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长文短教”的思考与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长文短教”的思考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些年,中学语文课本(包括读本)越来越厚,从课文与规定课时之间的关系看,根本不可能用多课时解决每一篇课文。然而,从阅读能力培养的效果来看,教材中的课文还远远达不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还必须尽量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文本。这样一来,课时不够的矛盾就愈加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长文短教”这种教学策略作些探讨,无疑很有必要。

一、“长文短教”的关键是大胆“忽略”

每一篇课文都可以说是语文的全息图像,从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到思想内容、艺术手法,无所不涉。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可能通过一篇文章的教学把所有语文知识全部教给学生。因此,长文短教需要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一课一得”。一篇课文的教学能让学生掌握一种知识与方法,训练一种能力,体验一种情感,领悟一种人生智慧,就是不小的成功。经典的理解往往在一生,而非一时。同时,“确定‘长文短教’作为一种方法,基于我们对母语学习规律的认识:作为母语学习者,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绝不是零起点,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实际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了解课文的条件。于是,教师可以集中精力解决学生最困惑的那些少数问题”[1]。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忽略”一些内容是完全合理的,舍得修剪“枝叶”方能扶持“主干”。

怎样“忽略”?尝试用一个课时解决一篇无论多长的课文。拿到文本后,首先从不同的维度归纳写作特点与中心意思,在此前提下考虑可行的教学目标;接着,分析学生最需要达到的是哪一组目标(一般“文”“道”目标各一个),将之确定为教学的凝聚点;然后围绕这组目标,选择文本的部分内容进行教学。例如笔者曾用一课时教读长文《肖邦故园》,从文本的写作特点、中心意思出发,经筛选,将“理解题目中‘故园’的含义,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与“学习课文把人、物、景与‘乐’(音乐)交织在一起的写法,着重体会文本将四季美景与肖邦音乐融为一体的艺术魅力”设定为该课时的两个目标;然后,围绕这组目标进行以课时为整体的教学活动。相关教学步骤如下:

一、预习交流(请同学就“‘故园’含义”“课文脉络梳理”谈认识)

二、疑义相与析

1. 针对“‘故园’含义”“课文脉络梳理”再作讨论。

2. 填空:课文以肖邦故居为切入点,内容大都是描写肖邦诞生地(“故乡”)的自然景色,但主题却在揭示肖邦音乐与故乡、祖国的关系,在表现、颂扬肖邦的爱国情怀。

三、妙处亦可言之一:赏读课文第一部分

1.文句品味(思考路径:其一,有何不同;其二,不同之后表达效果上的差别)。

2. 思考:第一部分两段文字中包含哪几组对比?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感慨?

四、妙处亦可言之二:赏读第五部分

1. 思考:作者为什么说“这里最美的是冬天”?

2. 艺术特色鉴赏(以第22段为例)。

至于课文第二部分(写“故园烙印:‘乐’与‘园’契合”)、第三部分(写“故园之恋:‘乐’因‘情’而生”)、第四部分(写“故园现状:‘乐’以‘神’而传”),课堂教学基本“忽略”,只要求学生针对其中的疑难词句质疑发问,师生共同作些研讨。

一般说来,长文可教的内容比短文丰富,因此长文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应精当。确定教学内容时,应尽可能选择那些最能体现课文核心价值的内容,来完成对课文主旨的领悟及表现手法的习得。事实上,有时还可用一个课时解决数篇文章,只要能抓住它们的“共性”,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要知道,面面俱到往往是处处隔靴搔痒,所以不妨“断其一指”,一次深挖一个小孔。这样的课或许会显得不完整,但如果学生确实有收益,这种不完整又有什么不好呢?

二、长文短教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

不同的学生,其发展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学什么与怎么学,教什么与怎么教,选择什么问题讨论,什么起点切入,什么材料助读,什么作业深化,实现什么目标……这一切都不是随意的,都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状况的基础之上。毕竟,课堂上学生是作为“独立的人存在”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消失了,那么语文课也便消失了。为此,是否“长文短教”主要取决于学生实际。

三、长文短教需要进行精心设计

“长文短教”的抓手(或曰着力点)在哪里?首先,教师必须在正确、深入解读文本的前提下,依据文本的“魂”(即文本的关键),找准教学的切入点、突破口。不同的课文,我们可采用不同的方式切入。例如可以从文本的题眼、线索、重点句切入;从文本的人物、情节、环境切入;从文本精彩处、矛盾处、留白处切入;从学生兴趣点、动情点、疑难点切入;从文本结构、写法、创作背景切入等等。无论选用哪一种“切入点”,追求的都应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在把握文本主脑后,应努力设计出一两个看似平易却能统领全篇的提问——问题要有启发性,能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此外,引导学生课前适度预习,也是长文短教顺利推进的必要条件。为真正实现语文课堂上的有效对话,需要指导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以拥有自己对文本的原始体验。课前预习的重要方式可以是“读”,读得好,文意、文情、文脉、文趣都能体会得到,认识得清(也可就词句理解、文本内涵等设计难度适中的预习题)。在这个基础上,课堂教学就能节约大量时间,从而实现长文短教。

例如面对小说《品质》,笔者紧扣一个“品”字来设计课堂教学。课前布置给学生的思考题是:(1)格斯拉死后,同行业的人对他是怎样评价的?请用一个字概括。(2)课文是怎样表现主人公鞋品的高超和人品的高尚的?请找出一段给你深刻印象的描写并作分析。

课堂教学流程的第一步是“交流、探讨思考题(1)”,明确作品中年轻人认为格斯拉“怪”,而“怪”的具体内涵指向诚实、负责、执著、敬业、正直、坚强、有原则、追求完美等。

第二步是“交流、探讨思考题(2)”,简要分析“鞋品的高超”,而将重点落实在“人品的高尚”之上。经由“从肖像看人品”“从语言和神态看人品”及“从侧面描写看人品”,深入感受主人公对制靴工作的忘我投入,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喜爱与自豪,对不顾靴子质量、利用广告销售粗劣制品的鄙视,以及对大公司不顾信誉、生产不合格靴子坑害消费者的愤怒。教师课堂追问的问题,包括“请比较两种说法——①‘这是一种手艺。’②‘没什么难的。但是这活又脏又累,收入又低,你看看我!’”“第10段中有个句子‘他眼睛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如果改成‘他眼睛盯着我说:“多么牢的一张皮啊!”边说边演示给我看’,表达效果有区别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