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语文教学创新思维的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语文教学创新思维的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新意识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要参与其中的强烈情绪冲动,一种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愿和态度,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小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1创设信息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心理过程。与科学家一样,小学生同样具有创造性思维,所不同的是: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指向探索人类的未知,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指向继承人类的已知。科学家的创造水平,正是他小时候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我认为,对小学生而言,只要不是模仿照搬别人的做法,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在教师讲授或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解,以至于独到见解;只要能发现不同于教科书、不同于教师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只要能运用已知解决实际问题且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均属创造性思维范畴。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作为一种媒介,越来越凸现其无以伦比的重要地位,而搜集处理信息作为一种获取必要信息的能力,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课,理所当然地要把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培养。课前开放这个大时空,为学生搜集处理与所学课文相关的信息提供了可能。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时空,让学生搜集、处理与学习课文相关的信息以“蓄势”。如学习《长城》、《颐和园》、《桂林山水》这一类赞美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民智慧的文章,可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古迹名胜的邮票、名信片、历史资料,以及各种传说故事,为理解课文作铺垫。。

收集了各种信息后,还要学会筛选,整理,形成自己的资料档案,可分门别类地辑录,如分成风景名胜、风土人情,作者生平及作品、名人警语等,分门别类地收集辑录使知识更条理化。另外进行信息资源的分享,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交流、展示,做到资源互补,使整体的视野扩阔,知识容量增大,形成立体,多面的知识网络,学习语文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2树立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动性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儿童的自信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活动,缺乏自信心的人,往往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制约学生的行为,束缚学生的思维,使学习有始无终,而小学阶段正好是学生树立自信心的有利时期,所以一定要充分把握好这个教育的契机。

2.1给予学生肯定的赞扬,让他们树立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即使学生说得结结巴巴,我也给予肯定的赞扬,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如在教学《麻雀》过程中,让学生进行颂读比赛,学生朗读相关段落,自我表现出“最可怜的小麻雀”和“最勇敢的老麻雀。”这样一来,同学们感到新奇,都跃跃欲试,那只孤独无助的小麻雀可怜兮兮的样子以及那只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英雄人物”在紧张的比赛中逐渐为同学们所熟悉、牢记,同时节省了背诵的时间。

2.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为此,教师精心创设新新颖有趣、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难,就会激起大脑皮层神经的兴奋,燃起学和思的火花,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心理状态,使之主动参与学习,接受教育,让学生感到思维活动是一种艺术享受,而不是一件苦差。如教学《草船借箭》中写道,周瑜说:“对,先生和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于是,老师就抓住“一样”、“赶造”两词,设下第一迷“周瑜为什么明知故问?为什么又把决定成败的十万支箭让诸葛亮赶造?”当学生学到第三段描写周瑜的心理活动时,才不由得恍然大悟,原来周瑜是有意设局想陷害他人。接着老师又又抓住周瑜的话“我得吩咐将军们,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设下第二个谜,“那么诸葛亮在三天之内完成得了吗?”学生学到第四段,诸葛亮向鲁肃借船时,老师又设下第三个谜,“既然是造箭,借船又有何用?”学生饶有兴趣地读下去,想探个究竟。当说到草船借箭时,小学生这才识得庐山真面目。最后,老师再抓住“神机妙算”一词,设下最后一谜“神在何处?妙在何方?”一节课里,学生在老师设下的迷宫中饶有兴趣地边学边解谜,其乐无穷。这样,教师只是作了引导,学生们的脑子里就拼发出无穷无尽的点子来,从而训练了学生求知探索、质疑问难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情景,让学生思维在意境中实现再创造

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必修课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从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明确规定把“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放在首位,也就是说,应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了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等一系列新理念。因此,我们应把语文教育寓于生活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把语文素养的培养融入言语运用的实践和情感的熏陶感染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和情趣,达到“源于生活,超越生活的境界”。如教《咏柳》一诗,经过了第一个环节后,可出示挂图让学生欣赏。当学生看到清清的河水,刚刚长出新叶的柳枝、绿油油的小草,在阳光下红得耀眼的桃花,不禁惊喜于春天的景色之美。教师再播放音乐,并指着画面上的那棵柳树一句一句地讲解。这时,那婀娜的柳枝,匀称、细小的柳叶,仿佛就在学生眼前,那和煦的春风又似扑面而来,学生进入到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古诗的意境也就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课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无形中被拉近了,此时,诗好像不是写在课本上,而是就在眼前,不是诗人作的,而是从学生心中流出的。

4寻求突破,让创新思维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4.1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人因为思想而伟大。”孔子也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的理解、积累、发现和创造都是靠思维来支撑的,只有提升教师课堂引导语言艺术,才能为学生思维打开绿色的通道。

4.2教师面对孩子的提问,无论问题多少、对错、难易,都要有足够的耐心、爱心、仁心,用赏识的眼光保护孩子稚嫩的“问号”,尽一切可能予以启发、引导,使其既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又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点非常关键,直接关系到“问号”能否在孩子的心田枝叶繁茂。此时最忌讳教师的“粗暴”、 “鄙视”、“置若罔闻”、“泛泛而答”。 记得有位老师在一次四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展示课上执教一篇课外选学美文《触摸春天》。课前几分钟,老师出了这么个小考题:能不能请几位同学闭上眼睛把课本送到教室后面听课老师的手中,并闭着眼睛安全准确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孩子们立即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涌跃参与。事后,老师又巧妙一问:你们是怎么做到的?有什么感受?孩子们有的说:“是通过摸着桌子数数做到的。”有的说:“事先把自己的铅笔盒竖着放做了记号的。”而感受基本一致,那就是“没有光明真难受,一分钟都不好过!”这一次课前三两分钟的体验一下子为学习《触摸春天》文本中的抽象文字作了充分铺垫。

4.3教师要充分利用师生共同学习生活的时空资源和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培养学生面对见闻,由观而问;面对生活,由感而问;面对学习,由疑而问,寻求突破,让创新思维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