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云南昭通作家群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云南昭通作家群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昭通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而昭通作家群如一颗璀灿的明珠闪耀在云岭大地上,成了云南文学创作的重要力量,引起了国内外文艺界的极大关注。

昭通作家夏天敏的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获得了中国文学创作最高荣誉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成为荣获鲁迅文学奖的云南作家第一人,填补了云南文学史上的一大空白。刚刚过去的2010年,雷平阳又获得了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10年10月30日,昭通文学艺术家创作中心又在昭通落成。昭通文学艺术家创作中心占地13亩,建筑面积4530平方米,创作室36套,总投资1500万元。为一个市级地区的作家、艺术家建立创作中心,在全国尚属首次。

关键词:昭通;作家群;作品

一、昭通作家群形成的原因

昭通作家群,是近20年来云南乃至全国的一大景观,其形成的原因可以大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对昭通作家文化心理的熏染。昭通历史悠久,经济繁荣,人杰地灵。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以来,一度商贾云集,是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的物资集散地,是云南沟通中原的重要门户。在朱提郡“其民好学”,崇尚读书、崇尚文化的传统熏陶下,昭通在晚清以后的百年间,涌现出如罗炳辉、刘平楷、李国柱、龙云、卢汉、姜亮夫等一大批杰出人物,灿若繁星。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昭通市委、市政府带领昭通各族人民继承了辉煌的历史文明,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创造了光彩夺目的当代文化,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逐步增强。这些都是昭通作家文学创作的丰富源泉。

第二,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文学创作、积极扶持培养。首先是建立文学创作扶持机制。昭通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还建立了文学社科奖励制度,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次;同时尽量保证文化工作和文学艺术事业的经费,还出资为重点作者召开研讨会、出作品集等。其次是领导重视。昭通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都要亲自过问文学工作,肯定成绩,提出要求。第三是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提高作家的综合素质。最后是从政治上关心作者,保护作者,及时发现文学作者并给予培养,做到人尽其才。

第三,良好的文学创作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昭通全市形成了一种“文学热潮”,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昭通许多学校、工厂、单位都自办了报纸或者杂志,作者从学生、工人、干部到农民,各种层次的都有,真可谓是“全民创作”了。这种“全民”喜爱文学、喜爱创作的良好氛围,无形中对文学创作又是一种积极影响和促进。

第四,昭通作家始终把自己和这一群体的成长放到全省以至全国的文学视点下,进行对照和比较,并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传统。昭通虽然相对封闭、落后,但把作者及作品放到全国、全省广阔的视野中去对照和比较,打破大山的阻隔,打破地域的束缚,关注全国,开阔视野,汲取养分,取长补短,这是昭通文学界长期以来坚持的做法。

第五,关注现实社会,关弱势群体,探寻当代人的深层心理。昭通作家群中的大多数作家,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成长起来的。他们对脚下的土地有着深沉的爱,有着强烈的忧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对生存的艰难有着切肤之痛。昭通作家在保持了这此基本特色外,还在选取题材和写作技巧上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他们对一些文学流派和技巧,还进行了广泛的借鉴和吸收,以至他们的作品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特色。

第六,作协工作到位,昭通作家团结一致,共同发展。昭通文联成立后,在作协的努力下,很快组建了一支文学创作队伍。他们胸怀崇高信念,肩负社会责任,开始了在文学道路上的艰难行走。同时,昭通文学队伍有着极强的群体意识和凝聚力。他们互相关心,共同切磋,共同提高。

“厚积薄发知时节,当春发生是必然。”就因为昭通有悠久的历史,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这块沉睡的大地,作家们的作品犹如雨后春笋般渐渐崭露头角。“昭通作家群”正在逐渐壮大中走向成熟,昭通文学正在繁荣中走向辉煌。

二、昭通作家群的作品特点

昭通作家群的文化特征概括如下:

首先,昭通作家群的创作,以丰厚的生活和情感积累为背景,是充满了真情感真性灵的吟唱。比如陈衍强的《家居峡谷》,家居峡谷的感受属于诗人自己,但诗人把这个人的感慨,放在人类面对艰辛的积极态度这一大背景下,诗歌就充满了坚毅、乐观的情怀。

其次,以更多的笔墨,深入到现实生活,关注社会普通平凡的小人物,关注农民,关注他们艰难的生存和生活的苦闷,呼唤为弱势的生命创造更为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这种“人本精神”的张扬,形成了昭通作家作品的最可宝贵的人文品格。夏天敏在他的小说《好大一对羊》里写得更加痛切。

第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始终是昭通文学创作的主流。同时,昭通作家地处交汇、交通枢纽之地,他们吸纳借鉴其他文学流派的方法与技巧,表现出强烈的愿望和不懈的追求精神,这使昭通作家作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他们特别地注重生活,注重生活中的积累,这样也使他们在创作形式的选择方面,常常最注重短的精的小说形式和短的敏感的诗歌形式。

第四,昭通作家创作态度严肃,执著于文学的追求,目标远大,持之以恒,呈现一派团结的景象。特别是他们拥有一支有眼光、有品位的文学评论队伍,对扶持、帮助昭通作家群体的成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昭通作家们很像俄罗斯的“强力集团”那样,相亲而不相轻,既是密友,又是诤友,成为在精神意义上的强力集团。雷平阳的诗《亲人》就是最有力的代表:

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

因为其他省我都不爱;

我只爱云南的昭通市,

因为其他市我都不爱;

我只爱昭通市的土城乡,

因为其他乡我都不爱。

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

假如有一天我再不能继续下去,

我会只爱我的亲人――

这逐渐缩小的过程,

耗尽了我的星光一样仓促的青春和海洋一般宽阔的悲悯。

第五,昭通作家坚持了文学最重要的职能,那就是文学的批判精神。夏天敏的小说《随水而去》写的是:一位为自己开辟一块烤烟样板田的专员,为了发展农村经济这样一件好事,是怎样事与愿违的。应当说明,这件好事与专员的官声、政绩相关连。一件好事为什么会生出一系列的悲剧来呢?正因为是大官――专员的好意、美意,看中了这一大片田野。所以从上到下不敢有不同的声舌,才违背了民意,违背了实践也就违背了科学,拔掉了麦子种烤烟。谁也不能说专员不怀好意。正因为农民知道这是专员的好意、美意,才为了专员的样板田修一座简易的小水库,洪水来了,一切都归于滔天的洪水。这是大自然的洪水吗?不!是唯上观念的洪水,首先是人民勤务员执意让黎民百姓把自己当作权贵来“敬畏”。 多年来,我们没有发现这是问题,从而来切实加强与健全民主体制。说得坦白些,这既是人性中的痼疾,又是社会发展中的痼疾。至今都没能得到确诊,从而得以铲除。

三、昭通作家群的不足

他们的不足总结起来大体如下:

昭通作家数量多,老、中、青三代,从事各行各业的都有,全市能提笔的有两三千人,写得好的有上百人,有30多份文学报刊。

首先,昭通作家群还处于起步阶段,就整体而言,昭通作家还没有规模较大的有影响的长篇作品,即使在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中,创作技巧也还不够娴熟甚至在文字语言的基本功方面也似乎还时时落却。尤其是,现代性写作需要补充,业内人士担忧昭通作家的那点积累还够用多少年?其次,在这个群体中没有适合于写重大题材的作家。就拿昭通作家群中的领军人物夏天敏来说,他坚持以现实主义的方式,关注他所熟悉的农村和市民底层生活,但他的探索之路还相对狭窄,阅读与接受的面都不够宽广,因而,他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和探索。

第三,在新世纪的小说创作中,那种具有旗帜和标杆意义的昭通作家还是凤毛麟角,那种可以支撑局面的小说作家,可以在全国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小说作家,对于昭通来说,还是太少甚至没有。因而,昭通作家未来的路还很长,值得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第四,夏天敏创作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他所处的特殊位置,他对昭通本土的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有利的一面,但同时也有另外不利的一面,那就是这里的作者创作会由多样化走向单一化,近来媒体的宣传已经在导向这一趋势。

昭通作家,应以开阔的视野推动不同写作方式的年轻作者的出现和成长,形成多样化局面,在相互的差异和认同中才能丰富自己的创作。

第五,由于昭通作家群出现的时间还很短,且尚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真正形成自己创作风格的作家还有点少,这也是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它正摆在昭通作家群的面前,这也是一个急待改进的问题。

第六,潜心读书的人不多,文化底子单薄;有部分看到一些人因为写作而改变命运后,有些急功近利、浮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不够,创作面窄。

四、昭通作家群如何面对未来

就如何推动昭通作家群的创作更上一层楼这个问题,一些专家和学者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作者也从自己的角度分析出了一些可行的办法,大体有如下几点:

第一,以“驻校作家”的名义,分批选送一批作家到高校去,边听课,边写作。这是第一个层次,适合已有相当实力的作家,在寻求突破和飞跃,需要时间和更强大的艺术背景,更宏阔的视野,需要强有力的指导。正像高校的“访问学者”一样,是带着已经经过一定论证的课题而去,那里只是修改、深化。要寻找最合适的指导教师,并且该校要有能推动创作的课可听,有这样的教授和课程的高校并不多。在导师和学校的选择上,要选择既是教授还要有创作经验的作家,或者是在当前文学批评中有全国影响力的批评家。

第二,以“见习编辑”的名义,选送一些作家到有影响的出版社和文艺刊物编辑部去。这是第二个层次,目前正在创作长篇小说的可以送到出版社,创作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等的可送到刊物去。这主要是开拓视野,了解出版社和刊物选稿、用稿的要求,了解编辑对别的作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对自己的创作也是很有价值的。在刊物编辑部和出版社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读者市场的需要,这对如何走文学之道也是极有意义的。同时自然地就与编辑们建立了相应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在有经验的编辑的指导下,也会写出好作品。

第三,昭通作家群的基地在昭通,形成不间断的作者梯队有重要意义,对一时难以“走出去”的年轻作者,需要为他们提供“请进来”的方式。在一两个月里,从昆明及省外请两三位作家、编辑、专家、学者,办讲座,开小型座谈会,谈稿、改稿,交流信息,活动小型化而长期化,可以减少经费、精力的压力,对培养年轻作者很有好处,同时对丰富当前昭通本土作家思想观念,形成多样化的队伍也很有意义。因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理论,即著名的“双百”方针,是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科学文化和文艺事业的一个根本性方针。

第四,昭通作家自己也要不断地学习知识,多读书,读好书,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作家自己应该在空余时间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文学理论书籍,特别是一些上过很少学的作家,更应该多下功夫读书,这样才可以弥补读书不足的缺憾,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丰富自己的知识,以至于能写出更优秀的作品。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艾自由.昭通作家群与昭通文学现象分析.社会主义论坛[G].2006年第12期.

[2]艾自由.文学昭通新浪涌.005年昭通文学扫描.时代风采[G].2006年第5期.

[3] 张颂华.苦涩的咀嚼.谈夏天敏小说.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G].2006年第2期.

[4]李锐.是经济贫困还是文化贫困?评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云南民族大学学报[G].2005年第4期.

[5]文坛崛起昭通作家群.望[G].2002年第48期.

[6]昭通作家夏天敏与樊忠慰.望[G].2003年第5期.

[7]孙志忠 ,刘莉.昭通在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中的地位.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G].2002年第1期.

[8]刘廉昌.朴拙与灵秀.昭通作家创作风格论.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G].2005年第1期.

[9]刘廉昌.从使命意识到生命意识.昭通作家创作思想的演变与发展.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G].2006年第1期.

[10]申江.边缘与自信.历史上的昭通文化现象.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G].2006年第2期.

[11]宋家宏.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昭通作家群现状思考.云南文艺评论[G].2005年第1期.

[12]宋家宏.忧郁的说书人.夏天敏小说集《飞来的村庄》.云南文艺评论[G].2006年第4期.

[13]李朝德.谁移走了我们的精神支撑.评夏天敏新作《好大一棵桂花树》.云南文艺评论[G].2006年第4期.

[14]呼岩鸾. 从遥远的地方看麦芒.读《麦芒随笔》.云南文艺评论[G].2006年第4期.

[15]李森.论樊忠慰的诗.云南文艺评论[G].2003第1期.

[16]蔡毅.从平浅到深重.云南文艺评论[G].2003第1期.

[17]张绍九.直面人性状态.从叙述角度的选择分析《好大一对羊》.云南文艺评论[G].2003第1期.

[18]张倩.生活中的美需要去发现.读黄玲小说随感・云南文艺评论[G].2003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