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应协调和满足多元主体的价值需求,按照“理论、实训、实习”三位一体的校本课程开发思路,围绕会计职业能力中货币资金管理能力、账务处理能力及会计人员的报税能力开发和设置核心课程,在校本课程评价中坚持多元的评价理念,运用形成性评价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本课程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其价值取向具有选择性、具体性和多元性。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应协调和满足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等不同利益主体的多元价值需求,以学生为本,发展教师、立足学校、服务社会。

1.以学生为本。传统的国家课程体系过多地强调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着眼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性和共同要求,极少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不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对会计人才的个性需求。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强调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学生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

2.发展教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本课程开发教师是主体,参与课程开发能使教师将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有助于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课程开发的意识,实现教师从“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

3.立足学校。国家课程开发注重全国性课程计划和标准化的课程方案的建构,无力顾及不同地区、不同院校的差异,很容易导致教育的僵化。校本课程开发力图改变这种现象,承认院校之间的具体差异,满足不同院校发展特殊需要,挖掘其潜在的教育资源,科学地组织与管理,开发具有院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4.服务社会。高职会计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必须考虑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根据就业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及时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做出反映,调整课程内容,敏锐捕捉社会会计工作岗位及技能要求的变动,并将这些变化直接通过课程内容反映出来,培养社会需求的劳动者。

二、“理论、实训、实习”三位一体的校本课程开发思路构想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直接目标是要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是围绕“学科教学”和“技能训练”建立的课程体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及以“实训”代替“实习”等现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理论知识滞后于实践发展,实际动手能力差,这也成为制约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发展的瓶颈。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开发会计专业校本课程,改革课程体系中相对稳定的学科课程和实训课程,加大实习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建立“理论、实训、实习”三位一体的校本课程体系。

1.更新会计专业前沿的理论知识。开发校本课程,并不能把课程开发的重心全部集中在实习、实训课程。会计学科课程体系具有相对稳定性,社会经济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并不能及时反应到学科课程体系之中。因此,作为课程的必要补充,会计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包括会计行业内最前沿的理论知识。

2.通过实训训练专业技能。当前高职院校会计实训课程主要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及会计电算化实训等课程。实训课程教材选用的案例一般为工业企业常见的经济业务,按会计账务处理程序进行实训设计,让学生通过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强化训练,循序渐进地理解会计基础知识,熟悉会计工作环节,掌握会计基本技能。

不过,很多高职院校将“实践”简单理解为“实训”,不断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专业实训课程的比重,却忽视了学生的实习环节。严格来说,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实训课程并不等同于实践,尽管实训课程教材选用的案例大多来自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但是,由于业务的再现是以经过加工的概括的符号化的方式呈现,脱离了真实的企业工作情境,学生并不能从中获得真实的感性体验。这样的实训对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作用是有限的,学生实践经验的获得并不能完全依赖于教材体系中的实训课程。

3.实习环节是校本课程内容的重要源泉。学生实习,从课堂进入企业,实际的工作环境,真实的经济业务,不但可以检验学生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同时也是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检验、对专业课程体系的检验。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这些问题的解决正是校本课程开发目的所在。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紧紧抓住学生的实习环节,积极与实习单位联系,及时获得实习效果的反馈信息,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三、高职会计专业校本课程开发核心课程设置

核心课程要求围绕一个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而是以基本社会活动为核心。高职会计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始终坚持的一个理念就是“问题解决”,这里的“问题”源于课程实践,源于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基于人类的社会活动所引发的。

通过对廊坊地区50家中小企业的调研发现,当前中小企业所需财务会计人员大多为出纳人员和一般会计人员,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需求主要集中在货币资金管理能力、账务处理能力及报税能力这几个方面。高职会计校本课程开发重点是围绕这些能力要求设置核心课程帮助学生形成这几种能力。

首先,调查发现高职毕业生毕业后从事出纳工作的占很大比重,出纳人员的职业素质、基本业务能力是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可围绕出纳人员的岗位职责要求开发并设置相应的校本核心课程。

其次,会计的一般账务处理能力包括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编制和审核、各种账簿的登账和结账、报表的编制和基本的财务分析能力等。高职院校可根据所处地区产业结构类型和行业发展需要,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行业,针对该行业的会计账务处理的程序和特点开发和设置校本核心课程,并将其作为专业必修课,同时可附带开发一些具有不同行业特点的会计专业校本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供学生有选择地学习。

最后,调研中72%的企业非常看重会计人员处理纳税事务的能力。依法纳税是每一个企业的法定义务,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税务能力既能保证国家利益不受侵害,还能帮助企业合理避税。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税法课程仅限于基础理论,大多没有开设税务实训课程,学生独立办理税收实务的能力较差。因此,在高职会计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中必须围绕会计人员报税能力进行相应核心课程的开发与设置,培养学生的独立报税能力。

四、高职会计专业校本课程评价

1.评价主体多元。高职会计专业校本课程评价必须坚持多元的评价理念,评价主体既要包括课程开发主体,同时还需要用人单位、教学管理部门、专家委员会、行业组织、学生及家长等的共同参与。不同的评价主体基于不同的立场、角度和知识层面对高职会计专业校本课程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的目标适应性、岗位针对性、逻辑顺序的科学性、内容的现代性及教学质量等多个方面。

2.注重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注重评价的结果,用评价的结果作为奖惩的依据。形成性评价注重过程,着眼于问题解决,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会计专业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始终坚持“问题解决”的理念。校本课程的动态性特点决定对其评价不能是终结性评价,而应是形成性评价,需要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的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地反馈问题。随着问题的解决对课程开发的过程和内容不断地进行修正,促使会计专业校本课程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怀斌,《高职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3.张立俊,《高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