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多媒体应用于语文教学,具有生动、形象、直观、全面调动学生感觉器官的特点,同时,在语文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感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均有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多媒体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电脑多媒体是现今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现代科技手段。它具有生动、形象、直观、全面调动学生感觉器官的特点,同时,在语文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感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均有明显的效果。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误区。

语文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误区:

1、用多媒体替代黑板

我们经常看到有的老师常常把平时应该板书的内容全部搬上了多媒体,一节课下来后黑板上没有留下一点板书。这种做法失去了教师书写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个性难以发挥。尤其是在小学低中年级,许多课文的题目就有一些重要的生字,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亲自书写,则很难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2、课件过于花哨

有的教师认为课件越漂亮越好,于是过于重视课件的观赏性,导致课件过于复杂,整堂课课件画面变化频繁,其结果极易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对画面的欣赏上,而忽视知识和能力的接受和培养。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甚至眉飞色舞,喜形于色,但热闹过后对所学知识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这就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而不是“光看不练假把戏”。借助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都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

3、忽略师生对话

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许多教师都是这样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教师把指令输入到多媒体,然后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画面进行思考、学习,最后教师又通过多媒体画面来提供答案。这样不仅没有发挥语文的人文特点,而且忽略了教师生动的演示作用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交流的能力培养。

4、以视听代替朗读

很多语文教师在课件中集成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导致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小,很多非语文学科的老师在听了这样的语文课之后都会说:语文课已经越来越不像语文课。这应该是对那些只注重多媒体课件的多种信息融合的教师的最中肯的评价。

毫无疑问,多媒体无法代替我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时还会影响我们对语言文字的个性化感悟。一节好的语文课,更应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注重学生对文章所表达情感的体验,特别是经典散文,需要我们慢慢去咀嚼、品味,语言的朦胧、模糊美如果用具体、生动的画面去代替,会破坏作者给我们创设的美妙意境,这种偏差对我们的语文教学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审美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缺陷。

从当前语文教师使用多媒体的现状来看,我们很有必要深刻思考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为多媒体在语文教学坐标中找准位置。因此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应该更努力地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点,扬长避短,真正发挥其优点。

一、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应该注意的地方

1、各取所需,物尽其用

在大力使用多媒体的同时,其他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能一概否定。如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录音机的播音功能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许多优点也不是多媒体所能完全替代的,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选好用足合适的多媒体。

2、用在疑难处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人工操作和现场条件的限制,有些知识的理解、难点的突破用投影、学具操作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利用多媒体来演示,把课文内容变为直观、形象的画面就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又如《草原》一文,老舍对他初入草原的印象是这样的:“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是小丘,草地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和,就像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天际…”,在这里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如:“一碧千里,并不茫茫”。凭学生的一般生活经验很难有广阔辽源之感。此时可用录像,通过镜头的拉近、拉远,画面的更迭、定格,让学生比较、观察、体会,反复吟诵表示画面的句子,在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活动中,使他们感受到草原的辽阔、深远、朦胧的意境美,产生明快、愉悦的情感。

3、用在“不可言传”处

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对课文情境的体会“妙不可言”,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时语言显得苍白无力,此时即可通过多媒体把不能言明的“妙处”传达给学生。《詹天佑》一文虽然感人,能激起民族自豪感,但距离学生实际较远,加上一些专用性词语,学生理解有难度。为此,教学中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先出示一张“京张铁路图”,引导学生理解“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进而认识这条铁路的重要性,同时出示“给诺索夫夫人的信”,让学生理解詹天佑临危受命的执著、豪迈、无畏。再用动画的形式展现詹天佑为了缩短工期而想出的不同施工方法。这不仅吸引了学生,调动他们学习兴趣,而且形象直观地感受到其方法的精妙,使学生从内心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杰出、爱国、智慧、伟大。

4、用在激发灵感处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灵感,引导学生打开说话的天窗。如:让学生通过听录制的各种声音,展开想象,将周围环境、人物、事物联系起来编故事;看课件展示故事的情节,想象故事的开头,或交代故事的结尾,逆向推想故事的起因和经过;看配乐录像,引导学生观察人物或动物的动作、表情并进行描述。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我用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引入”故事,在让学生看动画分角色给“狼”和“小羊”配音。这样学生就能很快的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似乎与“小羊”一同面对狡猾凶残、不讲道理的“狼”,抓住时机让学生续编故事,想象小羊的命运.在多媒体动感画面的感染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进发出来了。

二、以生为主,优化设计

教师在设计课件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在课件结构上尽可能地使用多元化的超级链接,将教学过程变“线性结构”为“网络结构”,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可逆性,使课件的流程能根据教学实际随时调取,同时考虑到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条件允许的话,还可增加课件的智能化。如在教学《拉萨的天空》这一课时,文中有一句这样的描写: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由于学生没有到过拉萨,感受不到拉萨天空的湛蓝和透亮,但通过图片将拉萨天空的图片一一展现给学生,通过看课件里关于拉萨天空的图片,他们逐步感受到拉萨天空特有的“湛蓝”和“透亮”,有了直观的感受,学生们在理解课文时就容易多了,同时对拉萨天空的人文、风光也都有了相当的印象,记忆也更加深刻,那么品读时也更能表达出心中的感受。

三、素材共享,优势互补

教师要积极参加计算机学习,并把学习重心放在具体操作上,力求掌握几种常用的多媒体软件。课件制作难在无素材,因此平时还应注意素材的积累,发现相关的素材应及时分门别类的加以保存,同时还要打破学科的界限,实现资源共享,只要合适,就要为我所用。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而现代化必须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大大增强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的效率,但我们在大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也要冷静,忌盲目,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有效结合多媒体课件和传统的教学媒体,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使之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