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如何激发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如何激发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2011版《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被更加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每一位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诱导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 键 词】 激发;诱导;思维创新

中国步入21世纪,各个领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教育也不例外。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奋斗在小学数学教育第一线的各位教师不能回避的问题。下面我就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些感悟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谓发现问题,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自己独立发现和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在关键处诱导学生一下,难点处拉学生一把,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发现问题的素材,指明探索问题的方向。诱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在探究发现活动中学习,从而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思考、质疑、发现、求证的过程,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发挥,数学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二、诱导学生讨论交流,在互助学习中激发数学的思维创新

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由于原有认知水平不同,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和思维方式也不同,因此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也不一样,只有通过合作交流,才能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同学发言,接受别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加上老师适时的点拨和评价,有利于开阔思路,启迪思维。如我在教二年上册《数一数》一课时,自制一个练习题:数“有多少个圆”时,让学生寻找合适的方法去数“几个几”。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踊跃讨论,找出如下的数法:(一共36个桃心)

<E:\LIHUI\12月\12.9\课堂内外・教师版201411排版\课堂内外教师版2014.11\11-4.jpg>

①2个2个地数,算式是:2+2+2+……+2=36;

②3个3个地数,算式是:3+3+3+……+3=36;

③2排2排地数,算式是:18+18=36;

④横着看,每排9个,有4排。算式是:9+9+9+9=36;

⑤竖着看,每列4个,有9列。算式是:4+4+4+4+4+4+4+4+4=36。

解决不同数法的过程,是一个学生主动探索,探索新知的过程,是思维创新的过程,是学生的思维品质、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新课程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化思维,在合作学习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得出小组结论,在全班广泛交流讨论,得出大家都认可的结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升华,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收获。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直至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三、问题解答多样化,培养求同存异精神

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求异,在概念教学中变换叙述方式,在计算教学中采用多种算法,在应用题教学中采用“一题多编”――多角度自编符合图意的题;“一题多变”――相同属性的条件、问题、句式变换;“一题多解”――常规解法、简便解法、独特解法;“一题多比”――条件对比、问题对比;“一题多问”――并列性连问、递进性连问、对比性连问;“一题多改”――对判断题所供材料改条件或改结论;“一题多条件”――选择适当条件解题等。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总数和其中一部、以及另一部分之间的关系,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题:车站原来有小汽车和大货车共50辆,开走20辆大货车,又出租给别人15辆小汽车,问现在车站有几辆车?我上来直接告诉学生:这道题目我相信很多同学能解答,这不算什么,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并能说出自己的理由才算厉害!学生回答:最简单的方法是:用50-20=30(辆)再用30-15=15(辆),也可以列综合算式50-20-15=15(辆),我提醒学生,车辆连续减少几次?我们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结合小组讨论,学生很快想到:减少的车辆可以先加起来:20+15=35(辆)再用总数50-35=15(辆),或50-(20+15)=15(辆),最后我让学生把想法介绍给大家:先算出减少车辆的总数,再用原来的车辆减掉减少的总数,等于现在的数量。如果列综合算式应该先算括号里的。培养了问题解答多样化,求同存异的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四、激发好奇心是重点,使其产生创新欲望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因此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引出探索的欲望来。如教学“年、月、日”时,用故事导入新课:“小东今年12岁,已经过了12个生日,爸爸今年37岁,只过了9个生日,小东问爸爸:‘你过的生日为啥比我还少?’爸爸笑着不回答,小东想了很长时间也没想出为什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一个个直摇头,这时抓住时机:“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从而导入新课。点评:这样的导课方法,新颖恰当,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这就唤起了学生创新的意识,便产生了创新的欲望。

五、以感性认识促进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其进行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此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如我在2013年学校教研示范课上教学角时,先引导观察实物和模型(红旗、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实物中抽象出角,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同时让学生用学具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总之,学生年龄虽小,但教师要有诱导学生思维创新的意识。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多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让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具有创新思维的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这是和《新课程标准》发挥数学在培养诱导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相一致的共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于海艳. 利用数学培养小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思考[J].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14(1).

[3] 李祥珍.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J].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