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文本解读的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文本解读的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是,当前的文本处理存在着浅尝辄止的现象。教师没有很好地走进文本,细细地咀嚼、品味、涵泳文本,粗略地浏览以后就翻阅“教学参考书”,急于写教案。教师没有细读文本,没有自己的感受,课堂上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那么,文本解读究竟有哪些有效策略呢?

一、 把握精髓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张炎在《词源》中高度赞誉:“诗之赋梅,唯和靖一联而已,世非无诗,无能与之齐驱耳。”山园清澈的池水映照出梅枝的疏秀清瘦,黄昏的朦胧月色烘托出梅香的清幽淡远,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梅,而是描写池中的梅花淡淡的“疏影”以及月光下梅花清幽的“暗香”,然而梅枝与梅影相映,朦胧的月色与淡淡的幽香相衬,动与静,视觉与嗅觉,共同营造了一个迷人的意境。我们的语文教材一学期不过20来篇课文,可以说每一篇都经过编者的精挑细选,凝聚了作者与编者的心血、汗水和智慧。我们解读文本不是法医解剖型的支离破碎,一眼看透,我们应追求一种整体的、和谐的文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解读文本时有一双慧眼,不能只关注课文的细枝末节,更要站在统领文本全篇的高度,高屋建瓴对文本的整体内容和传递的情理进行准确解读,即把握文本精髓。如《金子》一文,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勤劳致富的道理,还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彼得的成功还来自于观察与智慧,即当一条路不通时,我们可以尝试换一条路。只有如此,才能感知语言的温度,体察作者的心绪,捕捉到文本的“暗香浮动”。当文本最终“零落成泥碾作尘”时,才能感受它的“香如故”。

二、 关注“细节”

文本细读的关键是关注细节,潜心涵泳,而非猪八戒吃人参果式暴殄天物的囫囵吞枣。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美学大师朱光潜则对青年说:“慢慢走,欣赏啊!”作者不会在文本中重要的地方加着重号,所以,我们对每句话、每个词、每个字,乃至每个标点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

例如,《艾滋病小斗士》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记叙了南非黑人男孩恩科西身患艾滋病但仍然顽强、坦然面对,不断呼吁,梦想未来的事情。我读时在想课题中用了“小斗士”,那为何不是“小战士”?抓住“斗”字细读之下领悟到,其一:恩科西是与病魔斗。众所周知,艾滋病是他一出生就携带了的无药可救的病,也预示了他悲惨的命运。但小小的他没有屈服于命运,“他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他应邀到美国出席艾滋病研讨会”,他依然有他美丽的梦想。其二:与世俗斗。恩科西9岁时想和正常的孩童一样背着书包去学校,虽遭遇世俗的不理解,引起轩然大波,但小恩科西最终还是背着书包勇敢地走进课堂。我的脑海里出现了这样的一个黑人小孩:病魔折磨下虚弱的身躯,天灾面前坦然而淡定的神情,顽强而坚定的灵魂。一个“斗”字用得何其妥帖!再如苏教版小语第九册《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写道,在父母的责骂声中,“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桶”。明明是一些小贝壳、小石子之类的小玩意,是父母眼中“没用的东西”,但在法布尔眼里却是“心爱的小宝贝”。我们在处理垃圾时往往是用“丢”或“扔”,但法布尔却用“放”,可见这些东西在他的心目中是那样弥足珍贵。紧抓“放”这个细节,我们品味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兴趣与热爱。

三、 多元解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一语道破庐山面目的神秘多姿,看似朴素的诗句却蕴含着极其深刻的辩证哲理,这一哲理同样适用于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庐山神秘多姿,“横看” “侧看” “远看” “近看”,看到的景物都神秘莫测,变幻无穷,各具特色。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同样存在着“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而《语文课程标准》又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假如我们教师仅仅拘泥于教参上的理解,没有进行多元解读,也许课堂上就难以做到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难以成为文本、教师、学生对话中的首席。只有对文本进行了多元解读,教师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真正实现个性化的阅读。

四、 知人论世

解读文本不是靠自己一味地冥思苦想,查阅必要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作家生平介绍、写作时代背景、作家其他作品、作家创作意图的阐述以及前人对这部作品的评论,无一不是我们打开文本大门的钥匙。我们不深刻理解陆游灵魂深处强烈的爱国情怀,就不会明白他临终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泣血叮咛;没有感受到李白对孟浩然比海深的情意就不能理解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的深情眷恋。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辛弃疾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清平乐・村居》一课,教参对教材进行了说明: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3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如果仅仅依据教参,那么很容易让人理解为辛弃疾通过勾勒优美的情境,向往安逸的生活。但若把词作放进宏阔的时代背景,读他的生平介绍,读他的《稼轩词》,就会读出另外一种味道,于是我的眼前有了“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忧国忧民的辛弃疾;有了“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勾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感伤生不逢时、不得重用的辛弃疾……在这首词中刻画了“翁媪”的“醉”。一 “醉”,点出了翁媪的微醉,陶醉,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作者的自醉,“情浓方为醉”,“沉醉始见忧”,闲适非其所愿,此词也应包含着怨艾的感情,是表现其爱国思想的一种变调,是诗人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潜在情感的表露。于是对文本的解读有了因历史而厚实的体悟。

五、 关注学生

读学生也应是解读文本的范畴。教师解读文本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本及其相关的活动,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因此要求教师树立文本解读的学生主体观,遵循儿童自身的发展规律、认知规律,教师要用儿童的眼睛来看文本,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儿童会按照怎样的过程、采用怎样的方法来读懂文本?哪些是他们一读就懂的?哪些是学生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必须获得的?哪些是不必体会或深入体会的?哪些是他们有阅读障碍的?如果遇到问题和困难,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作为教师该怎么样对儿童的读书过程给以必要的、有效的帮助和指导?……教师只有这样从儿童的角度去解读文本,筛选教学的内容,确定教学重点、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六、 自我修炼

语文教师的自我修炼对文本解读甚是重要。黄永玉在《凭自己的高兴读书》中有这样几句发人深省的话:“一定要读书,不读书而观察生活就等于零,因为你没有文化,没有消化生活的胃。”因此,首先语文老师要有消化教材的“胃”,这个“胃”就是文化积淀,就是丰厚的知识积累。语文老师一定要好读书,读专业的书,也读文学的书。中国的文学简直就是一座“宝库”,只有多读书,才能有自身深厚的文学底蕴,才能形成广阔的知识背景,才能凭借自己的理解力、想象力直达作者心灵,研读文本,驾驭文本,使实际教学有质的飞跃。其次,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还可以向前辈学习,向同行学习,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在碰撞中提升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梅李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