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对巴拉流域乡村旅游示范区的旅游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提出了该区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政府主导型战略、实施精品战略、差异性战略、旅游扶贫战略、区域合作战略、民族文化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战略,为加快该区域的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和发展提供战略性思想支持。

关键词:巴拉河流域;旅游发展,SWOT分析,战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2.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8)03-0154-06

一、引言

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是对区域旅游未来发展的宏观谋划。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既要考虑区域旅游发展的内部条件,也要考虑旅游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机遇,既要结合当代旅游发展和旅游需求趋势,也取决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要求。

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区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以东约12千米处,规划面积约100平方千米,以三棵树镇为起点,沿巴拉河向南逆流而上20千米,至雷山县境内,东西宽约6千米。“巴拉河流域具备重要的历史、文化特性,苗族村寨众多。苗族是贵州省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优美的歌舞,多样的传统习俗,式样繁多的服饰,别具一格的建筑,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品”。所以该旅游区是《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首选的乡村旅游示范区,“设立该示范项目的目的是确定发展乡村旅游所需的构成要素。更为重要的是,示范项目还能为其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从如此众多的地区中选中巴拉河地区作为乡村旅游示范项目的原因如下:当地苗族村寨文化的重要性,建筑和景观质量及其现有的便利交通;当地村寨间合作性强,管理得当,这便于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召集村民开会和开展讨论。此外,该区的旅游业已有了初步发展,而且游客从贵阳出发很容易到达巴拉河区域”。

面对未来旅游发展趋势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区能否审时度势,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战略,将决定其未来旅游发展的成败。

二、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一)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第一,政府重视,支持有力

发展乡村民族旅游是贫困山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出台了许多加快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把“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确定为贵州省九个示范项目之一,这为巴拉河流域的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行政和政策环境条件,加之本区域因地跨凯里市和雷山县,为了统一协调管理,州人民政府专门成立了巴拉河流域发展乡村旅游协调小组;新西兰政府提供了50万新币开发巴拉河乡村旅游示范区。

第二,交通便捷,区位良好

巴拉河乡村旅游区离凯里市12千米,有一级公路与之相连,离凯(里)玉(屏)高速的凯里东出口有6千米。凯里至榕江的炉榕公路(308)穿过整个旅游区。并以炉榕公路连通凯玉高速进入湖南连接华中南、通过凯(里)麻(江)高速,连接贵新高速北上贵阳和重庆,南下广西、进入珠三角腹地,湘黔铁路途经凯里。便利的交通条件加大了该旅游区对周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

同时,该旅游区还是黔东南苗族文化的腹地,是从凯里到凯里一镇远综合旅游区和黎(平)榕(江)从(江)综合旅游区的必经之地。

在空间上位于第一圈层张家界、桂林和贵阳的等腰三角形的中部,在第二圈层重庆、长沙、南宁、昆明以及第三圈层成都、武汉、福州、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的中心地带。居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几何地理中心。

第三,资源禀赋好

该区是一个民族文化与自然完美结合、村寨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区域,原生的民族文化、能歌善舞的人民、良好的农业生态、独具特色的苗家药浴体疗等旅游项目,均有很强的比较优势。在更多的旅游者选择亲近自然的生态游、文化游、民俗风情游、休闲旅游等旅游形式的情况下,巴拉河流域现有独特的旅游资源,高文化品位、有一定参与性的旅游产品,符合未来旅游市场的需求。

第四,已经初具规模

经过近几年来的努力,以郎德上寨和南花村为代表和中心的巴拉河流域民族旅游区,已经开发出了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产品,具备了一定的接待能力和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发展势头好。

(二)旅游业发展的劣势

第一,旅游产品开发度低、市场竞争力弱

巴拉河流域旅游区单体旅游景点(区)规模小,旅游环境容量较小,旅游产品开发与建设尚处初期,游客的参与性不强,民族特色建筑保护还不到位,且区域内外旅游资源同质现象比较严重,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导致客源分散。区域旅游整体对外交流、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旅游产品尚未形成知名品牌,区域旅游的竞争力不强。

第二,区域经济水平较低、区内旅游市场协调不够

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一方面造成短程旅游市场需求不旺,另一方面,旅游业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辅助和通畅工程等设施建设速度缓慢,束缚了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区内各村寨旅游功能定位不准、分工不明确,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互相配合协调不够,从而产生无序的竞争。

第三,旅游管理体制与投资机制不完善

该旅游区地跨凯里、雷山两县市,虽然已经成立了协调机构,但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由于旅游业发展特有的规律性,这种政出多门的管理模式,必然造成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等多种矛盾。同时受区域经济发展在环境上的制约,旅游融资渠道不畅,政府资金投放力度不够,社会招商成效不大,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建“大旅游”的局面和良好的投入产出机制。

第四,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接待能力低

近年来,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区的交通条件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对外交通比较方便,但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尚处于培育发展期,旅游区(景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相对于旅游整体发展需要而言,还存在交通制约、接待能力不足等问题,影响游客进出和消费。

第五,旅游管理人才缺乏

由于巴拉河旅游业仍然处于培育的发展阶段,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各村寨的旅游管理委员会成员由村委担任,干部年龄偏大、旅游专业知识欠缺,中、高级旅游专业技术人才极度缺乏,旅游组织安排与接待上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制约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三)旅游业发展机遇

第一,旅游业宏观发展环境好

省、州、市、县都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或第三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来抓。国家大力提倡假日经济,为旅游业的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振兴旅游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解决“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共识和重要策略。国内外旅游企业已经成功地进入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和运作,无论在效益上还是在经营行为上都得到有效地提升。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黔东南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

第二,省、州、市(县)的乡村旅游优先发展区

一是《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巴拉河流域作为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示范区,黔东南州的 旅游总体布局和凯里市、雷山县积极配合省旅游发展的总体布局,也将巴拉河流域作为黔东南州和凯里市、雷山县的乡村旅游的重点发展区域;二是该项目获得了新西兰政府提供的旅游外援;三是该旅游区内的各村寨对发展乡村旅游具有较好的积极性。

第三,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是当今旅游重要吸引物

近年来,人们对原生态的参与性旅游逐渐成为旅游时尚。巴拉河流域作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完好的自然生态和鲜明的民族文化为特色,必将成为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首选目的地之一。

第四,“节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节日消费”以旅游的方式拉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节日经济”。民族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民族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现,民族文化开发的重点之一就是民族节日文化。最近的两年,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区的“五・一”、“十・一”黄金周旅游者纷至沓来,发展势头强劲。

第五,交通条件将得到巨大改善

黎平机场通航、凯玉高速通车、“贵(阳)广(州)快速铁路”和“厦蓉高速”即将启动,凯里至雷山公路重新进行升级改造,加上三板溪库区水网的形成,为黔东南作为旅游目的地“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创造了交通网络条件,贵广高速铁路的建设,理论上使凯里与广州的时间距离只有四个半小时,黔东南成为广州及珠三角核心区的真正郊区,成为珠三角的外置腹地和泛珠三角的内置腹地。巴拉河流域成为珠三角的后花园,整体上提升该区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第六,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珠三角是我国发展最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有我国三大城市群之一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这里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轻工业生产基地。大珠三角已成为辐射中国、影响东南亚及世界上最繁荣、最具活力的经济重心区和大都市圈之一。以珠三角为核心的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区的空间位置处在这一经济区的中心地带,在发展过程中将既受东部的拉动、同时也受到西部的推动。借助经济―体化带来的物质流、信息流以及人才流的大规模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强势发展,使之从旅游资源的独特品位和等级高地转换为泛珠三角具有强磁场将就的旅游目的地。

(四)旅游业面临的挑战

第一,与周边旅游产品的同质性强

在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区所依托的凯里市和雷山县的周边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同类型的旅游活动项目、景区和景点。旅游业发展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这些旅游景点或者距客源市场较近或者景点的级别较高,旅游业的发展拥有良好的基础,形成了“屏蔽”效应,在相当程度上会对客流进行截流和分散。

第二,周边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的挑战

周边区旅游业的发展,对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区的旅游业发展既产生了互补、互动的效应,同时更多会产生客源市场的争夺竞争,特别是发展得好、势头正旺的广西龙胜、贵州的黔南、安顺和黔西南,他们都有较为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第三,自身投资能力有限,区域协作能力有待于加强

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区的自身财力很小,要大规模地进行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有相当大的难度。区域合作是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区融入大区域经济甚至世界经济、分享发展成果的重要手段,旅游业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区域合作是减少旅游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

第四,思想和观念创新不够

在现今旅游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旅游业的发展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性,必须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创造条件吸引资本到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区进行旅游开发投资。

第五,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面临的挑战

原生态民族文化是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区的最大特色,但市场经济的引入,思想观念的改变,生活条件的改善,新一代“打工潮”带来的外来文化冲击,以及众多游客带来的异质文化的影响,原生态民族文化有可能发生改变而使优势丧失。如何在开发利用中和现代化冲击下保持民族文化的原汁原味将是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区旅游开发面临的又一难题。

三、旅游业发展战略

第一,政府主导型战略

政府主导型战略,就是按照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在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提供旅游基础设施、加强旅游资源的跨地域协调、加强旅游产业的统筹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争取旅游业更大的发展。加速资本的集中、促进旅游企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第二,实施精品战略

实施精品战略是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区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实际需要和必经之路。在该区中各村高品位的旅游资源都有,但由于经济实力和开发条件的限制,现阶段只能是以规划创意为基础,以发展创新为龙头,按照“高起点、高立意、高水平”的要求,突出重点、统一规划、择优开发,着力打造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突出独具特色的旅游“精品”和“绝品”,构建本区旅游产业布局的基本骨架。着力打造郎德、南花、季刀,使之成为该区的旅游精品。

第三,差异性战略

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无论在贵州、在华中南,还是在我国仍至世界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旅游产业的深度发展中,要突出差异性,通过差异性特色旅游开发,形成与周边竞争地区差异性明显的特色旅游产品,占领更多的细分市场。

第四,旅游扶贫战略

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不一样,在扶贫方面具有突出功能,对扶贫工作具有涉及面大、不存在返贫现象、以发展式扶贫为主等特点,因而在推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地区间平衡发展方面具有特殊功能。凯里市的南花村、雷山县的郎德村,是典型的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实例,成为全省旅游扶贫的示范村。因此,通过这一战略,既可以继续推动南花和郎德快速发展、起带动作用,又可以促进该区其它村寨实现脱贫致富。

第五,区域合作战略

资源共享、客源共享是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发展的需要,区域合作开发是现代旅游发展模式的必然战略选择。任何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都有自己的优势,加强与周边各大旅游区的合作,形成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优势互补;通过合作来进行联合选线、整体促销,分享周边旅游发达区的旅游信息流、游客流等资源。

第六,民族文化战略

独特的民族文化已成为国内外旅游者所钟情的旅游资源,民族文化旅游已经进入了黄金时节,据有关资料显示,旅游吸引物为民族文化的占了旅游者的70%,民族文化是国际国内旅游发展的一大趋势。黔东南被世界旅游组织确定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首选地之一,有“人类保存最古老的歌谣”,是“我们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苗族文化核心地的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区,最重要的旅游资源是苗族文化。由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也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必须在民族文化的开发上做好文章、做大旅游产业。

第七,可持续发展战略

旅游业发展对可持续发展有着内在的和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旅游环境产生正向效应。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保持原生的旅游生态环境与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既要求旅游区的产品、服务、管理和环境协调有序,也要实现调控区域景观和环境的整体和谐,更应实现旅游区与周边社区、旅游业与相关产业、与城镇建设的协调同步发展,以实现政府、公众、经营者的互利共赢,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为旅游业的长远稳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八,人才战略

旅游人才奇缺是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因为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必须以素质优良的从业人才队伍给予支撑,当地的旅游人才的培养必须纳入该区旅游发展规划之中,才能确保该区旅游产业发展壮大、可持续发展。

第九,产业联动战略

该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旅游产业的发展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旅游业是以资源出售为主,处于等客和待客的经营之中,没有主动与客源市场相对接,没有形成产业联动;所谓旅游产业联动,是指旅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共同形成联合整体,对旅游的资源市场和客源等进行共同开发和经营,以谋求效益的最大化的一种经营模式。要发展好巴拉河流域的乡村旅游,必须由资源出售模式转为资源参与型的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模式,将旅游资源作为旅游产业要素参与大旅游产业的合作,建设成跨区域、全方位的旅游产业联动共同体,提高旅游资源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大旅游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