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唐山大地震》李元妮形象的跨媒介塑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唐山大地震》李元妮形象的跨媒介塑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无论是张翎小说中刻画的文学形象,还是影视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李元妮”的艺术形象都得到不同维度的演绎。小说中描写的李元妮个性鲜明、敢作敢当,具有现代女性独立自主的特质,不同的读者在解读作品时都有不同领悟。电影版《唐山大地震》中的李元妮,能使观众切身感受到天灾带给百姓的创伤以及中国女性的质朴、善良、坚韧的特质。电视剧版《唐山大地震》对李元妮形象的演绎与原著更为契合,塑造了丰满的人物形象,吸引了更多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

[关键词]《唐山大地震》;李元妮形象;跨媒介塑造

华人女作家张翎的中篇小说作品《余震》,主要以1978年的天灾唐山大地震为背景,讲述了绝望的母亲李元妮救子弃女的无奈选择以及幸存下来的女孩方登成长经历的故事。《余震》以唐山一个普通四口家庭为缩影,折射了这场浩劫给所有经历者内心深处所带来的难以磨灭的创伤。小说相继被改编为电影与电视剧版本,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基于小说《余震》,导演冯小刚和姚晓峰都依据作品呈现媒介载体的差异,对小说进行了不同方位的全新解读和艺术再现,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视听感受。小说以女儿方登的视角为切入点来剖析余震所带来的影响,而电影与电视剧则更多地以李元妮作为母亲、妻子等不同身份为切入点来推动影片情节发展。由于叙事媒介的风格不同,两部作品中李元妮的形象从不同角度完成了跨媒介塑造。

一、时代女性的缩影:小说中塑造了

李元妮的双重性格

“李元妮在一条街上挺招人恨的。”这是小说《余震》首次介绍李元妮出场的一句话。因为在那个年代,李元妮作为女人,她拥有让旁人生羡的资本:难能可贵的爱情、百年难遇的龙凤胎、温馨和睦的家庭、出类拔萃的气质。《余震》伊始,张翎笔下刻画的这位女性形象,很难让人联想到极具悲剧色彩的故事会发生在她的身上。但也恰恰是这样的描述,待地震发生后,前后强烈的形象出现戏剧性的反差,避免了人物形象的单一性,给读者提供更多想象空间,同时也平添了小说的可读性。经历天灾后重生的李元妮,并没有选择向生活屈服,向命运低头。虽然年过30,但永远干净整洁新潮的李元妮领着儿子方达昂首阔步走在街上,她的自信由内而外散发出来,靠着自己缝纫手艺含辛茹苦地把小达养大,这种不屈服于命运与灾难的性格深深烙印在读者心里。在张翎的笔下,读者可以感受到一个面临天灾外柔内刚、对待爱情坚忍忠贞、呵护孩子无微不至,却依然有略微“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的女性形象。然而李元妮这种中国女性的双重性格特征形象也正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缩影,多维度构建的人物形象带给读者无限的反思。

二、心灵救赎的演绎:电影中突出了

李元妮的坚韧特质

冯小刚导演执导的电影版《唐山大地震》中李元妮(徐帆饰)在整部影片中操着一口不变的唐山口音,让这一人物性格瞬间生动立体起来。接地气的唐山腔,拉近了电影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突出了她平凡质朴的性格;姚晓峰导演执导的电视剧版《唐山大地震》中的李元妮(陈小艺饰)则是说着标准的普通话,相较于电影版人物的性格更为含蓄优雅。银幕上所出现的声音是用来相互传达情感的一种声音形态,它们构成了影视作品有声语言的主要表达形式。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声音对人物性格特质的演绎有着重要作用。李元妮忠贞、质朴、善良、坚韧的性格在两种不同媒介中通过差异化的有声语言得到了演绎。语音、对白两个方面体现了李元妮性格特质的塑造。

关于人物对白的运用,电影版中李元妮拼了命救助满目废墟下的丈夫方大成,不料突如其来的余震,让她目睹了丈夫方大成被活活压死这一幕,随后她朝着天空撕心裂肺大喊出:“老天爷,你个王八蛋!”这句话虽简单粗暴,但却发自内心,同时直截了当地揭示了李元妮几乎无奈、绝望的处境,也侧面渗透出她作为女性性格脆弱的一面;儿子方达劝李元妮再嫁,只换来“我这一辈子就做他的媳妇,我一点也不亏。还有哪个男人能用命对我好?”李元妮的话字字铿锵有力,句句掷地有声,对为了救自己而牺牲的丈夫一辈子心怀感激,也暗含了她对爱情忠贞的性格特征。多年以后,方达事业有成,可他这句“坍塌的房子都盖起来了,可我妈心里的房子永远也盖不起来,32年守着废墟过日子”,将李元妮内心世界裸地剖析出来,侧面烘托出她忠贞、隐忍的性格;她那似梦呓的一句“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简简单单十个字,却直戳观众心坎,真切流露出她对丈夫与女儿的思念;她拒绝搬入新房,理由单单是“万一你爸你姐的魂找回来,就找不到家了”。她选择这种清苦隐忍的方式来让自己度过余震后的每一天,让观众感受到了人性的痛苦与挣扎,也揭示了她朴素、坚韧的性格特质。

电影版中,在两个孩子都想要吃西红柿的时候,李元妮将洗好的西红柿直接递给了弟弟,这个日常化的生活细节,揭示了李元妮性格里有重男轻女的成分;32年后的重逢,李元妮早早洗好满满一盆的西红柿,在厨房包着饺子等待女儿回来,当方登走进屋子之时,看到家里常年供奉自己的“遗像”,眼睛触及那满盆的西红柿,李元妮望向女儿,声音略带哽咽地在背后默默说一句:“西红柿洗干净了,妈没骗你!”一句再平常不过的话,直击观众泪点。影片结局母女相认之时,李元妮左手扶着缝纫机,右手放在腿上,满眼酸楚地望向方登,双腿扑通跪下向她道歉,也只有这一跪才能使得积压在她内心32年的愧疚得以释然。

三、不幸命运的抗拒:电视剧中体现了李元妮的牺牲精神

为了家庭,宁愿牺牲自己的梦想。电视剧版中突出李元妮对舞蹈的热爱,在电视剧开篇,李元妮已经到了临产之际,却仍坚持在文化馆指挥排舞;生产后被迫辞去舞蹈的工作,却在下班后一次次前往文化馆门前伫立徘徊,这一切都显示了她性格中追逐梦想、坚持不懈的品质。剧中李元妮与丈夫方大成的每一次争吵都是关于她是否要回文化馆工作的问题,面对昔日的梦想与美满的家庭,李元妮在多次挣扎中做出了牺牲梦想、回归家庭的选择。正如她跟丈夫所说的一样:没了这个家,跳舞也对她失去了意义。同时她也变相地将自己的舞蹈梦想寄托在女儿方登身上,这种强加而来的寄托虽有些偏执,但也暗含了她即使为了家庭牺牲梦想也依旧保持执著信念的性格。

为了儿子,她与爱情再一次擦肩而过。电视剧版为了突出主要人物、强化戏剧张力,放粗了电影版中李元妮几近没有的爱情线。周遭街坊四邻关于李元妮与林师傅之问的闲言碎语,使方达受到同龄伙伴的歧视,他向李元妮直接表达了自己对于林师傅与母亲之问关系的不满。当幸福再一次来敲门的时候,李元妮为了儿子,再一次选择牺牲爱情,两难之中她抛给林师傅一句:“我不能给你带来快乐,小达也不愿意再有一个爸爸。你走吧。”这话直接透露出孩子永远是她心里的第一位,她的牺牲精神再一次让观众了然于心。同时,愧疚情绪一直萦绕于心,为了守护丈夫与女儿的灵魂,她决绝地放弃了自己追求幸福的权利,也烘托出她对爱情忠贞、对生活隐忍的性格;每当小达偏执地说姐姐方登已经死了,李元妮总会睁大双目提高嗓门回他:“胡说,你姐没死,小登她没死!”剧中的李元妮每每想念方登的时候,她脸上有时伴着清泪,一言一语都透露着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她几十年如一日地探寻小登的下落,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也让观众看到了李元妮坚韧、绝不妥协的性格特质。

此外,电视剧版增加了以第三人称角度出现的画外音,用全知视角客观地叙述李元妮灾后32年的起起落落,增添了观众了解李元妮性格的一个渠道。

在电影与电视剧两种媒介中李元妮的言行举止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她忠贞、质朴、善良、坚韧、隐忍的性格特质。徐帆与陈小艺两位都细腻化地演绎了她们各自立场下解读的李元妮的性格,让观众感受到了母女二人在亲情面前完成了各自的心灵救赎。两个“李元妮”在不同媒介的塑造下虽然有略微差异,但二人演绎出的性格本质还是如出一辙的。例如,电影版与电视剧版中同样“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场景,徐帆与陈小艺都将平凡而伟大的母爱细腻地演绎出来。二人都是蓬头垢面地出现在救助者面前,她们着了魔似的一次次跪地磕头,发疯似的哭喊给救助者做牛做马,这全都源于母爱本能的驱使。同时人物性格的点滴塑造,也进一步刻画出李元妮的人物形象。

电视艺术与电影艺术在消费方式与审美感受上均有不同。前者的消费方式是家庭独享的客厅文化,电影是大众消费的社交文化;前者的审美感受具有家庭日常生活的叙事特点,电影则是超现实、讲究视听奇观化。因而,二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仍略有差异。

冯小刚执导的电影版《唐山大地震》中的李元妮形象与姚晓峰导演执导的电视版《唐山大地震》中的李元妮形象各具特色,表现风格也不尽相同。从人物的服饰造型来看,由于电视剧版得益于篇幅的优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立体,从而给了演员更多表现的机会。陈小艺饰演的李元妮在造型上更加具有突破性与层次性,她从不同时期、不同年龄、不同情境入手,将原著中李元妮文艺女青年的形象一一诠释。由于她在出嫁前曾是舞蹈非常出色的艺术苗子,这更使得她在形象艺术上出类拔萃。在剧中,观众可以看到怀孕时期她身着白底碎花的棉衬衫搭配红色背带裙,两个麻花辫子外加深红色的塑料发卡,青春靓丽;唐山大地震发生之前,她经常穿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最时髦的衬衫式长裙,有时梅色,有时青蓝,她的头发上,永远别着一枚发箍,时而艳红,时而玉白,搭配两个长长的麻花辫,明艳脱俗;在经历地震生死离别之后,她的服饰与打扮相继发生改变。初秋之时,她总是身穿白底素花的棉衬衣,黑色下装,齐肩短发,沉稳干练的女性形象跃然荧屏;深秋时节,她身穿的外套里,常常伸出一道浅色的衬衫领子,有时尖,有时圆,外套颜色也多为绛紫、黄褐,发尾烫了波浪并将头发绾起放在耳后,将其典雅的气质衬托出来,有端庄脱俗之味。还有结局枣红色上衣配搭同色耳坠,盘扣外加黄色印花装饰的造型,这种暖色调不仅带给观众舒服亲和之感,同时也预示故事结局大团圆的走向。

相比之下,徐帆在电影版《唐山大地震》中饰演的李元妮的着装造型由于片长较短,则相对概括、凝练。出场时,她身穿碎花衬衫,白花黑底的裙子,完全素艳,梳的发型都是那个时代中国女性所具有的普遍特征,这些信息直接透露出她是一个非常平凡的,生活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女性。随着剧情的发展,她依旧如平凡人那样生活着,形象也无大的变动,依旧质朴无华,没有新潮的衣服、动人的妆容,自然淳朴、温良婉约的形象也更加深入人心。

总之,电影与电视剧中两个李元妮的视觉形象略微有所不同,相较下来,虽然都符合原著中的时代背景与地域环境,但是电视剧版与原著的故事情节更为贴合,从服装造型上体现出李元妮热爱舞蹈的文艺女性形象。电影版则似乎将李元妮刻画成千千万万中国普遍女性的一个“缩影”,让观众感受到李元妮平凡而伟大的母爱,朴素、坚韧、善良、忠贞的情怀。所以,两个版本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各有所长,相比而言电视剧更符合原著,电影则更贴近生活。

不管是哪一个李元妮,徐帆和陈小艺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观众阐述了一个道理:一个富有魅力的艺术形象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被挖掘、不断被解读、不断被完善。也正因如此,拥有不同“语言”魅力的艺术工作者才会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再现”经典的艺术形象,让观众在更加多元化的媒介形式中体验经典艺术形象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