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动手操作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动手操作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动手操作对学生无论是对掌握知识还是培养能力和个性,都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从四个方面谈了我的作法和体会:一、通过操作,激发兴趣;二、在学具操作中可以发挥学生潜能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三、借助操作,发展思维;四、重视操作,培养能力。

【关键词】动手操作 激发兴趣 教学效果 发展思维 培养能力

动手操作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突破口。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优势,学习新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具体形象或表象、动作进行思维。如一年级学生学习10以内加减法时,总想通过以数手指的方式来计算出结果。学习数学知识对儿童来说是比较抽象、枯燥、难以理解的,因此在学习时单靠教师讲书本上是不行的,而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探究发现知识,这对学生无论是对掌握知识还是培养能力和个性,都有着积极意义,下面就动手操作谈谈自己的作法和体会。

1.通过操作,激发兴趣

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和教材配套的学具及自制教具,用鲜明的图像和色彩鲜艳、多姿多态的小动物学具非常吸引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让学生用摆动物排顺序的方法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先让学生从学具袋里拿出小动物(小兔、熊猫、小鹿、小马、大象、青蛙),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摆成一行,让大家数一数共有几只小动物,当学生回答后,我强调了这个“6”表示动物的总数,接着又问:“小兔排第一,谁排第三?”再说:“拿起第三只小动物给老师看。” 又继续问:“青蛙排第几?”齐答:“青蛙排第六。”我又强调了这里的“6”表示青蛙在这群动物中的位置顺序。这样一来同学们理解了“6只”指的是一群动物,而“第6只”指的是这群动物中第6个位置是青蛙这一只动物,从而体会到基数和序数的两层含义。所以用表示顺序的“6”说句话时,同学们思维很活跃,有的说:“我家住在6号楼。”有的说:“我坐在第一组的第6个位置上。”等等。教学实践证明,操作活动确实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激发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在学具操作中可以发挥学生潜能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学改革追求的一个具体目标。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其一,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被动局面。在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方针,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动手、动口、动脑,自主地探究知识,实现从不知到知,从已知到新知矛盾转化,形成新知识网络。如一年级认识长方体、正方体、长方形、正方形教学中,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动手摸一摸、看一看学具中的长方体、正方体、长方形、正方形。在操作中,引发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操作学具中发现这些图形的特征与联系,得到正方体6个面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长方体有6个面是长方形或4个面是长方形2个面是正方形。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认识潜能,使学生在操作中积极思维、主动探索,体会到学习的愉快,成功的喜悦。其二,记得牢,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抽象概念的掌握要从动手操作开始,让学生动于操作学具可以使丰富的信息源源不断刺激细胞,以控制学生情绪使注意集中在学习活动中。如:在教学生学习比多、比少时,学生容易理解不清,以5比2多几为例,学生容易见到多字以为用加法计算,这时就可以让学生用一一对应方法摆学具中的红花,黄花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清楚地发现5朵比2朵多3朵,从而达到理解,掌握求多出来部分只要从大数里去掉和小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即是多出部分,要用减法来计算。实际说明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比单靠教师讲解教学效果要好的多。

3.借助操作,发展思维

动态学具操作为学生思维能力提供直观支持。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低年级学生正处在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抽象思维为主发展过渡阶段,运用学具操作,引导学生思考,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感知认识基础上经分析、综合、抽象思维化。如:操作4的分解时,我先让学生把4个圆摆成一横行,先向右移动一个,摆成 ,说明4能分成3和1;又向右移动一个,摆成 ,说明4能分成2和2;再向右移动一个,摆成 ,说明4能分成1和3,也就是一个一个的向右移,不断形成新的两部分,就是一个新分解组成。再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说明4能分成3和1与4能分成1和3的两部分颠倒了一下,实际是重复的。我们只要记住4能分成3和1,就可以想到4能分成1和3,所以在教学5的分解与组成时,学生不但能有条理地操作小棒,还可以进行有序地思维,也能正确叙述分解与组成,即就是摆脱实物,通过类推,也能有规律地依次讲出它们的分解与组成。从而使我们看到,借助操作,可以发展学生思维。

4.重视操作,培养能力

操作实践是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必不可少的直接条件,只有在认识的基础上,学生的能力才会形成,得到发展。如:在20以内进位加法教学中,我先用实物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盒里有十格,九格里装着9个球,盒外有2个球.“盒里差几个球凑成10?”“差一个。”“怎么办?”“盒外2个分成1和1,拿出1个放进盒里,9和1凑成10,盒外剩1个球,10再加1就是11个球。”再让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操作小棒。接着,想想操作过程,9加2等于几呢?这样想:“见9想2,把2分成1和1,9加1等于10,10再加1等于11,所以9加2等于11。”这样边操作,边思考,学生体会到凑10加的计算过程和方法,到学习9加其他数时,学生会边摆学具,边用语言叙述思维过程。通过一定量的操作实践,学生切实理解并掌握了凑10加1的计算方法就是:“看大数分小数,大数和几凑成10,10再加几得十几。”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记忆能力,使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 杨九俊.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 陈旭远.小学数学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