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艾斯纳对美术教育的贡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艾斯纳对美术教育的贡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导师推荐语:

马菁汝的论文,系统深入地对影响我国及许多国家当代美术教育的罗恩菲德和艾斯纳美术教育理论,进行了冷静的论述,对其理论偏颇之处的评价是比较客观和准确的,填补了我国在研究国外美术教育方面的空白。一、论文的选题和内容是具有理论意义的,选题性明确,立论观点明确,论述清晰充分,结合美术教育的实践,理论依据充分可靠,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二、论文作者是在大量阅读中外资料基础上,独立思考、深入研究罗恩菲德和艾斯纳的著述及相关文章,对其理论及实践带来的弊端,给以条理分明的归纳,论述是具有说服力的,对中国美术教育实践的探索有指导意义,引发实践者的理论思考。三、对于罗恩菲德和艾斯纳美术教育理论的研究,本着辩证求实的态度,对于他们的理论观点从形成源起到课程内容的论述,作者在国内资料缺乏的条件下从国外文章中获取信息,因此论文在国内艺术教育领域中具有领先水平。四,论文对两位有世界影响力的美国美术教育家的理论,不盲从,不迷信,虚心对待,理性分析,论文以理服人的论述显示出独立的学术品格和创新精神。总的来看,马菁汝的论文结构合理,逻辑性强,对罗恩菲德和艾斯纳的理论归纳条理清楚,观点分明;对其贡献和弊端作了客观评述,对我国美术教育课程改革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常锐伦

闻名遐迩的美术教育家,课程论专家艾斯纳(Elliot Eisner),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早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设计学院,后获得教育理论的博士学位。其著作有《儿童的视觉与知觉的发展》,《艺术的想象力》、《艺术与创造性思维》等。艾斯纳所倡导以学科为基础的DBAE(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的美术教育思想,融合了美术创作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学四个领域知识,并形成了一整套系统连贯的课程体系。这种美术教育思想得到了美国部分美术教育中心和学院的推广尤其是得到了盖蒂美术教育中心的大力支持。

美国的学校美术教育自20年代以来有很大的变化,先是罗恩菲德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进步主义美术教育思想,然后是以巴肯为代表的科目中心论,最后是艾斯纳在巴肯的基础上提出了DBAE美术教育思想。由于DBAE课程观的出现,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也随之转变。也就是说,美国的美术教育领域由原来罗恩菲德模式一枝独秀,转变为百花齐放的局面。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地区继续推行艾斯纳所倡导的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模式。从这些年的实践来看,这种转变对教师和学生的观念,对整个艺术和美术教育领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如果罗恩菲德的美术教育模式代表20世纪上半叶的美术教育,那么DBAE则可以代表当今美国美术教育界的一种比较有影响的美术教育派别,所以我们应该仔细地研究艾斯纳教育理论的各个方面,其成果将对中国当代教育产生实际的意义。由于盖蒂艺术中心的大力支持,多次举办DBAE国际性培训班,我国也曾派人参加学习,因此它具有国际性影响。特别是盖蒂艺术中心组成美国教育代表团参加在我国举办的两次国际美术教育研讨会,向我国介绍DBAE的情况并带来相关资料,使我国美术教育界对此有所了解。虽然90年代末我国陆续出版了部分探讨和介绍DBAE的有关书籍,还有人翻译了有关教学录像,但是,并未引起我国官方的重视,也没有将我国实际教育情况与美国DBAE教育理论相联系的系统研究。因此,鉴于艾斯纳对当代美术教育有很大的贡献,本章论文先从产生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的背景入手,展开对艾斯纳的美术教育思想的研究。笔者相信,透彻地研究艾斯纳的美术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更详尽地掌握美术教育课程理论的各种观点,对我国建立完善的,严谨的美术课程体系产生实际的指导意义。

一、理论基础

提及艾斯纳美术教育理论,我们必然要涉及到两个人――布鲁纳和巴肯・布鲁纳(Jerome Bruner)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结构主义课程论的代表。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人造卫星的发射刺激了美国朝野,由此掀起美国的教育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布鲁纳认为美国教育内容必须现代化,并在1959年召开的伍兹霍尔会议上,作为大会主席的他发表了题为《教育的过程》的报告。从此,美国进入结构主义课程的高潮。

布鲁纳认为,人的知识“是在不断同化外部世界过程中,在内部的经验世界中结构起来的,”知识具有内部结构体系,其中包括客观事物的知识,也包括超越实际知识的知识结构和操作这种知识的方法。所以课程不仅提高知识还必须提供构筑知识的理论和操作知识的方法”。按照结构主义课程观,教学是为了使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并提高能力。为此,结构主义将教育体系予以简化和结构化。在著述《教育的过程》中,他首先提出“科目结构”这一术语,并在书中阐述了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和连贯性问题。他认为,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学科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为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每一段的教学都是下阶段教学的准备。“学生掌握的基本或基础的理性概念越多,他的知识面就越广对新问题的适应性也就越强。”

布鲁纳阐释了科目的深层本质,并认为社会科学也存在类似于在物理科学中存在的知识结构,因此,任何领域都能从科目结构中获益。在这样的背景下,美术也开始向科目中心转化。1962年,在康涅狄克州西部美术教育协会举办的双年会议上,巴肯表示赞同布鲁纳的观点。“布鲁纳并没有否定任何一门科目的学习都可以获得发展的意义。他所说的一切都是在强调教育的中心任务是让学生们了解和认识我们适合教授的任何一门科目的基本结构……(而且)当他的理论被应用于艺术教学时,这就意味着创造了个关于艺术学科的教学科目,而且这一科目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1962年)

1 965年,巴肯在宾州大学“美术教育和课程发展”的研讨会上,讨论了视觉艺术中也存在着类似物理科学的科目结构这一问题。他认为,物理学科的教学和检测得益于物理学科中存在的某种相关定律和规则,而美术学科也存在一种类似的秩序结构。接着,巴肯在寻找美术课程发展要素与科学知识相同的结构形式的实践中,试图在美术家与科学家之间建立平衡。于是,巴肯将美术课程分为创作、批评和文化三个方面。这也是艾斯纳所提出的四种美术领域知识均衡论的理论基础,在巴肯的基础上,艾斯纳把美术知识分为美术创作、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学。

布鲁纳和巴肯两人的理论都对艾斯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科目中心的基础上,艾斯纳提出了本质主义美术教育观,对当代美国美术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本质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教育获得真理和知识,更强调教师的主动性指导性和管理素质。艾斯纳所倡导的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思想 (DBAE)来源于教育学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理论,他把布鲁纳的教育智能发展理论,巴肯的科目中心论和本质主义教育观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课程教育观――以学科为基础的DBAE美术教育。虽然是教育学家格利尔在1 984年正式提出DBAE这个概念的,而且在他之前也有很多教育家对DBAE美术教育理论的形成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诸如,巴肯、史密斯,阿恩海姆等教育家,但是由于艾斯纳是DSAE美术教育理论的主要倡导者,因此,本论文的视点在于从DBAE的主要先驱――艾斯纳的角度去探讨的DBAE美术教育观念。

可以说,艾斯纳所倡导的以学科为基础的DBAE美术教育观念主张发展学生的智能以及概念和知觉的认知,重视美术创作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学四种美术领域知识的均衡,更重要的是,他强调美术学科本体学习的逻辑性课程的计划性和组织性以及严谨的科目结构。

二、理论契机

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SPUTNIKF,使美国教育家们进入了自我反省阶段,并导致推崇科学的课程改革运动。自然,美术教育也进入反思阶段。教育家们开始审视进步主义教育理论,最后,发现进步主义教育的艺术教学过分强调自我表现和创造性,导致艺术在课程中居于附属地位:过分强调避免教师的干涉,造成教学的无限制放任,由于忽视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美术学习因缺乏目的性与程序性,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结果。根据进步主义教育观的负面影响的弊端的分析,美术教育领域得出结论进步主义美术教育观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桎梏。

随着对进步主义美术教育的抛弃美术教育也进入到结构主义的改革运动中。为了使艺术受到重视并成为必要的学科,60年代的巴肯、雷尼尔和艾克等人倡导“教育中的美术”运动。此运动有几个主要特点:第一,使人们对美术有普遍认识。巴肯使“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等术语深入人心,还提出一个科目中心的美术研究和课程发展计划。第二,将“美术”与“课程”紧密地结合起来。“教育中的美术”运动将课程专家和职业美术家都融入美术课程体系中,使美术课程较从前更加严谨。第三,将美术批评和博物馆等学术资源融入学校的美术教育活动中。第四,增加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特别是开展一些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方式。第五,注重美术教育教学的隐形效果。它包括:改善学生的自我形象和学校风气,并提高学校的社会形象,加强艺术之间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推进科目问的教学,将社会纳入学校中,满足天才儿童和障碍儿童的特殊需要,甚至以艺术作改变学校的一种策略。

从以上五个特点我们能看出“教育中的美术”运动使公众重新认识美术及其课程的重要性,改变了原来美术课程被忽视的状况,这也就是“教育中的美术”运动的价值所在。但是,从中我们也能发现这种学科本位的科目中心论又忽略了情感对学生美术学习的意义,造成美术教育在感性经验方面的缺失,导致美国美术教育从学生中心的极端走向另一个科目中心的极端。

可以说,当时的美术教育理论有待进步的发展和改善。在这种背景下,为了解决以上两种教育思想出现的问题,艾斯纳提出了趋于成熟的DBAE美术教育思想,以期在美国建立一个融美术创作、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学四种领域知识的系统、严谨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

鉴于以往美术教育理论强调儿童或社会的需求,忽略艺术的独特贡献以及由于教师和家长只强调实用性强的学科(如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学习,导致美国美术教育中艺术地位低不受重视的现状,因此艾斯纳强调美术的独特价值和教育功能,以及对社会大环境的贡献。对于如何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和实用性,艾斯纳认为,美术教育的教育方法应发展学生的创作,批评和文化三方面的能力,并指出艺术学习要配合儿童知觉发展,把握艺术特性,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美术课程计划应围绕教育目标来设计,艺术活动也应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这就是艾斯纳具有革新性的课程结构观念。

三、艾斯纳的三大贡献

对于美术教育领域来说,艾斯纳美术教育理论最突出的贡献在于他归纳了艺术的本质特征,强调美术教育的独特价值,以及在结合了罗恩菲德和巴肯的美术教育思想精华之后,提出了融合美术创作、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学四个领域知识的严谨的美术课程观念。艾斯纳重视美术教育的独特贡献,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改变罗恩菲德“儿童”中心教学,强调美术教育不仅要重视过程,而且要注重教育的结果,也就是说,通过美术的学习过程,学生学到了什么:他虽然吸收了巴肯的美术教育思想精髓――将美术学习分为美术创作、批评和文化三个方面,但是却针对巴肯美术教育思想过于理性化的缺点,提出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美术教育“指导技巧”;而且就原有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行为目标的限制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这也是艾斯纳的理论著作《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迄今仍是一本经典的教科书之原因。

总的来说,艾斯纳的美术教育思想具有这样的特点:他剖析了以前美术教育理论的弊端,并分析了当时美国美术教育的问题;他结合时代特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客观地吸收了其他美术教育思想的优点:他把美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用实验数据说明教育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总之,艾斯纳在前人美术教育研究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提出一套完整的美术课程计划和美术教育理论研究体系。

(一)艾斯纳的美术教育价值论

1 本质论美术教育价值论

在艾斯纳的著作《儿童的视觉与知觉的发展》的第一章“为什么要教美术”中,艾斯纳首先分析了工具论的美术教育价值论观点,认为工具论强调艺术的工具性价值,将学生和社会的特殊需要作为艺术教学的主要目的。这一主张一直被美国公立学校所青睐,以学生的特征和社会的需求为基点,并以儿童为中心重视艺术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由于美国学校反映其社会的价值与需要,因此工具论艺术教育课程的目标与内容主要考虑儿童,团体和整个社会的需要。

艾斯纳认为,工具论的艺术价值理论基础过于狭窄,儿童和社会需求的问题仅仅是价值观的一个方面,在同一社会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就儿童而言,由于各自的年龄,生活学习经历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其创造能力鉴赏水平和艺术表达能力以及对美术教育的需求等问题就与成人、青少年和其他群落的人有着质的区别。他强调美术教育对人类经验最主要而独特的贡献,这也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地方,以及美术教育的价值所在,它成为进行艺术教学的主要理由。

2 艺术创作给予儿童的九项价值

艾斯纳认为通过美术,儿童认识到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美学经验和表达方式的源泉。由于艺术思维的一些方面是与生俱来的,另一些方面则是由文化决定的,美术教育是一个能把文化同自 然结合起来的工具。通过这种结合,儿童们的认知发展将得到促进。

儿童从艺术创作活动中可以获得九项价值:

第一,儿童在参与艺术创造性活动过程中,获得一种内在的满足感。艾斯纳认为,绘画过程中手臂和手腕有节奏的运动以及绘画所带来的兴奋感觉给儿童一种满足感,它们是满足感的本质源泉。

第二,儿童能从创作中学会运用象征意义表达思想,儿童以创造的意象作为对世界的象征。在创作过程中,儿童们发现他们创造的图像一般都是代表着其他的事物,于是学会为创作的图像命名,后来则学会先有主题再进行创作。这就是朗格(Langer)所说的“概念的转变”。(1957)艾斯纳赞同朗格的“概念的最主要作用是人类进行交流的工具”的主张,并认为一件事物的抽象化和转化的过程,是人类的思维和意识的本能。通过美术的创作,儿童们用他们创作的图像把自己对世界的了解传达给别人。

第三,儿童能把象征手段作为游戏的工具:儿童将创造的意图与象征手段运用到幻想的世界中,在情景中扮演新的角色,这对儿童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儿童们发现他们自己创作的图像和符号可以把他们带到一个奇妙的幻想世界,通过他们自己的图像,他们可以创造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他们能够在另一个环境里面扮演其他角色。

第四,儿童们从图像设计中学会独立思考和提高判断能力。图像设计,尤其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像,锻炼儿童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教育的一个长期目标是让儿童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判断,以使他们不受别人的控制。艾斯纳用“灵活性目的”的判断过程来说明,艺术所带给儿童的益处是其他学科,诸如数学,语文、历史,地理等,所无法给予的。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儿童们学会去判断,学会灵活运用自己的能力。

第五,儿童从创造图像中学会把握全局的能力,即将 些图像可以跟另外一些图像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整体。皮亚杰(Piaget)认为,儿童们也会去“特别重视”他们所创造的图像。在创造二维平面图形的过程中,儿童在处理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时能逐渐学会从对局部的考虑过渡到提高把握全局的能力。艾斯纳认为,美术创作活动可以弥补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性和关联性的忽视。从这个意义上说,美术有其独特的价值。

第六,儿童绘画可以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英国哲学家克利伍德(R J collingwood)指出表达是一个形成和整理思维的过程。形成观点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思维清晰的过程。艺术形式――水彩画,素描和雕塑都是能给儿童提供种反馈信息的社会工具反之绘画也能够反映儿童自己的观点。

第七,儿童通过创作的意象将理念和感情象征化。儿童通过美术的学习才能完成从具体图像的创造到抽象创作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美术的不断学习,儿童们才会发现,可以创造那种并不代表某种具体事物的图像和具有或支持某种理论化观点的象征化图像。

第八,儿童在创作视觉图像时,能获得视觉形式所表现出的独特理念,它让我们认识到美术的独特价值和美术的本质特征。通过艺术创作,儿童和青少年能认识到视觉图像与音乐和诗歌的区别。美术就让儿童认识到美术经验的特征,美术为人类理解所作出的独特贡献,因此儿童得到认知能力的发展。

第九,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儿童们通过绘画创作了解到世界是美感经验和表现形式的源泉。美术学习的这个方面与世界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关系,也培养学生的一种美学态度。创造一个富有美学涵义的图像,人们必须注意到 件事物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而且还要注意到它们之间传递的情感。像阿恩海姆(Arnheim)指出的一样,“表达方式是图像的首要内容。”由于文化的渗透,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用推论性语言代替他们的探索。

以上九项美术创作活动的价值,阐述了学生从绘画或创作活动中能获得的能力,这些能力就是艺术的独特贡献,也是教育上不可忽视的重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艾斯纳主张通过美术的学习,发展儿童的图像创作能力,艺术敏感性,以及形成概念和表达情感的能力。他还提出,教师教导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这种观点与罗恩菲德主张的“反对成人的干涉”形成极大的反差。“一个没有帮助的重复练习的课程是不会发展儿童们所具有的潜力的”。这种帮助就是我们所称的教导。美术课程像其他学科一样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文化符号系统,使儿童们可以从经历中创造种独特的含义。在发展运用这套符号系统能力的过程中,儿童学到更多的知识。

3 视觉艺术在知觉发展中的作用

在艾斯纳的近作《艺术与创造的心智》(2002年)一书中,他对美术和美术教育的价值论进行再次探讨,在第一章“视觉艺术在知觉发展中的作用”中,艾斯纳强调了教育在影响人的知觉发展的三大因素――人的本能,环境和文化中的重要性,并认为美术从以下儿童认知的几个阶段中发挥其作用:

(1)人类从一出生就面对一种固定的生存环境,这种环境对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2)人的知觉是人生存的最重要的因素。

(3)当儿童成熟的时候,他们对环境的认识就会随经验的增长而变化。

(4)儿童辨别能力促进某种概念的形成,而概念则是儿童发展想象力的源泉。

(5)对概念的认知使儿童学会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意图。

(6)儿童的辨别能力,概念的认知和象征性表达都促进心智的发展。

(7)环境条件,主观意志和客观经验都影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文化的渗透将有助于儿童的智能发展。

(8)对象征方式的选择不仅发展儿童的能力,而且增加儿童的经验。

(9)艺术使儿童发现环境的特征和发挥想象力的素材,并且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10)艺术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发展儿童的智能,增加美感经验以及提高表达能力。

从以上10点说明人的认知发展的规律,最后,艾斯纳归纳了美术在知觉发展中的作用美术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并认识到经验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美术能发展儿童的想象力;美术提供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通过艺术思维的锻炼,儿童能学会掌握问题的关键性,美术活动使人类的经历更加完整,并扩展了象征性表达的途径。

(二)艾斯纳美术教育理论的课程论

1 艾斯纳美术课程观

艾斯纳把美国历史上的课程观归纳为三种倾向:儿童中心、科目中心和社会中心,并认为三种课程主要差异在于:社会中心课程观选用有利于社会发展、以社会为中心的艺术内容,教师发挥其协调作用为增进社会的发展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社会中心理论把课程看做是反映社会需求的标尺。1843年―1870年,经济不景气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教育界主要提倡艺术的社会功能、发挥艺 术的实用价值。

儿童中心课程观旨在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教育环境,教师扮演着促进学生发展自我的角色。儿童中心论重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教育内容也倾向于实现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发展学生的兴趣,以及保护学生心智的成长,此理论流行于美国二三十年代。

科目中心课程则根据美术课程的需要选取艺术教育内容,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发展学生概念――知觉的教学环境。科目中心的教师负责策划教学大纲并严格执行既定的美术课程计划,以增进学生知觉和概念的认知。科目中心理论重视课程目标、内容与教法的研究,强调美术教育的完整性和内在价值,而且注重艺术本身的学习。虽然以上所述三种课程观念都在运用教育的元素――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创造美术的教育环境,但三者的倾向性大相径庭。

艾斯纳在科目中心课程观的基础上,提出了美术课程应体现艺术的内在价值与本质特征。他重视艺术本身的学习且认为艺术活动有助于品质的培养,主张艺术的学习在发展艺术的创作能力,美感知觉能力和从文化角度了解艺术的能力。艾斯纳接受了巴肯将艺术课程分为创作批评和文化三个方面的理论,并延伸此理论为美术课程的内容涉及三个方面:美术创作――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美术批评一一培养学生的美学接受和感受的能力;文化――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去理解文化背景下的美术。

(1)美术创作取向的课程是美术教育课程中比较重要的课程,学生通过想象和借用美术媒介来创作富有表现力的视觉艺术作品。通过这种美术创作取向的课程,我们可以从视觉艺术作品进一步了解儿童的内心感受与观念。

(2)美术批评取向的课程通过让儿童了解艺术作品中的造型结构艺术家赋予作品的象征意义,扩大儿童的经验范围,并使儿童理解材料与内容表达之间的关系以及作品与传统风格之间的关系。

(3)文化取向的课程:这种课程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艺术课程理解美术作品的人文知识背景,了解艺术对社会的贡献艺术家对世界的看法和社会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更加深刻领悟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 课程目标

艾斯纳强调课程目标的重要性,认为课程目标是“通过教育的过程学生所达到的教育结果。它也被称之为预期结果。”从20世纪20年代的富兰克林・伯比特就认为,我们应该不断地发展这个概念,在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学生应达到成百上千的教育目标。五六十年代的梅格则强调应当检验教育目标,以此来确定教育的成绩。艾斯纳认为,教育家们应当使美术课程目标更加合理而更符合要求。

在80年代,艾斯纳曾创造性地提出了指导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两个概念,指导性目标是在发展学生运用艺术手法表达思想和情感所必需的某种技能j而表现性目标则是鼓励学生运用通过指导性目标所获得的技能拓展或探究自己的观点意象和情感。艾斯纳认为,两种目标各有所长,在课程设计中应灵活地交替置人美术课程,使美术教学既有理性方面又不失情感因素。

最近几年,随着教育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研究的进步,艾斯纳又在原来的“指导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应相互结合”的理论基础上,提出“问题式美术课程目标”,他认为此种目标更具合理性。问题式目标是一种针对具体美术教育实践的细节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的目标。这种问题式目标是以前两种目标的一种特殊化形式,但它并不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法。艾斯纳认为,问题式目标更能使教育目标与学生的美术学习联系得更紧密。

3 课程内容

艾斯纳在巴肯将美术课程的内容分为创作,批评和文化三方面基础上,提出美术课程的内容应平衡美术创作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学四个领域的知识。也就是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也称为DBAE。DBAE是一种全面综合的美术教学和学习方法,它有助于学生的美术创作,有助于了解欣赏美术作品,了解美术家及其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和历史背景,以及了解美术在社会、文化中的角色和作用。

四个领域的美术知识为人们观赏、理解和评价美术作品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是美术知识和美术体验的源泉。DBAE不仅包括美术的知识,还融入人类学、考古学、传播学、文化学、教育评估学、语言学、哲学以及社会学的内容。具体来说

(1)创作美术作品,即借助美术的媒介工具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美术批评,即通过描述,解释、评论美术作品,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从多个角度去欣赏美术作品,明确美术在社会中的作用与角色;

(3)美术史,即对美术作品的时间,地点、风格等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了解美术作品及其他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背景;

(4)美学,即通过探讨有关美术的本质、含义及美术的价值等问题,使学生明确美术与其他非美术现象的区别,以及因差异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形成批判美术作品的标准。

DBAE倡导平衡美术创作、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学四个领域知识的美术教育形式,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创作美术作品,评论作品,研究与作品有关的历史背景以及探讨美术的本质问题。DBAE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四个领域知识的内容为基础,鼓励学生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学习美术。

(2)具有书面形式的美术课程教学大纲。在大纲中,各年级学生的叙述学习过程是连贯和系统的,教学和学习活动充分考虑到儿童学习的发展阶段和年龄的差异性。

(3)以均衡四个领域知识的美术学习为中心,而且围绕这个中心开展一系列的美术活动。

(4)美术教师要经过专业培训,而且还要不断地学习教学技巧,以全面深刻的理解DBAE教学理念。

(5)教师要对学生的美术学习给予阶段性的评估,要向学生本人,家长以及教育机构管理者汇报评估的结果。

(6)通过四个领域知识的学习和美术综合课程,将美术融入其他学科,使美术课程与其他普通课程融为一体。

(7)美术教育的对象是所有的学生,而不是具有美术天赋的学生。DBAE给予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平等机会。

4 课程结构

由于受巴肯科目中心论的影响,艾斯纳在课程设计上不仅重视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对美术教育的作用,而且还尽量保证美术课程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谨性。因此,艾斯纳提出连续性和顺序性两个概念。他认为,任何一堂课都不能涉及一个领域的所有复杂技巧,学习要有一定的步骤和程序。美术课程同写字,行走、驾驶一样需要持续的学习,因此美术课程也应该有连续性和顺序性。

美术课程的连续性是指美术活动应该使每个学生在每个活动中都能熟练地运用前面所掌握的技能。

美术课程的顺序性是指美术课程展现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组织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虽然课程的核心材料和新的变化能诱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但是这种简单的经验还不能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材料。因此,美术课程的连续性和顺序性将会促进儿童学会运用材料表现自我。为了提醒教育者们注意这两个概念,艾斯纳还提出两个原则

第一,不要将学生的学习活动看做是简单的独立事件的集合。

第二,美术活动的间隔时间不易过长,否则就会导致学生兴趣的消退。

而顺序性概念则应在充分认识美术学科知识性质和学生的身心状态的基础上加以设计。只有将连续性和顺序性概念、表现性目标和指导性目标以及问题式目标有机地统一在美术课程的设计中,美术教育才能最大地发挥作用使学生和教师在复杂的美术教学和学习中游刃有余。

5 美术学习活动

艾斯纳认为,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学习活动则是课程的中心。学习活动在帮助学生学习中具有教育价值,因此他提出6种规则

(1)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经验。

(2)学习活动可以把学生的学习情况连接在起,使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情况。

(3)学习活动应根据学生学习技巧的复杂程度来设计。

(4)学习活动应尽量考虑学生的兴趣。

(5)选择学习活动应考虑课堂以外的效果。

(6)应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已获得技巧的机会。

从中可以看出,艾斯纳既吸收了罗恩菲德注重儿童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为美术课程增加了新鲜的血液――有目的,系统地组织美术活动,为美术教师提供了详尽的建设性意见,对于美术教学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之后,随着DBAE美术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艾斯纳进一步发展了“美术活动是美术课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这个观点。对于中国美术教育来说,这6个选择学习活动的标准也有实际意义,如果在教学上注意有选择地进行教学活动,那么我们的美术教学就会更加完整。

(三) 艾斯纳的美术教育教学论

1 影响美术学习的三大根源

进步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师不应当把期望与要求强加给学生,而赞成自由式与放任式教学。然而,艾斯纳反对此观点,认为应当反省进步主义美术教育观对教师的要求。他认为,教师应当为学生说明如何使用艺术媒介并提供相应的指导,还应当对艺术计划的步骤和程序进行必要的说明。总之,美术教师应必须给学生适当的指导,使学生明确美术学习的方向。

艾斯纳根据艺术学习的3个领域――创作、批评和文化,阐释教师所起的作用在创作领域,教师起着示范艺术创作实践的作用,在批评领域,教师通过评论艺术作品给学生提供教育性的指导,在文化领域,教师用作品与文化的联系诱发学生探究深层的艺术文化。

此外,他还认为影响教学或学习结果主要有3个根源,即内容特性,学生特性和教师特性。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导致了他对教学评价问题的讨论:

(1)内容特性领域:是指学科科目,大多数学校评价重点就在这一领域。艾斯纳认为,当时美国学校在评价学生时,只关心学生是否符合标准或目标,而忽略内容特性以外的教学结果。

(2)学生特性领域:由于每一个学生各有其独特背景与能力,在课堂中不仅学习足够的学习内容,而且还学习个人特有的理念、技法和态度。因此,在教学中应评价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共性或个性获得的“共同的或”“独特的”结果。

(3)教师特性领域:由于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包括特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行为规范,教师的人格魅力也会对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

因此,从教育结果来看,特定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教师的行为态度、人格类型都是我们评价的范围。任何优秀的教学都应将3个特性完整地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美术教育这个中心服务。

2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艾斯纳认为,教学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就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应该是亲密、和睦,诚实,信任和开放的。努力建立这种良好的关系,将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居于有利的位置。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他们认为有价值的艺术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教师能了解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也可以参与到教学设计中,获得教育目标所要求的技巧之一。教师教和学生学是教育的两大重要环节,因此只有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和谐的关系中,我们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对艾斯纳美术教育理论的背景,美术教育价值论,美术教育课程论以及美术教育教学论的重要观点有所了解。从中可以看出,艾斯纳在科目中心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美术课程的本身价值、美术知识的平衡和美术教学的连贯性。特别是,他重视教师在整个美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我们则通过对于艾斯纳教育思想的研究,深入了解美国美术教育的历史及现状,增长我国美术教育研究的经验,为我们建立更完善成熟的课程体系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