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7例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7例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IBS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7例用中药痛泻要方加味联合西药匹维溴胺、谷维素治疗。对照组31例单纯用匹维溴胺、谷维素治疗。2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愈率治疗组为43.24%,对照组为29.03%;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89%,对照组为77.42%,2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有良好效果,优于单纯用西药治疗。

关键词:功能性 中西医结合 痛泻要方 匹维溴胺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以腹痛和(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FBS)。迄今,对其治疗还主要局限于经验性的对症处理。我们于2002年6月~2005年3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IBS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68例,均为本院门诊病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7例,男15例,女22例,年龄20~58岁,平均32.4岁,病程11~128月,平均26.5月;对照组31例,男11例,女20例,年龄18~59岁,平均33岁,病程12~120月,平均25.2月。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1999年修订的罗马Ⅱ诊断标准[2]入选病例均符合以下条件(1)1年内累计3个月(不需要连续)以上的腹痛(或)不适,且伴有以下3项中的2项:便后缓解,排便频率改变,大便性状改变。(2)有选择性地作一些必要的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中药以痛泻要方加味。处方:炒白术18克,白芍、防风各12克,藿香、陈皮、煨诃子各10克,炙甘草6克,有明显粘液便者加白花蛇舌草30克,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西药:匹维溴胺(商品名:得舒特,苏威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每次50mg,口服,一日3次,谷维素20mg,口服,一日3次,4周为1疗程,连续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治愈和有效病例随诊观察3个月。

2.2对照组单纯用匹维溴胺和谷维素治疗,剂量、用法、疗程均与治疗组相同。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判断疗效。治愈:主要临床症状消失,肠道功能正常,随诊复查3个月内未见异常;有效:临床症状好转,大便次数减少,腹泻每天小于或等于2次;无效:症状无缓解或(和)腹泻每天大于2次。

3.2治疗结果2组疗效比较见表1。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43.24%. 91.89%;对照组分别为29.03%. 77.42%,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与对照组比较ΔP<0.05

3.3不良反应治疗组有2例出现轻微头晕、口干等反应。对照组有2例出现头晕、乏力,3例出现纳差、上腹不适等反应,但均可耐受,不影响治疗。

4.讨论

IBS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功能性疾病。目前关于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是多种原因导致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异常。而内脏敏感性增高及胃肠动力紊乱是两大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临床尚无特效治疗方案。患者往往反复就医,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腹泻型IBS属中医学泄泻、腹痛等范畴。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生主要是因情志失调,致肝郁气滞,肝脾不和,引起肠道气机不利,传导失司。患者腹痛、腹胀、大便异常等症,皆因气机升降失常所致。故治疗宜以调和肝脾,畅利气机为主。痛泻要方原名白术芍药散,张景岳称为“治痛泻要方”,故有今名。其所治之“痛泻”,是指肝旺脾虚所致的腹痛泄泻,正好与IBS的病机相一致。笔者从实践中体会到,采用痛泻要方加味效果比原方好。方中炒白术健脾燥湿和中,白芍养血泻肝,防风、藿香疏肝舒脾,散风胜湿,陈皮理气醒脾,煨诃子涩肠止泻,炙甘草配白芍缓急止痛。诸药合用,补脾土而泻肝木,调气机而止痛泻,切中病机。同时,笔者在临床中还发现,本地区夹脾胃温热的病人较多,可能与地理环境有关。汕头市地处岭南沿海,气候炎热潮湿,易致湿热为患,对这部分病人加用白花蛇舌草常获良效。

匹维溴胺(得舒特)为选择性肠道(特别是结肠)平滑肌的钙通道拮抗剂。肌电图研究表明,本品对肠道平滑肌的峰电位和肌收缩活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谷维素有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作用。

本项研究结果显示,西药匹维溴胺、谷维素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一定效果。而中西医结合治疗显著提高了疗效,副作用少,复发率低,病人乐于接受,因此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目前由于各家对IBS的诊断、病例选择、疗效标准、疗程等方面还缺乏相对一致的标准,疗效差异较大,总体上不尽满意,尚待深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王伟岸、潘国宗.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新医学, 2002, 33(3):179~180

2.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77~78

3.徐叔云主编.中华临床药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25~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