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思想政治课难点答疑技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思想政治课难点答疑技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学不可无疑,每一名教师如果能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因不理解或理解不透而质疑,主动思考,并能及时解疑答问,就能使学生学有所获。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固然重要,而及时思考问题不容忽视。因此重视提问技能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和加强答疑技能的训练。

关键词:技巧;情境;教学实践

一、点拨法

点拨法是指在教学当中,学生的思维难以突破出现迟钝或停滞状态时,教师予以提示。简明的引导,给学生开启新的思路,使其从多方面,多角度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公民住宅不受非法侵犯”,其中“公民住宅”一词,就是平时我们常说的‘家’,每个家庭都拥有地方各级政府——县、乡、人民政府颁发的宅基证。这一点拨,能够让学生理解识记“公民住宅”,是公民自身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从而实现学生思维的飞跃。

二、浓缩法

浓缩法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对答疑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突出其精华部分,便于学生记忆的一种方法。该法的精髓是记住要点,由点到面。如把儿女在家庭中的义务概括为“赡养扶助”四个字;父母平时对儿女的关心爱护、教育概括为“抚育”;再加把义务教育的特征即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概括为“三性教育”。

三、巧用比喻法

思想品德课中的一些教学内容比较笼统、抽象,只凭老师讲解分析,泛泛而谈,很难让学生消化吸收,更谈不上运用原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若运用确切的比喻就能够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枯燥的理论生动化,深奥的原理浅显化。如在讲“宪法和普通法律联系与区别”时,我就形象地说,宪法就是圆心,普通法律是以同一圆心同一半径所画的圆。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就是以宪法为圆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半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为重要内容的环保法律体系。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就是以宪法为圆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为半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育行政法规、教育单行法律、地方性教育法规,部门教育规章、政府教育规章等为具体内容。在讲法津的作用时,我用“网”这一传统意象比喻,对守法公民来说,法律是“保护网”;对违法犯罪者来讲,法律则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逮捕之网。通过以上形象生动的比喻,不仅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而且能够让学生辩证地看问题。

四、情境创设法

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都是从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思想品德课的难点,一般都比较抽象,而中学生又缺乏抽象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急于讲解,而应先从教学内容相关的事例入手。通过具体的材料:如图像、小品、音乐、漫画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就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向学生讲潘长江表演的小品内容,如放牛娃童年因家贫从没踩过学校的门。后来在党的富民政策的领导下,发了家、致了富,主动拿出三十万元人民币,建造了一所学校解决了本村及邻村孩子上学的难题。当地人民政府任命他为该校的名誉校长,开学典礼大会上,他只讲了:“孩子们咱们有了学校,听老师的话好好上学。”讲完后,赶紧离开主席台与学生一块,认真听校长作报告。通过这部小品听视,帮助学生对实施义务教育中社会责任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要热爱学习,珍惜今天学习的大好时机,积极履行九年义务教育的义务。创设良好的情境,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智能的提高、情感的陶冶、品德的升华都具有重要意义。现行思想品德课教材,在形象生动,图文并茂方面都有了较大的突破,为创设情境提供了有利的素材。因此,教师在突破难点时,更应“强化感受,淡化分析”,即通过优化情境,引导学生去感知理解教学内容。

五、社会调查法

学生的认识水平同社会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中各方面的因素的影响。社会调查,可帮助学生在自己所熟悉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具体事例消化理论难点,使之变为自己的知识,并用于指导自己的行动达到知、信、行的统一。例如,在讲“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一课题时,教师在讲清环境问题危害的三个方面后,可让学生去调查自己所生活的地方有哪些环境问题?造成哪些危害?提问中学生应该怎么办?在调查基础上,写一篇小论文或者以日记的形式写一篇日记,谈谈自己的体会及治理污染的设想,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总之,思想品德课疑点突破的方法很多。如对比归纳法、讨论法、反问法等等。但好的方法总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由于教师本人及教学对象存在着差异,在借鉴和不同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否则教学就会陷入两难选择的境地。只有师生配合,教学相宜,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

(作者单位 河南省柘城县张桥乡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