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安徽高考作文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安徽高考作文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著名文化学者、批评家和随笔作家朱大可,在6月7日搜狐教育的《第一时间》里评全国高考作文题时说:“今年高考作文命题有所进步,除了安徽的考题过于玄虚,其他都还算靠谱。以调查报告为分析材料,可视为一种突破。江西的三怕,内含批判性,尤其值得推荐。北京的考题,若改为‘如果爱迪生来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则更能激发批判性思维。想象一下爱迪生在中国的遭遇,你就会有无限发挥的空间。批判性思维,而不仅是一般性思辨,应当是今后高考作文命题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基本目标。”朱先生是大家,说起话来挥斥方遒,笔者不敢妄加揣测,但对安徽高考题的论断,确实有失公允。这里不揣浅陋,放胆陈述。首先看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材料是英国作家萧伯纳的两句话,如果学生了解关于萧伯纳的个人背景知识的话,将有助于理解这两句话的内涵。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爱尔兰剧作家,1925年因为“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萧伯纳的一生,是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密切关系的一生,他认真研读过《资本论》,公开声言他“是一个普通的无产者”“一个社会主义者”。他主张艺术应当反映迫切的社会问题,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其思想深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及尼采的影响,而且又曾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不过他却主张用渐进的方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反对暴力革命。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三个主义”:理想主义、人道主义、现实主义。它不但表现在萧伯纳的宏大叙事中,更表现在他的微观表达里。

从材料的语形方面来看,两句话两段,用“却”字构成转折句群,前“偏”后“正”,表明作者更倾向后者。并且每个句子都由逆反问组成,第一句用肯定句式表达结果的不如意,按照正常的思路,种豆得豆,可如今却种豆得瓜,一句“为什么会这样”自然脱口而出,一个对现实不满的人物,就好像站在你面前,他正歪着头,对你发问呢。第二句用否定句式表达结果的圆满,但是是梦想中的,一个敢于进取的理想主义者,就好像悄然附耳轻问你“为什么不能这样”一样。结合一、二两句的情境,一个面对不满意、恶劣、罪孽的社会环境,不怨天尤人,不随遇而安,不同流合污,而是敢于正视、敢于面对、敢于进取的人物形象跃然于眼前,这是怎样的幸福者和哀痛者!一、二两句的情境结构,隐喻着当前严重的社会现实。说安徽考题“玄虚”的朱大可先生,是不是有点熟视无睹呢?

材料本身提供的语义领域向我们敞开,在“为什么”的原因纠结中,展开逆反思维,从正面、侧面显示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将要发生的“这样”的果。以原因纠结为思维的根据,根据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的总结,它可以扩分为四大形态:(1)外在和内在的感性,即空间和时间形式中的感知属于第一根据律;(2)知性和因果属于第二根据律;(3)自我意识和动机属于第三根据律;(4)理性、认识的根据和逻辑属于第四根据律。因此,可以这样说,今年安徽高考作文题是什么都可以写的,社会、人生、自然……只要作文中存在一个因果链,即因果模式结构。而因果结构又可以细分:一人一因、一事一因;多人一因、多事一因。考生考场上的思维,应该是自由的、开放的,话题无牵制、写作有埋伏,要求行文中注意保持“因果纠结”。正好手头有阿富汗作家乌尔法特的《生活》一文:

同是一个溪中的水。可是有的人用金杯盛它,有的人却用泥制的土杯子喝水。那些既无金杯又无土杯的人就只好用手捧水喝了。

水,本来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差别就在于盛水的器皿,君王与乞丐的差别就在“器皿”上面。

只有那些最渴的人才最了解水的甜美,从沙漠中走来的疲渴交加的旅行者是最知道水的滋味的人。

在烈日炎炎的正午,当农民们忙于耕种而大汗淋漓的时候,水对他们是最宝贵的东西。

当一个牧羊人从山上下来,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能够趴在河边痛饮一顿,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

可是,另外一个人,尽管他坐在绿荫下的靠椅上,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致的茶杯喝上几口,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来。

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旅行者和牧羊人那样的干渴,没有在烈日当头的中午耕过地。所以他不会觉得那样需要水。

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没有尝过饥与渴是什么味道,他就永远也享受不到饭与水的甜美。不懂得生活到底是什么滋味。

笔者个人认为,考生选这个角度,也许佳作纷呈。因为这个角度的主题语义是生成型的,从手法出发,阐立不同的思想主张。但绝大部分考生,都会根据材料第二句的叙述,抓住“梦想”这个因果纠结入题,顺延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探索、创新、持信、持恒地追求着青、民族梦、中国梦。文章会紧扣时代脉搏,脚踏现实的土地,体现“自信人生二百年,奋当击水三千里”的豪情,展现新时代青年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顽强风貌。把命题者的文以载道、精神劝诫演绎得淋漓尽致,更多的考生都会去圆梦,充分图解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过理想的生活。喜欢渲染的考生,定会虚构一道道坎坷、一次次不幸,从而确立“多难兴邦,邦兴梦圆”的神话。忽视人间苦难、不见四海悲伤,也许这正是朱大可先生所批评的“玄虚”,少了批判性思维的症结所在。

题目材料的矛盾逆折,为思维提供了无限的张力,既符合学生的生理期许,又符合学生的社会期许,让学生踮踮脚跟,都能摘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一个题目,能完备地显示主题语义生成的三大类型,能包孕过去、启迪未来,能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任意选择,你还能说什么呢?唯一的遗憾是题目中的“诗歌除外”,也许命题者有命题者的顾虑。

(作者单位:安徽省东至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