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明天,我们拿什么养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明天,我们拿什么养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婚育年龄,“4-2-1”的家庭模式即将到来。另一方面,目前空巢家庭越来越多,子女赡养老人往往“有心无力”。养儿防老势必逐渐成为一种“奢望”。

与此同时,依靠“广覆盖、低保障”的社会养老保险也根本无法过上高品质的养老生活,中国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已持续下降至50%以下。而且社科院有研究显示,全国养老金个人账面亏空已突破两万亿元,近一半省区养老金收不抵支。

另外,包括老龄化加剧、平均寿命延长、提前准备不足、通货膨胀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都令百姓养老难题变得日益严峻。截至2011年底,我国全部养老金有计划有组织的储备只有35689亿元,仅占当年GDP的7.5%,人均只有2600余元。

养老,是时候未雨绸缪了。

养老院的“苍凉”

2012年12月27日,上午10时,广州越秀区东风东路,天空飘起了毛毛细雨。人们疲于为生活奔波,行色匆匆。在这个城市的一角,越秀桥东濠涌旁边的大塘街颐老园似乎正在被遗忘。

颐老园就位于一栋住宅建筑楼的两层楼房里,占去二楼2/3面积的是用隔板简单分割成的一个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摆设着一张床和一个简单的床头柜,鲜有其他家具,老人们的睡觉、穿衣、吃饭,甚至大小便都要在这个“房间”完成。满目苍凉、一片死寂是园内的真实写照。

“入冬以来,仅这个月,颐老园就送走了4位老人。原本有41个床位,现在只住着32个老人。”颐老园的主管李世忠说,尽管广州的冬天还算温暖,但南下的冷空气对该园平均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人来说却可能就是致命的。

还有的老人被送到颐老园时,就已经余日不多了。“家人一般都不愿意老人在家中老去,想送医院终老价格又太高。”而在颐老园,最高的收费是每人2280元/月,标准是完全丧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如果体质较好、行动方便能自我照顾起居饮食的老人,则按每人1530元/月的最低收费标准收取。

护理员人手紧缺也困扰着这个养老院。目前这里只有8个护理员,两班倒,白天6个人,晚上两个人,1个护理员基本要护理6个老人。李世忠说,值夜班的护理员要不定时地为不能翻身的老人翻身,按时给需要服药的老人喂药等。由于工作很辛苦,工资又低,愿意从事这份工作的护理员多为40岁左右、文化水平较低的妇女。

平日里,护理员会用轮椅推着老人在这栋两层楼的房间里转转,“上下楼挺不方便,老人们很少走出这个空间,也没有机会出去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李世忠说,附近的学生、义工偶尔会来这里陪老人聊聊天、为老人修修指甲,已经算是老人单调乏味的生活里最大的生机和活力了。

然而,即便养老院软硬件环境普遍较差,中国仍面临着养老机构床位严重短缺、一床难求的问题。截至2011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机构有养老床位315万张,平均每百名老人仅有1.8张床位,与“百名老人5张床位”的国际标准相去甚远。

缺口持续扩大的社会养老

尽管我国目前已经确立了养老保障三大支柱体系: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第三支柱是个人储蓄的养老资金(包括商业养老保险),但总体发展水平低,结构畸形。第一支柱虽然占绝对主体地位,截至2011年底积累资金32119亿元,约占我国全部有计划有组织的养老储备的90%,却面临空账和资金收益率过低的严峻挑战。

首当其冲的问题是社会基础养老金的缺口在持续扩大。《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显示,2011年城镇职工养老金收不抵支省份达14个(含新疆兵团),收支缺口为767亿元,而2002年的时候才400亿。报告称,中国养老金“空账”规模(即个人账户的资金被挪用于当前的养老金发放)2011年已突破两万亿元大关。

养老金缺口规模增大的同时,人口结构老龄化的趋势却愈发明显。据民政部部长李立国介绍,截至201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85亿,老龄化水平高达13.7%,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21亿,65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

虽然在社保事业健全的发达国家,养老金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与全国老龄办公布的调研显示,截至2010年,中国仅有两成多老人主要靠养老金生活,而且养老金替代率持续下降。1999年以前,中国企业职工养老金的替代率总体维持在75%以上,但目前已经下降至50%以下,收入较高者未来的养老金替代率将更低。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就如何弥补养老金缺口提出了两个基本的出路:一是增加个人缴费,把个人账户做实;另一个是增加战略储备金,目前战略储备金已经接近1万亿,未来还可能会增加到两万亿、3万亿。

不过,专家认为,社会养老保险的属性决定了个人无法依靠其实现高品质的养老生活目标。而且,中国现收现付为主的养老金模式以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对养老金期望过高也是不切实际的。

做强年金及商业养老保险

除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外,企业年金(俗称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另外两大支柱。但由于受财税等优惠政策欠缺、企业和个人意识较弱、产品投资收益不稳定且普遍偏低等因素制约,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发展严重滞后,目前只占养老储备的10%。而在美国,这一比例已达到90%。参考国际经验,完善的养老保障也应该由30%的社会养老保险、30%的企业年金和40%的商业养老组成。

据人社部披露,截至2011年底,我国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仅4.5万家,参加人数1577万人,累积基金3579亿元。虽然过去几年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速,但覆盖率还是远远低于国际水平。有专家介绍,2011年我国企业年金资产占GDP比重仅为0.76%,而全球该比例约为38%。

在专家看来,企业年金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但由于在中国刚刚起步,具体的配套政策等还有待完善,而且最终的选择权和主动权都在企业手里,员工无法掌控。

有专家认为,目前制约企业年金的政策瓶颈主要体现在“团体补充养老保险”没有税收优惠,只有规范的企业年金有税优,但幅度很小,仅企业缴费部分4%免税,个人缴费无税优,且企业缴费进入个人账户还必须缴税;同时TEE模式很难激励企业和员工做企业年金的热情,建议学习国际补充养老惯例,建立EET模式。

专家建议,为夯实完善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应大力发展企业年金,降低门槛,增大覆盖面,提速扩容。比如,使企业年金逐步走向强制化,分步把事业单位、公务员也纳入进来;提高企业年金缴费税收优惠比例,由目前的5%恢复到《企业年金20号令》规定的8.33%;实施个人缴费税前列支。同时,从缴费征税,投资、领取免税的TEE模式走向缴费、投资免税,领取征税的EET模式,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参与热情。

商业养老储备要及早筹划

以国际经验来说,如果退休后的养老金替代率大于70%,即可维持退休前现有的生活水平,如果达到60%~70%,即可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如果低于50%,则生活水平较退休前会有大幅下降。

去年,荷兰全球人寿保险集团所做一项调查显示,约78%的中国受访者认为,“没有百万元难舒适养老”。以60岁退休计算,假设每月家庭开支仅维持在3000元水平,生活20~25年至少需要72~90万元。如果提前退休或活得更长,再加上通货膨胀的因素,养老费用将轻易超过100万元。虽对高额的养老费用怀有预期,但90%受访者却表示尚未为退休做好足够的经济准备。

“在个人养老储备方面,西方国家大部分人在30岁左右就开始为今后的养老进行储备和规划,而这个数字在中国往往要等到45岁之后。”专家称,很多人到那个时候即便有心考虑“退休规划”,也会因子女教育、婚嫁等问题占据更高的优先度,而不得不推迟养老的准备。

专家建议,投保商业养老保险可作为养老金缺口的有效补充,因中途退保会损失,使工薪阶层能长期坚持储备养老金,做到专款专用。若选择具有分红功能的商业养老险,其增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抵御通胀风险的作用。当然,保险产品分红也是不确定的。

在中国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养老社区产业化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但如何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和运营,是未来保险养老地产项目发展的关键。同时,在当前普遍“4-2-1”的家庭结构下,预计未来退休可能会很大程度上依赖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就是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

(摘自《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