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气磅礴细处摄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气磅礴细处摄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状况一直被社会关注,并困扰着广大的语文教师。他们一直都在思考着如何走出这一困境,并尝试了很多办法,却很少从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社会性上探究原因。其实细想起来凡是有人活动的地方就有语文和语文学习,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社会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征(亦即语文教学不可偏废的两个侧面):一方面语文教学必须是“广纳百科、大气磅礴”的;另一方面语文教学又必须是“寻章摘句、细处摄神”的。本文拟就从这两个方面谈一点个人的见解。

一、语文教学必须做到大气磅礴

肖川博士说,“在基础教育中,语文无疑是最重要的学习领域、最主要的课程,理由就在于语文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关涉个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关涉思维的发展。其实,中国古代教育的课程内容都无外乎语文,而中国古代的文化巨人学习的内容也无外乎语文,可见语文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要充分发挥语文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作用,唯有在“大气磅礴”上下功夫。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智能中的人文情感和文本内容的人文因素,去唤醒沉睡的学生,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创造,我们才能带领学生面向社会、联系生活、联系自己、读出自我,才能实现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什么都讲,学生还会有个性化的阅读、创新的作文吗?遗憾的是,我们许多同仁都希望学生能自主阅读、自主作文,但在教学操作的实际中却总是对学生一百个的不放心,生怕自己少讲了一点,学生考不到、写不出。殊不知,正是我们的不放心,才导致了语文教学效益低下的恶果!语文教学要做到大气磅礴,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要求。

1.语文教师要对语文有独特的感情

语文是极富人文魅力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师如果没有对语文教育的独特情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对语文教育的痴迷,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等情感,那么,他的课堂将是毫无生机的一潭死水,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感染了。有了感情,才能潜心研读教材,研究学生;有了情感,才能感染学生,振奋学生;有了感情,教学语言才会有生命力。有了情感,我们才能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利用表情、动作、声调、文字、图像来再现和渲染文本表现的思想,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感情,才可能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带领学生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愉快时,语调如泉水叮咚,轻松流畅;激昂时,语调似急风暴雨,排空而过;深沉时,像春雨入夜,润物细无声;愤怒时,则应语沉字重、愤慨之情溢于言表;悲壮时,则应低沉厚重、惋惜之情油然可见,这种充满感情的语言,将会成功燃起学生内心的激情,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与教师一起领略语文世界的无限风光。

2.语文教师要有诗人的气质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要把育才办成一个诗的学校……我要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使每个同学、先生、工友都过着诗的生活渐渐地扩大去,使每个中国的人民、世界的人民,都过着诗的生活”。“语文课的诗意来自哪里?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教师的诗人气质,洒脱、飘逸、空灵、净润,在不经意间用词的鲜活和灵动、意象的丰富和意境的高远”(肖川语)。诗的本质是创造,诗的灵魂是创造。追求语文的诗意,就是追求语文的创造,因为诗意是语文教育的灵魂。语文课,要时时奏响学生心中诗的琴弦,使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和鲜明的想象创造能力得到最大发展。在语文面前,每一个人就其天性来说都应该是诗人。诗人气质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底气,这种底气表现为语言的芳香,文字的醇味,语言和情感共生的魅力。底气足,语文课堂才可以大气磅礴。要以自己的儒雅、神韵、气质、魅力、领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以自己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和学生进行心的交流、美的引导、理的启示,或如长河激浪,奔腾千里;或如高山之瀑,飞流直下;或淋漓尽致,绘声绘色;或鞭辟入里,妙趣横生;如果是抒情,则欣然忘其形,陶然似已醉;如果是叙事,则举手投足,皆成诗篇,一颦一笑,尽在不言;如果是阐理,则能益人智慧,发人深省……

3.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语文教师不仅自己要关注社会生活,更要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语文学科的社会性决定了它广泛的综合性,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决定着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语文学科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大至宏观世界,小至微观世界,古今中外,包罗万象,无所不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科学的新成就、新兴学科的知识,伴随语言材料不断地进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丰富、更广泛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语文教师深入生活、熟悉生活,积累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做到点上深入,重视生活,面上拓展,开阔视野。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地对教材信息进行理解吸收、加工、处理,教得生动,教得真切,才能真正揭示教材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

4.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娴熟完备的教学技能

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并由此形成和发展为完备的能力结构,才有可能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才能有效地组织和实施语文教学活动,完成特定的语文教学任务。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固然包括语文教学应该具备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语文教学所特有的思辩能力,但仅有这些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如前所述,语文是包罗万象的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因而语文教师不仅要致力于提高文学素养、拓宽文化视野,还得“博采众家”,根据自己的基础、气质、爱好,结合教学工作的需要,对琴棋书画、文艺运动、电脑网络等广泛涉猎,构建适合自己特性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观念、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不断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并有机地渗透于自己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二、语文教学必须做到细处摄神

诚然,有效的语文教学,光有大气磅礴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根据文本和教学的实际做到细处摄神。

1.细处摄神要求我们重视教学细节的设计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一定要仔细考虑这堂课运用哪些教学方法,采用什么教具,什么时候展示教具;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状态,应变修订教案,即席做出反应性安排;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偶况,怎样应对,等等。很难设想,一节语文课,有很好的构思及框架,有很好的理念和方法,却没有细节,没有“血肉”,那将是一节怎样的语文课?细节,可以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一次提问、一件教具,也可以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场景,也可以是具体的词句(像《孔乙己》中掌柜说的那句,“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着十九个钱呢。”这样一些文字背后蕴涵的深刻、含蓄、双关、暗示的特殊意义,即深层意义的解读)。教学细节的处理要求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必须摆脱传统社会思想观念的影响,适应社会实际,紧随时展的步伐,树立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具有前瞻性、预见性的知识观、科学观和人才观,并在教育实践中牢牢抓住每一个关键的教育细节。细节的纯熟运用,是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综合素质、水平能力的外化,是整合语文课堂教学中各种资源的有效载体,是语文课堂教学科学性、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一系列精美的细节,就是语文教师教育机智和教育艺术的反映,大量的、精彩的教育细节的处理,会促进我们逐步形成自己富有个性的语文教育理念。

2.细处摄神需要语文教师具有教学的敏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每一堂课都是新的。我们在课堂里、在活动中会遇到许多特定的情境,没有什么理论、研究或书籍可以直接地、具体地告诉教师在特定的情境下该做什么。教师特有的教学敏感,“对课堂运作直接感知的能力和相应的处理能力”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是教师在课堂运作过程中,感性与理性结合生成的一种悟性、灵性。这种悟性、灵性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维状况、学习状态等,能够及时地改变原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以顺应学情,去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做出正确的决策依赖于许多因素,如问题产生的背景、教师的知识储备、心智潜能、课前预设的目标等。如笔者在与同学们研读《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无意间发现作者在写十多年前自家门口的紫藤萝时忽然冒出这样一句,“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们必然关系”,作为的过来人,笔者自然理解作者的意图,但现在的初中生对十年几乎一无所知,于是笔者就放下原先的预设,引导学生联系写作年代去思考、去讨论,进而丰富了教参为什么要写十多年前自家门口的紫藤萝这一问题的内涵。

3.细处摄神需要我们关注语文教学过程的特定情境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将文本特定的情景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现实情境。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热情,触发学生的想象,将教情、学情、材情(教材中的特定情感)融为一体,因为教情也好,学情也好,都必须植根于教材和生活,充满教育内涵的教材文本,充盈师生情趣的社会生活,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环境,为创造富有诗情画意的教学情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教师的敏感会触发我们迅速地捕捉课堂上稍瞬即逝的情景,实现有效的动态生成。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的根据文本所承载的作者的情感,如《我的母亲》中的母子情,《与妻书》中的夫妻情,《我的老师》中的师生情,《祭妹文》中的兄妹情,《乡愁》中的思乡情……激发学生联系自身的感受,进入文本特定的情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实现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读者与生活心灵互动的理想的语文教育境界。

4.细处摄神离不开教师对文本的独特感悟

语文教材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教学要在细处摄神,就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语文教学效益如何,关键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用得如何,“教材只是例子”,我们教一篇课文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把这一篇课文“吃透背熟”,而要以具体的文本为引导,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一本教材,其价值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教材本身的内容价值和艺术价值,一种是教材在使用过程中的教学价值。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作为一种教学内容,它是待定的,寄附在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中,是一种内隐的价值。因此,文选型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不会自动呈现,必须由教师在实践中开发。作为引领者、指导者的教师,我们一定要在文本研读上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我们要努力克服抄教参、读教参的不良习惯,力求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要明确教参只是他人对文本的解读,决不能代替我们的解读,更不可能代替学生的解读。要养成对文本中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甚至每一个标点、每一道习题和插图进行仔细推敲和研究的习惯,通过恰当的补白、适度的整合、全面的思考、有效的拓展,来“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

“大气磅礴”与“细处摄神”作为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在我们的语文教育中应该是有机结合的整体,两者不可偏废。忽视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我们的教学效果都会大打折扣。肖川博士说:“教育涉及方向和方法这两个层面。方向即教育的价值追求,为什么教;方法关涉有效教学的策略,即如何教”,在语文教育中,我们如果做到了“大气磅礴”与“细处摄神”两者兼顾、相得益彰,就会科学地解决“为什么教”和“如何教”的问题,很好地处理“价值追求”与“教学策略”的关系,进而提升我们的课堂教学品位,有效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市金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