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话状态下的语文训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话状态下的语文训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名师名片 陈宝铝,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罗源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兼县教育工委副书记。先后担任过进修校教研室副主任、实验小学校长、县教育局局长。长期坚持小学语文教学、教研,尤其在“整体性阅读教学”与“语文基本功训练”等课题方面颇有造诣。曾参与编写、独立编写30余本小学语文指导用书,撰写论文与指导类文章百余篇在全国十多家刊物上发表。

实施新课程后,注重人文教育,倡导对话教学,片面抓语文训练的现象得到了纠正。但不少教师又将语文课改与“双基”培养对立起来,将对话与训练对立起来。

笔者以为,对话教学不应排斥语文基本功训练。“对话”可以采用训练的方式,“训练”也必须运用对话的精神。《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对话,少提“训练”,绝不意味着排斥训练。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科学处理“对话”与“训练”的关系,在对话的状态下重新构建语文训练

一、对话状态下的训练应注意“扎实有效”

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主编张庆曾指出“我们强调的是基本的训练、科学的训练、活化的训练”。笔者以为,加强“基本的训练”在当前十分重要。当然,无论安排什么样的训练,都要立足“有效”,让训练体现“最近发展区”思想,发挥最大的效应。

有两位教师执教同一篇课文《做什么事最快乐》。在指导学生写字时,他们都将“鸟”字作为指导的重点。第一位教师先指导学生把“鸟”同以前学过的“乌”作比较,让学生说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和差异;然后她抓住“鸟”这个象形字中的“、”的表形功能。提示学生小鸟是有眼睛的,这一点就是小鸟的眼睛,“乌”加上一点就是“鸟”。此时学生茅塞顿开,执教者便趁势让学生在习字册中描红、临写。第二位教师教学“鸟”字,其教学过程和上面所述大同小异。只不过,她没有让学生急于动笔,而是自己在田字格中先范写一遍,然后又带着全体学生书空一遍,特别强调“鸟”的第三笔是“、”。待学生记牢了“鸟”的笔顺后,她才让学生描红、临写。

课后,笔者分别随机抽查了每个班的10名学生,让他们逐个当面书写“鸟”字。结果发现第一个班上学生倒笔画率高达50%,其中10人之中竟有3名学生写“鸟”时,都是先写好“乌”,再加一点。而第二个班上的10名学生无一人出现倒笔画现象。看上去,这只是低年级教学中的一个细节,但它充分体现语文训练扎实的必要性。笔者认为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中,这样的细节是不可或缺的。另外也要重视“创新”,让古老的训练方式焕发出新的生机、新的活力。

案例 《草》的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放学回家谁愿意把今天学习的诗歌背给妈妈、哥哥或奶奶听?(学生纷纷举手,于永正老师逐一请学生到讲台前)

师(学生刚要背诵时):现在,我当你的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那么多花不写,干吗写草呀?

生(一愣):嗯,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生背)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

师:后两句我听懂了,你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了!奶奶像你这样大。哪有钱上学啊!

“背诵”是语文学习要求之一,是积累语言、将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重要环节,同时它也是基本训练形式之一。这个教学片段中,于永正老师设置了一个情境: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古诗背给妈妈、哥哥或奶奶听,这样就把背诵这一训练要求转化为现实生活的需要,突出了语文的实践性。更为巧妙的是,在学生背诵过程中于老师了有关理解方面的问题,使得情境意味更浓,学生对背诵兴趣盎然,课堂充满活力,而背诵过程也成为加深理解的过程。

二、对话状态下的训练应“关注整体”

传统的训练“单打一”现象比较严重,往往就训练而训练,导致了对课文的肢解,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对话状态下的训练应该“关注整体”。根据课标精神,“关注整体”特别要注意两点:一是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尽可能将训练转到多元的维度上去,尽可能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是始终注意课文的整体,抓住那些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处。精心设计练习,争取收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案例 《卧薪尝胆》的教学片段

师:谁能用课文中的话,把“卧薪尝胆”的意思说一说呢?

生:“卧薪尝胆”的意思是睡在柴草上尝苦胆的味道。

师:是的,从字面上看,卧:睡;薪:柴草;尝:品尝;胆:苦胆。这是字面上的意思。但它真正的含义就是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都尝一尝苦胆的苦味吗?

生:“卧薪尝胆”是说越王勾践被打败了,他去给吴王做奴仆,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都要尝一尝苦胆的味道,不忘记他受的屈辱。后来“卧薪尝胆”就用来比喻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师:你是查了字典的,对吗?这个同学有个很好的习惯,除了预习课文之外,他还查了课外书籍。那么,是不是晚上都睡在柴草上,每顿饭都尝尝苦胆的味道就叫做“卧薪尝胆”呢?那我也可以做到。人人都可以做到“卧薪尝胆”了。

生:一个人要想成功。他必须受尽千辛万苦。

师:要历尽千辛万苦,他不但要卧薪尝胆,他还要做事情。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其实他是在做什么?

生:耕田!

生:他在做奴仆干的活。

师:他在为谁做?

生:以前是为吴王做。现在是为自己国家做。

师:对!为了自己国家的强盛,他要下田耕种,可能还要舂米推磨。为自己国家干这样的活他还会不会感到屈辱?(不会)为什么为自己国家干活就不是屈辱了呢?

生:因为就是为自己的国家干活,不是为了人家干活。

生:因为这是为自己报仇雪恨作准备。

师:很好。同学们体会得很深刻。

生:越王每天下地耕种时,他都会想起自己在吴国受到的耻辱,就会奋发向上。

师:这叫发愤图强。(板书:发愤图强)他要使自己的国家强盛起来,卧薪尝胆里面还有这层意思。如果干了一天两天,叫不叫卧薪尝胆?这里面还要有什么精神?

生:他是坚持干了二十多年。

师:二十多年,持之以恒。(板书:持之以恒)卧薪尝胆是长期的。不是一天两天,这样才叫真正的卧薪尝胆。我们一起来读课文,读时要注意体会卧薪尝胆的字面意思和字面后隐含的意思。那种忍辱负重,那种发愤图强,那种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生自由读课文)

师:卧薪尝胆的结果是什么呢?

生:转弱为强。转败为胜。(板书:转弱为强,转败为胜)

师:同学们,春秋时,越王勾践在会稽一战中打了败仗,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去吴国当奴仆。整整三年,他受尽屈辱,

忍辱负重。回国以后他卧薪尝胆,最后使自己的国家转弱为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一个历史故事,课题叫――

生:卧薪尝胆。

这位教师抓住课题中“卧薪尝胆”一词,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逐渐深入到词语深层含义的理解。这个过程始终把着眼点放在整体上,综合考虑了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方面的内容。学生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同时,既得到方法的指导。又受到人文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亲历了对课文的初读过程,为深入理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对话状态下进行训练,就应该“关注整体”,抓准训练的切入点,统筹兼顾,多元考虑,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训练。

三、对话状态下的训练应准确把握“度”

所谓“度”的内涵是比较丰富的:一是指训练的阶段性;二是指训练中的“梯度”问题:三是指训练的深浅上是否“适度”问题。传统语文教学以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对象,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不可更改性,即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语文训练的机械性、程序化,也导致了课程的“灌输主义”倾向。课标强调“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新教材在这一方面作了较大的改革,把教学的主动权交给教师,那种严格按教材的训练安排的教学方式已基本废止。这是个可喜的进步。但也随之出现了教学阶段性不明显,课堂教学随意性大的现象。笔者以为,从认知角度而言,训练的阶段性是客观存在的,课标并没有否定训练的阶段性问题,而仅仅是反对“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从课标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上我们也可以体会出训练是有阶段性的,例如:默读、复述、标点符号、词句等在不同的学段要求是有区别的,请看下表。

值得注意的是,课标中有些项目是分散提出的,例如标点符号分别在阅读与习作中提出要求。再如写作,除了在习作部分中作了规定,在“综合学习”中则提出:第一学段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第二学段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第三学段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读课标,进行认真的梳理,通盘考虑,从整体上把握各学段的不同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对话状态下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时,在做到“心中有人”、“心中有本”的同时,还应对各学段的不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训练才能到位。当然。要使训练有度,除了要突出各学段的要求外,还要注意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四、对话状态下的训练应强调“自主性”

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双向交流关系。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因而在进行语文训练时强调“自主性”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也不能把学生当作训练的机器。无论进行什么样的训练,都应充分考虑如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训练的意识,努力张扬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并充分提供探究发现学习的过程。学生只有在自我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取得成功,才能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案例 妙趣横生的识字

师:孩子们。法国有位汉学家说:“每一个汉字都是充满情感的小精灵!”请看老师这里几对汉字宝宝的对话(幻灯出示)――

旦对但说:胆小鬼,还请什么保镖!

弯对湾说:几天不见。你敢下水游泳了?

兵对丘说:你截肢了?

(这一下教室里马上炸开了锅)

师:多么有趣的对话啊?请打开《黄山奇石》这篇课文的生字表。我们这一课的生字宝宝也有很多长得跟它们很相似的“兄弟姐妹”,想一想。它们之间又会有什么样的对话呢?

学生兴致勃勃地打开了生字表,经过小组合作,创作出了精彩纷呈的作品――

尤对优说:嘿。找了个人天天陪你啦?

其对期说:哥们儿,你真有本事,居然能跟月亮交上朋友!

它对驼说:兄弟,把你的“宝马”车借我用几天吧!

安对按说:老爸,你再拿你的大手按我一下头试试,看我不告你虐待儿童!

快对块说:看你长得跟土墩子似的,怎么跑得过我啊!

一课的生字就这样在学生的欢声笑语中被“消灭”了。

识字为什么会妙趣横生呢?关键在于教师的设计很精当。采用汉字对话的方式,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揭示形近字之间的差异,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训练的意识,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充分的激发,合作学习也真正成为学生所需要的方式,枯燥的识字过程变得富有情趣。

(作者单位:罗源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胡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