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朋友在哪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朋友在哪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3年11月科研出版社英文期刊《心理学》上发表了科索沃FAMA学院心理学系Merita Shala教授的一篇文章,这项研究调查了学龄前儿童的社交能力和情感发育与小学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96名没有刻意培养过的儿童参与了这次研究,其中包括28名一年级生,32名二年级生,15名三年级生和21名四年级生。

结果显示,儿童社交能力状况和情感发育状况对一、二、三年级学生的标准变量的改变具有预示性,但对四年级学生而言,已没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教育部更在2012年的文件中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

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它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早期关注儿童的社交能力变得非常重要。

电子化儿童

一些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3岁之后就开始有交往的愿望,这也预示着他们交往心理的萌芽。他们强烈希望与同龄人交流沟通,仅仅和成年人特别是单单与父母交往,已经不能满足此阶段交往的社会需求了。

但“独二代”的孩子们很少能够找到玩伴,找到很多的玩伴也比较困难。尤其是,时代不同,以往需要群体来玩的童年已经变得电子化。

2014年4月初,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广州市少年宫联合国内十五城市了《媒介与儿童――2013中国青少年宫儿童媒介素养状况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在全国儿童家庭中,普及率最高的是手机(97.8%):44.5%的儿童拥有自己的手机;90.1%的孩子接触过网络游戏,其中42%的孩子每月均为网游付费。

报告同时还指出,“移动终端+移动网络+APP=更容易沉迷网络”,而“苹果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新媒体,让当代儿童成了不同于电视一代、电脑一代的“苹果世代”。

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学教师谢鸥指出,孩子长时间和机器相处,缺乏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对合作、竞争意识以及表达、抗压能力等的培养和形成不利。

阳盛京医院眼科副主任夏丽坤表示,进行电子娱乐时,画面明暗的变化会加剧瞳孔的急剧放大、收缩,增加疲劳度,而显示屏的短波蓝光也会加大眼底刺激,造成眼部持续疲劳。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所长张宝义指出,过早使用成人款手机,不仅辐射影响儿童的生理发育,心理上也无法承受和消化成人信息内容。

针对“独二代”面临着玩伴缺失、缺少交流等社交困境,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学教研室胡远超博士认为,困境是由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因素导致。他说,当今社会邻里间关系相对淡漠,缺少亲密感和信任感,也会影响到孩子,使其丧失与其他玩伴交往的机会。而随着经济发展,平板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为“独二代”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听觉刺激,对于青少年极具吸引力。

这些“宅童”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拿着手机眼睛几乎贴到屏幕上玩游戏,室内活动取代了室外活动,动脑多而动手少,导致现在“小眼镜”和小胖墩儿越来越多。而因为长期自己玩,缺乏交流,患上自闭、焦虑等心理疾病的儿童也年年增加。

这是新科技带来的新生问题,对于儿童的“电子化”日益成为不能忽视的课题。

应对社交弱化的世界

在网络上,有很多家长经常发言说,担心自己的孩子胆小,害羞,不敢说话,不愿和人交往,但他的行为举止又是正常的。

心理卫生专家认为,这种表现属于社交性退缩。有这种心理障碍,平时表现正常,一旦处于社交情境或集体生活中,就出现异常反应。例如怕见生人,回避集体活动,不敢与人说话和交往,胆怯退缩,表情淡漠。

专家分析,导致儿童社交性退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教养不当是造成社交性退缩的主要原因。家庭教育不当造成了封闭性格,特别是孩子幼年时处于相对封闭环境,缺乏与同伴交往的实践而不知如何与人交往。

也有的属于气质性社交障碍,生性腼腆、胆小、好独处。有的属于挫折性社交障碍,由于某次社交情境中有不愉快的经历而致。因为寻求自我保护而不愿与人交往。

如果社交性退缩再进一步,则有可能发展为“儿童社交恐惧症”。它的表现是过分害羞尴尬,对新环境或陌生人产生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或者对自己的行为过分关注,在进入新环境时自己感觉到痛苦和身体不适,因而哭闹不语等。

儿童社交恐惧症典型症状具体表现如下:

1.在公众场合,如幼儿园、游乐场、公园、商场、亲戚家,孩子感到极度的恐慌、紧张;

2.在一些多人的场合,孩子怕与同伴、大人面对面地交流,或者即便交流了,也是在极度的惊恐之中度过的;

3.孩子不敢直面陌生人,更不敢与他们交谈,或者见到陌生人就心慌耳热。

儿童为什么会出现社交恐惧?

专家认为,它的发生大多与家庭环境有关。在这类家庭中,儿童从幼年起就不断遭受各种不良精神刺激的侵袭,或经常受到家庭成员的惊吓,或经常被父母打骂,这些不良刺激会严重阻碍儿童对正常社会交往的学习,破坏孩子的适应能力,使孩子逐渐形成自卑、敏感、退缩、逃避的性格特点。这种性格特点很容易遭受社交挫折,而社交挫折又进一步加重了逃避行为,最终形成社交恐惧。

很显然,这是一个急迫的问题,需要时刻关注,以避免造成儿童的终身负担。

高涨的成本

与社交恐惧症相对的,是家长和儿童日益增长的社交成本。

妈妈网网友“yumikoBB"说:“眼下正是学校组织学生假期出国游学、交流的报名时间。孩子看着同学去,他也想去。其实,给孩子出去学点东西也是好的,可是每学期就要多花三五万,这个开销真的不小。”

另一个网友“Dominican”说:“我们家1年里为孩子额外花销的就有6万多元。其中最主要的花费是出国游学和选择补习班。而这一量级的花销在名校只能算是普通。真是进名校就像一个无底洞,越陷越深啊!”

腾讯・大渝网今年年初做了一项名为《家庭中小孩的社交成本》的问卷调查,在参与问卷调查的网友中,47.46%的人认为孩子的社交非常有必要,44.07%觉得可有可无,只有8.47%的人觉得没有必要浪费钱,72.88%的人将自己孩子的社交成本控制在每月的100元以下,另有13.56%的人小孩每月社交在100~300元之间,6.78%的人在500元以上。

但也有一些不同的家庭,在重庆某出版公司工作的章女士则是将自己3岁女儿的社交活动当作了一种家庭社交方式,孩子的社交活动同样成了父母的社交活动。

章女士回忆去年9月份为女儿举办的3岁生日聚会时说,“就是我和其他几个家庭共同组织完成的。”当时生日聚会上用到的装饰品和食材,都是几位妈妈亲手制作,“最终一场30多人参与的‘生日趴’,花了1000多元钱。”

一些家庭为子女举办的社交活动还不止于此,动辄成千上万的费用活动几乎变成常态。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史专家廖其发教授表示,适当的社交有助于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培养和提高情商,也是一项很重要的生存之道。但小孩社交应当注重适度原则,不能为了社交而社交,他说,社交成本包括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而小孩社交与成人社交有很大的不同。在孩子参与社会交际的过程中,父母应当正确引导,不要大手大脚花钱,也不要相互攀比,应倡导节俭之风的社交风格。

但问题是,怎样才能节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