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中考命题的一些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中考命题的一些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每年全国各地都要举行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简称升中考试),一般以地级市为单位进行命题,命题老师都会挖空心思想命制一份好试题.本人作为一线基层的教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对中考命题的一些看法,与同行交流.

1中考命题的重要性

升中考试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结性考试,也是各地教学质量的检测性考试,同时还是高中教育入学的选拔性考试,其考试成绩既是学生升学的依据,又是各级教育部门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这就决定了中考的重要性.可以说中考是在考学生的同时考教师,每一个学生和教师都希望考出好成绩.好的考试成绩除了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关之外,还与中考试题有着直接的关系.

上一年的中考试题往往成为下一年的教学参考.大家知道,虽然有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但在任课教师心中,上一年或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的难易程度、考查的重点难点等就成了今年的教学方向、考查学生的方向,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会以这些试题作为“参照物”,力争让学生学会类似的问题.为了使学生在升中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非常关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对试题的关注还高过对课程标准的关注,因为他们觉得中考试题是最为直接、最有针对性,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意无意地用今年的试题去“推演”明年的中考试题,包括试题的题型、考题涉及到的教学内容、试题的难易程度等等.并且老师们都有这样一种观点,就是今年中考试题所涉及内容若课本上没有,那么下一届初三一定要补上.还有,往届的中考试题往往成为本届或下届学生的练习题.

上一年的中考试题往往还成为下一年的命题参考.命题老师在命题时,不可避免地要参考上一年考题,受到上一年考题的影响.

总之,升学要考试,成绩要评价,试题就重要.教学跟着评价走,评价跟着分数走,分数跟着试题走,试题跟着命题人走.因此中考命题非常重要.

2中考命题的依据

在中学教学中,作为教学标准的有课程标准、教材、考试大纲,这三者都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教学.那么中考命题到底以哪个为依据呢?首先来看一下三者的定位,就可以看出中考命题的依据.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教材是教育出版部门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供我们用来教学的参考书,有一定资质的机构都可以出版教材,目前全国有多个版本的教材在使用.针对中考,每个省都会制订《初中生学业考试大纲》,《初中生学业考试大纲》是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命题、备考及进行试题评价的依据,似乎是各地对课程标准理解实施的“具体版”.

大家知道,各地编制教材的、制订考试大纲的、中考命题的人肯定不是制订课程标准的人,这些人在从事相关工作时,都是建立在其本人对课程标准理解的基础上,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或多或少会有偏差.各地命题人肯定也不是各省制订考试大纲的人,这些人对考试大纲的理解或多或少也有偏差,因此,从课程标准到考试大纲再到中考题,偏差就大了.即使是编制课程标准的人来命题,也不能保证所出的题完全符合课程标准.

由上可以看出,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题三者范围的关系应该是考纲应该涵盖在课标之内,考题应该涵盖在考纲之内.故中考命题的依据应该要回归到课程标准上.

3中考试题的难度控制

有老师认为:中考试题难一点、简单点无所谓,反正学生都会考出一个成绩来,无非是题目难一点,分数就低一点;题目简单点,分数就高一点.因此命题时,没有难度控制的想法,想怎么出题就怎么出题,结果是题目越来越难,学生分数越来越低,带来许多不好的影响.下面从几个方面说明中考试题一定要进行难度控制.

3.1从物理课程和升中考试的性质去分析

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考试大纲指出:初中学业考试的目的是对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业水平进行评估.由此可见,升中考试的普遍性和基础性.升中考试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应该属于学业检测性质的考试,不能像高考那样作为选拔性考试或甄别考试.

有人认为中考试题太容易,大家的分数都很高,不能分辨出好学生,不利于高中的录取,题目出难一些就容易分辨出好中差学生,高中学校录取就很容易.其实,试题适当容易一些还是可以将学生分开的,一个科目有些差异,中考几个科目的总分差异就大了.再者,高中录取区分学生的目的无非是重点学校想把分数高的学生一网打尽,适当留点有潜力的学生到普通学校不是更好吗?

3.2从课时计划去分析

按照教育部规定的课时计划,三年制初中,初二物理每周安排二课时,初三物理每周安排三课时,按每学年四十周(减去节假日、学校运动会、期末考试等等,满打满算上课时间只有三十六周)计算,初二每学期三十六节课,初三每学期五十四节课.新的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安排有六章二十六节,八年级下册安排有六章二十节,九年级全一册安排有十章三十九节,初三下学期还得留时间总复习.大家算一算,基本上每节课时完成一节的教材内容(还有一些内容需要二节课才能完成),表面上看是可以完成教学进度.

按一节课时学好一节教材的新课教学进度开展教学,只能让学生掌握基础层次的东西,并且还是建立在每个学生都非常认真努力学习、每个学生智力都不错的理想状态的基础上.中考试题过难,为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迫使教师提高平时的教学要求,相应地增大了平时教学的深度.想挖深一些、拓展一下就需要另加课时,从哪另加课时?没有教学时间哪来的教学深度和难度.在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很差,有时一节课就讲一个题还有好多学生不明白,这样又影响了教学进度.

3.3从试题过难带来的后果去分析

初中学生的思维深度不够,看问题很片面,对成绩好坏的理解就是分数的高低,分数高就是成绩好,没有相对的概念.例如某次考试物理得60分,化学得75分,他就认为化学成绩好,其实有可能物理60分全班排15位(题目难),化学75分全班排30位(题目容易).

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受考试分数影响很大,考试分数高,学习就有兴趣和积极性,考试分数低,学习就没有兴趣和积极性.若某学科人为制造难题,带来学生成绩分数低,一次一次的低分,一次一次的挫折,挫折令他都没有激情,让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学生就认为物理难学,也就慢慢没有兴趣去学了,以致不想学习这个学科,仅仅是因为要考试、要升学才去应付.因此,为了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不能超过学生当前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不能命题太难,让学生有得高分的成功感和喜悦感.

有人认为升学成绩(分数)看相对值,题目难易对升学录取没有影响.但是学生不会这么看,反正他认为自己物理分数低于化学,就是物理没有化学学得好.学生初中物理成绩和学习兴趣,不仅影响着他们升学考试的成绩高低,影响着他们进入什么样的高级中学,还对他们高中的学习产生影响,最直接就是文理分科选择,许多学生就是认为物理难学而选择了文科(如近年广东高考文理科考生数相当).如果我们的物理教学,学到最后让学生没有兴趣,不想学物理,那才是物理教学的悲哀.这大概也是各级考试物理试题偏难的原因之一吧.

3.4从减轻学生负担的角度去分析

学生的负担和压力产生的原因:作业功课量大、不能完成,成绩不理想.中考试题难度大,教师教学要求就高,作业功课量就大,试题一难,考试成绩(分数)自然就差.

有人认为:学生的压力来源于学生的实际基础与所定的目标之间的差距,差距过大就有压力,意思是指学生实际水平较低,而所定的目标较高,只要降低目标就可以减轻学生的压力.表面上来看很有道理,细细想来很有问题,关键是学生很难准确确定自己的实际目标.学生从小到大,家长、学校都强调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都想把自己的小孩、学生培养成才,今后做“人上人”,每位家长谁都不会承认自己的小孩笨,老师也不会认为自己的学生差,要求低一点就算了.

以前大家都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不然,成功才是成功之母.若每次考试都成为学生成长的挫折,学生就会被“折磨”得没有学习的兴趣、信心和劲头了,也就放弃这个学科的学习了.

3.5中考试题的难度控制

要控制试题难度,首先得了解试题难在什么地方.试题的难体现在如下方面:(1)超出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把“了解”的内容上升到“理解”;(2)一个试题里的知识密度大、含量大,要求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的知识;(3)题目情景古怪,转弯抹角,灵活性强,“陷阱”较多;(4)牵涉到多学科、多方面的内容;(5)试题内容学生未学.要把试题难度控制好,就要求不超标超纲,题目要简洁直白,“明明白白我的心”,命题人心中要有70%以上的考生.

综上所述,中考试题难度要控制,不能太难.若太难,不仅影响本届学生,还对今后多届的学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笔者所在市全市中考平均分才55分,有一题全市3.3万人考试,只有一百多人能得分,这样的试题肯定属于偏难,有的期末考试,全市平均分才50分,高分学生当然有,但很多学生三四十分.以样本的平均分为例,笔者觉得70分才合理.

4举例分析

某地中考试题:如图1是利用电子秤显示水库水位装置的示意图.该装置主要由不计重力的滑轮C、D,长方体物块A、B以及轻质杠杆MN组成.物块A通过细绳与滑轮C相连,物块B通过细绳与杠杆相连.杠杆可以绕支点O在竖直平面内转动,杠杆始终在水平位置平衡,且MO∶ON=1∶2.已知物块A的密度为1.5×103 kg/m3,底面积为0.04 m2,高1 m ,物块B的重力为100 N.滑轮与转轴的摩擦、杠杆与轴的摩擦均忽略不计,g取10 N/kg.求:(1)当物块A的顶部刚没入水面时,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大小;(2)当物块A的顶部刚没入水面时,物块A所受的拉力大小;(3)若水位发生变化,当电子秤的示数为55 N时,求 物块A浸入水中的深度.

下面,我们逐步分析此题的解题思维过程:

第一小题:直接运用液体压强公式代入数据计算出来.

第二小题:先求物体A的体积,再分别运用密度公式算出质量、重力公式算出重力、浮力计算公式算出浮力,然后运用同一直线上的三力平衡规律算出拉力.

第三小题:从电子秤的示数为55 N出发,运用同一直线上的三力平衡规律,确定物体B对杠杆的向下拉力为45 N;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计算出M点的拉力90 N;运用滑轮组规律计算出滑轮组对物体A向上的拉力为360 N;运用同一直线上的三力平衡规律确定出物体A受到向上的浮力为240 N,运用浮力计算公式计算出物体A的排水体积,最后运用体积公式计算出物体A浸入水中的深度.

本题涉及的课程标准要求如下:

2.2.8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1.2.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

2.2.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

2.2.9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2.4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2.2.6知道简单机械.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从课程标准来看,液体压强属于“探究并了解”的层次,并重点在探究影响因素上.浮力(含阿基米德原理)属于“探究”和“知道”层次,杠杆平衡条件属于“探究”和“了解”层次,而该题第一、二、三小题对水的压强、物体所受浮力、杠杆受力的计算属于理解层次.“理解”层次高于“知道”层次,从探究出决定因素,到推导理解计算公式,再到学会运用公式去计算,要经历两个思维台阶.另外,本题多次运用的同一直线上的三力平衡问题,课程标准未作要求.本题涉及的滑轮组虽由两个动滑轮组合,但由于组合的方式比较特殊,已经不属于“简单机械”了.还有,第三小题要经历从秤到物体B再到杠杆、从杠杆到滑轮再到物体A的多个施力、受力物体受力分析的转换,这种施受力物体的受力分析看似简单,很多学生弄不明白.再次,此题知识综合性强,解题一环扣一环,若某一个环节用错知识点,后面的计算就难以进行了.

笔者不太了解该地考生该题的得分情况,但始终觉得该题超出课程标准较多,属于物理竞赛性试题,作为中考题不是那么合适.中考命题不是越难越好,不是越多学生不会做越好,而是在符合课程标准的情况下,能够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有所区分,起到检测、激励和督促其继续学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