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云南外来剧种本土化渊源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云南外来剧种本土化渊源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通过对云南外来剧种渊源的探讨,发掘云南外来剧种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源,分别从客观的政治和经济的因素,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层面:精神信仰、民间习俗的角度探讨云南外来剧种存在和本土化的历程……

关键词:移民文艺;政治;意识形态;崇神习俗;愿影;皮影;滇剧

少数民族众多的云南有着丰富的民族艺术文化。然而在这一片茂盛的民族艺术之林中,不仅仅本土艺术文化根深蒂固,中原文艺的影响也深刻的反映了多民族文化在这片曾经蛮荒原始的土地上多元混杂后的灿烂结晶。仅从云南剧种的形成和渊源就可以证实:云南当代仅存的多数地方剧种就是这些外来民族文艺风格多元合流的一枝奇葩。云南外来剧种的产生存在以及繁荣、衰微的前尘后世主要根源在哪里呢?

一、移民文化的汇聚和交融

早在元朝,西南夷频繁的军事活动在戎马倥偬中带来云南移民文化汇合的大前奏,据说那时的元朝军队盛行以皮影为娱乐;也在那个朝代,郑和下西洋将皮影传到了国外是有史可考的。由此我们可以追溯自元代以来就有的随军皮影戏已经随之徘徊于云南的边土;《滇粹》记载:明初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遣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军三十万众入滇,结束元末梁王在云南的盘踞。此后,沐英及其后代世袭镇守云南,大量明军留滇屯田,其中在1389年,沐英赴京“携江南江西人民二百五十万人入滇”,此后又从南京迁入二十万人户(《滇粹》)。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间,中原、两广等地再次被派军戍边到腾冲与当地土著共同生活至今。顾颉刚在《中国影戏略史及现状》①中认为影戏流派:“一为陕西,二为川滇湖北,……广东与湖南所有者同为纸人,当别有来源……。”事实上,云南腾冲皮影来自中原移民,易门皮影来自广东。云南皮影的产生和形成也就是移民文化的变迁和汇合。尽管云南皮影在中华皮影的峥嵘岁月中,仅仅属于皮影流派小小的一份,云南的皮影按地区仍然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腾冲大皮影、昆明小皮影和易门皮影。三个区域的皮影自成风格,源自何方都有自己的说法。云南皮影的产生和存在是边疆政治的需要而导致的文艺传播。

腾冲皮影于固东甸苴地区发迹,较早的继承艺人是来自江西吉安的移民。腾冲县志上记载,腾冲在西汉时称滇越,南诏时设腾冲府。由于地理位置重要,明代还建造了石头城,历代都派重兵驻守。加之腾冲在云南历史上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曾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著名的侨乡、文化之邦和翡翠集散地,和顺侨乡以及腾冲皮影刘家寨宗祠的纪录都说明了腾冲皮影作为外来文化的缘起和承继。经济的优势和政治的策略是当地文化和移民文化的血液能够流畅混合的历史因素,也是滇西皮影发展的缘由。同样,风格迥异的易门皮影据相关文献表述,易门皮影戏形成于清乾隆年间,于乾隆19年末易门发生大地震后,广东皮影艺人传入。易门皮影戏最早于清乾隆年间在曾所地区形成,也是移民文化本土化的表现,

传统大戏剧种的兴旺,同样和经济的繁荣以及移民的大量涌入息息相关。《云南通志》②上写到:“在清中世,外省商之贸易于滇者,最早为江西帮,湖南帮之笔墨庄、瓷器庄,四川帮之丝绸、玻璃茶叶,江西帮之“万寿宫”遍于各地,其后为两广帮、北京帮相继而来……山西帮、浙江帮则经营汇兑……。”此外,明人魏良辅《南词引证》③中曾详细地述说了云南外来戏曲在当时齐聚一堂的盛况:“腔有数种,纷纭不类,各方风气所限……”并且“会唱者颇入耳”。 1793年(乾隆58年)以后,云南乱弹(秦腔、襄阳 和二黄等)盛行;据记载1821年到1850年期间(清道光年前后),昆明已经有了“永泰”“福寿”“鸿升”三个滇剧戏班,可以说滇剧同样是外来剧种杂汇以后的滥觞。

总之神秘的云南皮影和滇剧在云南发生和存在的可以考究的年代,尽管还需要此后相继而出的考古史籍来进一步详细印证。但作为云南外来戏剧的主流力量,在其形成发展初期总是与各朝代统治者对云南边疆的政治行为有密切的联系。当然外来剧种在本土的生根发芽尽管有众多的播种者,但移民作为传播载体的重要作用更多的表现在萌芽阶段,文化迁移是客观因素。那么,外来剧种在云南边土的适应性和本土化的历程依靠的是什么力量呢?剧种的某种特殊的功能性决定了其发展的进程――那就是意识形态层面的社会作用。

二、崇神习俗的滥觞

在滇剧、皮影等戏剧逐渐表现出衰退的现代社会,戏剧所残留的民间社会功能是什么呢?封建社会里,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战胜自然灾难的能力极其有限,一切不可解释的超自然力量和不可解释的灾难、甚至包括人对自身命运的不可预测等等都归属于来自神、鬼、魔的神秘力量,因此人们期盼通过唱戏来感动神灵,从而达到驱邪赶魔、酬神还愿、祈福祭祀,以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元朝时期,祭祀敬神的活动开始兴旺繁盛,元人汪颢在《林田述录》中写道:傀儡牵纸作戏,影戏彩纸斑斓;敷陈故事,祈福避禳。到明清时期,“愿影戏”的含义和内容被大大的包含民俗生活各层面,真可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在文明半开化时期的古代云南,云南民间的崇拜毫无列外的几乎包含了原始宗教所有的内容和形态、以及属于自己民族的神;比如永宁摩梭人的“格姆女山神”。仅云南纳西东巴经记载的神祭就有十来种。所以人们无论神佛仙道,统统虔诚的持续深层期待背后的顶礼膜拜,大到祭神求福、民俗节庆、小到红白喜宴、驱邪救病、甚至农闲等。我分次考察的腾冲地区每年农历三月初的山神庙会上祭供的神道天地人、动物等牌位总共就多达40多种,其中部分牌位又各自包含了好几种神,神道释三教合一的神总共加起来有上百种!由于神的嬉戏,云南千军浩荡的神的阵容为云南影子戏存在润育了丰厚的宗教意识形态。无独有偶,易门皮影的源头广东,古今以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民间信仰和旺盛的民俗民风。明•谢肇《五夜元宵诗》④云:“更说闽山香火胜,鱼龙百戏列齐筵。”清•郭柏苍纂辑《乌石山志》中描绘了民间祭神的盛况。“自冬成后,村社人家皆演剧赛神,谓之赛平安”。清•康熙刊本《平和县志》记载民间祭神的重要地位“民好一事鬼敬神,重于敬祖,遇神诞请香迎神,锣鼓喧天,旌旗蔽日,燃灯结采,演剧连朝。”

民间这种其乐融融的杂色信仰观,广泛地扩充了地方娱乐文艺的发展,充实了民间戏曲的表演意义和内涵,演出剧目也往往融汇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易门“二月二龙抬头”、腾冲农历五月底至六月初的“打保境”祭祀活动就有这样祈求五谷丰登,境内清吉平安的意义。滇剧、皮影总是这些民事活动的压轴和头彩。腾冲的传统皮影戏开演前,艺人们往往要先念一段开场白,如“一来风调雨顺,二来国泰民安,三来老的添福寿,四来小的身体健康,五来猪羊成挡、牛马成群”等,然后“开台神”龙虎斗,战胜邪恶。耍皮影的开场程式与不同场合的民间活动风俗习惯灵活对位。皮影的民间功能总是和娱神辟邪等相关的。而滇剧曾经作为“贡戏”上京,至少说明它做功精良,滇剧并非是由外来戏曲的简单组合,而且是发展到具备一定地方风格特色的优良剧种。滇剧历史上曾记载金碧路的“川主庙”(川主宫)每逢年节同乐、祭神做会的日子就演出“庙台戏”;笔者田野调查发现滇剧团在春节官渡古镇及周边地区的演出是滇剧形成以来的民俗程式,滇剧至今在云南大部分地州仍然有完整的剧团。

强大的民俗和民间信仰是近代云南外来剧种存在和本土化、并久盛不衰的重要原因,而农耕文明的需要是外来戏曲本土化发展得以长久持续不衰的民间土壤。漂流的戏剧文艺在云南本土农事生活的同化中,已经超越了原有的民间内涵,使得云南早期的戏剧在民俗信仰范畴不断膨胀的影响之下,在边疆民族杂居的村野暮霭中赋予了更多的关于“神”的意义。戏剧在经历勾栏瓦舍的热舞之后,随着中国最后一个朝代的落寞在逐渐的成为民俗艺术史的记号。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云南戏剧在新的时代所发展的新历程。

参考文献:

①顾颉刚.《中国影戏略史及现状》.载《文史》第19辑 中国

书局1983年版

②云南省文化戏剧工作室.《滇剧简史稿》.1956年5月版

③魏立群著.《中国皮影艺术史》.文物出版社,2007年6月版

④魏立群著.《中国皮影艺术史》.文物出版社,2007年6月版

作者简介:

孙玉萍,1996年9月―1998年7月 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

2001年9月―2003年7月 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影视美术设计专业

2006年4月―2008年7月 上海戏剧学院整体造型专业艺术硕士MFA

2003―至今 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教师,从事戏剧影视和民间艺术造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