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国内新风系统标准现状与趋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国内新风系统标准现状与趋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7年3月31日,在中国空气净化器标准与技术产业联盟组织的“新风净化系统标准与技术专题研讨会”现场,清华大学张寅平教授所做《国内新风系统标准现状趋势》主题演讲,在与会的空气净化及新风系统领域的行业专家学者中引起极大共鸣,本刊编辑将张教授演讲内容整理成文,希望为读者全面了解新风行业发展状况提供一些参考。

在中国,新风净化已经成为民众忧心、领导关心、社会关注的大问题。目前,城市居住环境质量保障已经成为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一个优先主题,在布局十三五规划时,多次强调健康中国理念,国务院也已经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年规划纲要。在十三五项目当中的绿色建筑、建筑环境及大气领域重点专项中,均有与居住建筑室内通风、室内空气质量营造等的研究项目,而且都是千万元以上级别的项目,可见国家对新风领域及社会需求的重视程度。

新风产品的性能评价内容有哪些

今年即将颁布的《通风系统用空气净化装置标准》产品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风标准),是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申报并负责编制,标准适用于民用建筑内通风空调系统用空气净化装置,此新风标准与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正在编制的新风标准不相同但很相关,也很值得新风标准借鉴。

此新风标准中对新风产品的测试装置如图一所示:

整个测试装置长度大于10米,分别装有新风净化所用的各种滤料,在装置入口段发生一定浓度的KCl固态气溶胶,分别测定空气净化装置入口处和出口处管道空气中PM2.5质量浓度,通过空气净化装置入口、出口空气中PM2.5质量浓度之差与入口空气中PM2.5质量浓度之比,得到PM2.5净化效率。在装修末端安装有颗粒物测试仪,分辨率为0.001mg/m3,量程范围是0.001~1.000mg/m3,相对误差在±10%范围内。

新风标准中对新风产品的主要性能评价参数(见表一):

需要关注的是,CADR值和CCM值,空气净化器标准中对产品性能评价的两大重要指标在《通风系统用空气净化装置标准》中均未采用。

CADR值是衡量空气净化器产品的净化能力,即单位时间内机器能提供多少清洁的空气,而新风换气空气只通过一次,用一次净化效率来评定产品的净化能力更为科学。

CCM值表示的是累计净化量,衡量空气净化器净化能力的持续性。而新风系统主要是针对颗粒物,在此标准中采用的是国际上通用的标准做法,就是当阻力为初阻力一半时,累计净化的颗粒物含量或者是容尘量。

新风标准中包括对噪声与臭氧浓度增加、紫外线泄漏等均有一定的要求。尽管采用等离子或者高电压技术方式的新风解决方案,在臭氧只微量增加的情况下,对人体是不是会有影响还值得研究,但产品在工作时会产生臭氧是明确的。因此,首先要在产品上标出有臭氧增加量,并且产品要做到保证进入到房间中的臭氧量不能超过国家相关标准。客观来讲,我国对室内臭氧标准要求并不高,仅为0.16 mg/m3,主流企业的产品基本都不会超标,但不超标并不代表不会危害到健康,这是两个概念,作为行业内人士必须要清楚。

空气中对人体或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构成极为复杂,包括固态、液态污染物(如粉尘、烟雾等颗粒物)、气态污染物(如甲醛、苯、氨、挥发性有机物等)和微生物污染物,此标准中对具体污染物的测试有具体的要求,并且给出了一些关键指标。

例如,对气态污染物净化效率试验的关键装置,要求必须有气泵、加热腔等,试验用空气温度为(2 3±2)℃,相对湿度宜为(50±10)%。在测试过程中间维持的污染物浓度的滤值限量(3±0.5),污染物浓度稳定性和均匀性满足±10%。坦率说,此标准也有引入发达国家的一些痕迹,发达国家的室内温度基本都是23℃,我国冬季集中采暖区室内温度达到18℃就算合格,从节能的角度,倡导夏季室温设定为26℃。

新风标准中对气态污染物共选取了7种(如下表二所示),规定了相头的指标要求,对有回风功能的新风机,此要求很有必要。但如果只有通风功能的新风机,例如,甲醛,除非是在一些特殊环境下,室外甲醛就处于浓度超标状况,否则对只具有通风功能的新风机来讲,这样的要求可能就没有必要。但对于二氧化硫,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却是新风系统中常见的,总挥发性有机物中包括有9N物质,这些物质是等比例释放还是非等比例释放,情况也极为复杂。所以,新风标准中对此项要求的数值还有待商榷。

新风产品尚有四大难题需要攻克

可以说,目前,新风产品还有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扎扎实实的研究作为支撑。

1、试验用标准颗粒物的问题。空气净化器标准中试验用的标准颗粒物是红塔山香烟,此新风标准中用的是0.3微米(um)氯化钾,韩国基本也采用这样测试模式,美国采用的是特制科研用香烟,和中国的红塔山香烟相似。但实际上,这些试验用标准颗粒物并不代表大气中或者室内的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因此,用这种方法测出来的新风效率,也不代表新风系统在实际应用当中净化大气颗粒物的实际效果,如何让标准检测的产品结果更贴合实际使用环境,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2、过滤材料发生二次污染的问题。当室外各种污染物经过新风系统进入室内时,污染物会在新风机所用滤料上形成沉积。如果滤料不及时更换,在温湿度比较高的情况下,这些沉积的污染物就会产生化学反应,国际文献上已经有这样典型性的案例。而且这种化学反应不仅包含有致癌物,还会增加一系列的未知污染物。为什么说是未知污染物,因污染物的浓度太低,包括很多的味道,导致这些味道的化学成分想要搞清楚很难。所以,来自滤料的二次污染对健康危害目前尚不清楚,如果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大,短时间无法搞清楚可以先放在那里,如果说影响大,就必须要展开科研,将问题研究清楚。

3、何时用新风机?何时用空气净化器的问题。个人认为回答此问题一定不能站在供给侧的角度考虑,净化器企业与新风企业都各自说自己的解决方案好,而是站在用户侧去考虑问题。只有站在最终用户需求侧考虑问题,产品才能够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才能卖得出去,而且卖得更为长久。

用粜枨蟛喑空气环境清洁度、温度、湿度和流动速度,这“四度”以外,还包括能耗和成本。坦率的说,老百姓对能耗关注度低,对成本关注度高。而且新风产品的成本不仅是初投资,还要包括运行成本。现在有些空气净化器品牌,免费送机器,从后期耗材更换上赚利润,换一次滤料就是几百元,一年更换几次之后,耗材价格比空气净化器还贵。最初老百姓可能没意识到有问题,但时间一久自然就会明白。因此,企业真正想让老百姓长期掏钱买自己的产品,就必须要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

4、经过标准测试合格的产品不等同于好产品的问题。这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经过测试指标,污染物降低,各项指标达标,就认为自己的产品已经是好产品。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解决室内空气质量问题远比想象的复杂。例如,产品测试的是有限目标,很多污染物都没有测试。其次很多产生的二次污染也没有测试。

相对科学的做法是测健康效应。简单讲,就是对两组人群做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体检,检查每个人的身体指标,如肺活量、血压、各种生理指标等,体检完就知道每个人是健康还是不健康。两组人群分别在没有使用新风系统和使用新风系统的环境下生活一段时间之后再做体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做出来的体检差别,此差别就可以理解为环境因素差异所引起的差别,这也是国际上比较认可的评估依据。

研发先行新风行业才有未来

由于中国的雾霾天气比较多,很多企业都涌入至新风净化市场。当前,中国的新风净化概念及市场都有些混乱。原因在于,中国的新风净化问题显现之后,技术研究支撑没有及时跟上,中国的新风净化需求与发达国家的需求差异又很大,发达国家多年研究所支持的是自己国家的新风需求,并没有支持中国的新风净化需求,造成中国的新风市场需求在前,研究在后,之间存在着一个时间差,而此时间差的存在必然就会造成一定时间的行业混乱。

现在企业都是冲在前面去抢市场,如果没有很好的技术功底,不做好基础性研究工作,即便现在把市场抢到了也没用,最终市场也不会是你的。所以,我国的技术研究人员也特别有责任和义务来针对中国的环境问题,往后退一步,静下心来用心做研发,以不断对产品进行优化。

首先是新风量的控制优化。在这方面 ,国外的一些说法并不适合中国,一是室内污染物散发的浓度国内外不一样,散发速率不一样;二是大气颗粒物的浓度不一样;三是环境温湿度不一样,等等。所以,中国的新风产品新风量如何确定,必须要考虑国情,而且不仅要考虑国情,还要考虑分区域,海南岛和石家庄就差异很大。

其次是对滤料布置优化,达到更科学。现在新风机生产厂家对于滤料的布置,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布置,就觉得很好,但布置滤料极有学问,不仅是不同的滤料,相同的滤料怎么样布置效果更好都有文章可做。

再次是新风要不要热回收功能,如果要热回收是显热还是全热,怎样实现热回收等,这些都需要研究后进行优化。

其实,以上所提的这些问题,在国家已经颁布的十三五规划相关项目中已经在做相应研究,或是有些将要被研究。所以,这些问题是经过多年的思考,甚至写到国家十三五规划当中要求切实解决的需求,厂商一定要关注。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管、产、学、研、用要联合起来,协作推动行业发展。就如同河流一般,长江离开源头是无源之水,中间打了坝但坝不通可能就会泛滥成灾,至入海口处如果不能入海,就是水无去处。所以管、产、学、研、用一定是连通贯起来,瞄准需求做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品研发、标准制定等,通过试点以点带面进行推广。再针对产品鱼龙混杂,质量良莠不齐,行业需要对各种应用的产品和工程做出评价,并且对产品的评价不能是蜻蜓点水的评价,而是扎扎实实跟踪式的评价,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室内空气污染的问题,解决新风行业的问题,这需要行业共同探讨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