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祭天与祭天神坛的起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祭天与祭天神坛的起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祭天,是最传统而重要的国家宗教礼仪。历代中原王朝帝王都自称天子,并“绝地天通”而垄断了向天祭祀的权力。祭天礼仪,细节颇有变化发展,但总的来说,其核心总是在冬至日,选择都城南郊一个地方进行祈告,用祖先配祀,并举行“湮祀”——也就是在火上燔烧祭物,通常是一头牛犊。《礼记·郊特牲》,对郊祀的这些细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释。之所以在冬至日祭天,是因为冬至之后,白昼渐长,所以在此日报答天;选在都城南郊,是因为南为阳位;以祖先配祀,是因为万物之根本是天,而人的根本是祖先;用牛犊献祭,借以表现诚意;燔烧祭品,是因为对至尊的天不能用美食来取悦,而要奉献以香气。这一系列礼仪,通常被称作“郊祀”。

历代郊祀,在正史中被提到的次数非常多,但对祭祀场所细节的描述却很少。如今我们能够看到的比较显著的郊祀史迹,除了北京天坛之外,只有西安雁塔区的隋唐天坛遗址。经过1999年考古发掘,可以清楚地看出,隋唐天坛是一座圆形的三重土坛,周围有十二个阶道。隋朝的两个皇帝和唐朝十九个皇曾在此祭天,它比北京天坛虽然早了千年左右,但从外观上看,二者没有巨大差别。

郊祀祭天场所定为圆形,来源于中国人将天视作圆形的认知。这种认知,在先秦时期,已经与祭天场所的形制发生了联系。汉代郑玄所注《尚书正义·汤诰》明确指出:“周家冬至,祭皇天大帝与圜丘”,而更加“一手”的史料《周礼·春官宗伯》则记载了大司乐应该在圆丘上奏乐,并借音调的变化来判断天神是否降临。

在东汉以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虽然汉族中原王朝郊祀场所规制屡有变化,忽而三重、忽而四重,阶道数量也多有增减,但基本的圆形形制,以及圜丘的这个名称则基本不变。时至今日,北京天坛的核心建筑,依旧是位于建筑群南部的圜丘。现在的圜丘系清乾隆年间改建之后的样子,坛共三重,四阶道,坛面、栏杆皆用青石。我们在《明史》中可以看到。明朝的圜丘和如今的有所不同,它坛高两重,坛面、栏杆皆用青琉璃。而更多的历史证据证明,明朝276年历史中,有153年并没有圜丘。这一切,又是什么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