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做一个乐教与乐学的教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当下的中小学,乐教的老师不太多,乐学的学生也不太多。很多学生,即使是成绩很优秀的学生如果没有升学的压力和恐惧是不会心甘情愿去学习的。在实际的教与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最理想的状况就是乐教与乐学。
要做到乐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不断地修炼。我们首先要找到厌教的原因,分析其本质,找到问题的症结,进而提出乐教的可能措施。诚然,无论在学界还是实践界,学生厌学现象一直备受教育界的关注,而教师厌教行为却少有涉及,即使有研究,大多也是强调外在因素,不顾教师群体的生存境遇。忽视教师的真实生存状况而大谈特谈奉献、责任、提升,乐教只能是适得其反。带着对教师的同情和关切之心来关注教师面临的种种压力和困境,为他们的困境和压力提供力所能及和及时的指导帮助远比做着不显腰痛的坐而论道式的说教来的实惠。
面对种种压力,相当一部分教师上课没有激情,精神状态不佳,没有人格魅力和感召力,厌教、厌校情绪严重。而教师的厌教现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人格教育,所以分析教师厌教的成因,研究对策是当今教育管理者的重要工作之一。
任何事物的原因都表现为内外因两个层面的综合,每个层面又有若干个具体原因,教师的厌教也是多种原因合力作用的结果。
1.职业认同感不强。对于大部分人而言选择教师这一职业,不是因为喜欢教育本身而从事教师这一职业,而是因为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和职业的低准入、低风险。就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和工具。而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人的差异性和可塑性使得教育成为世界上最难的事。育人的工作充满科学性和艺术系,而这些需要教育者对教育工作充满激情、热情以及无私的奉献和投入。以教育为谋生手段的人肯定不能胜任这一复杂又充满挑战的工作,长此以往必然产生厌教、厌生和厌校的现象。
2.工作压力过大。社会和家长对教师的高期待,以及在“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不断塑造下,教师时常产生角色混乱。尤其在应试教育的指导下,重分数、重排名、重升学率成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师的激励制度扭曲,教师的评优选先都与学生的成绩挂钩,教师为了成绩大搞疲劳战、题海战,造成学生厌学,教师身心疲惫,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从而产生厌教情绪。
3.自身专业素养弱。面对日益复杂的开放和不断进步的社会,年纪比较大的教师深深感到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对于学生种种行为不能接受和理解。年轻教师在大学所学的理论与实践之间有相当大的距离,面对网瘾、厌学、追星、恋爱等“问题学生”,他们往往感到面对学生力不从心,加之存在急于求成、一劳永逸的思想,导致自我效能感较低,时常产生一种失败的情绪。
4.评价不合理。教师的工作主要是教学,而传统教学评价就是以分数为准。现在随着评价的改革,不仅是分数,还需其他方面要求,需要全面发展,否则在职称评定、晋级考核都不占优势。加之各级各类无休止的检查排名让教师疲于应付,不间断的检查督导让教师感到华而不实。教师的工作重复而繁琐,无法量化,两点一线的工作轨迹磨灭了教师的教育激情,教师的身心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加上社会舆论固有的对教师的严格要求,使教师经历了苦闷和磨难之后,年轻的教师便转移目光,寻找别样的寄托。
面对种种“不公”,我们如何走出困境?面对种种厌教原因,也许你会说,我们可以不做教师,从事其他职业,你也许是正确的,但那毕竟是少数人。大部分教师还得从事教师工作。痛苦干一辈子也干,快乐干一辈子也干,那还不如快快乐乐地干一辈子。我们立身于世,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地思考诸如以下的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不从事教师职业我们能从事什么职业?我们具有从事其他职业的条件吗?如果我们不具备从事其他职业只能从事教师职业我们现有的条件能够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吗?如不能够满足我们该怎么办?在这些问题思考清楚以后,对教师的职业可能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变:
1.重塑正确的职业观。把从事教师职业看作是自己的工作职责,既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要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清醒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使命并做好角色定位,要以一颗平凡的心态来对待现实,用爱心和行动去工作。
2.不断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同伴学习,向学生学习,向自己学习。学习的方式很多,可以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和名著,从专著和名著中汲取中外教育大家的教育智慧和经验。在智慧和经验的海洋中畅游,不知不觉提升了理论的涵养。将学习心得和感受用于实践中,在不断的进步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3.增加兴趣爱好。各种各样的活动,如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唱歌、跳舞等活动不仅能锻炼教师的身体、增强体质、磨练意志,更能增强教师之间的凝聚力、合作意识和对学校的责任感。让教师在参与中放松心情,体验快乐,在交往中逐渐理解年轻教师的无助、能洞察中年教师的困惑、能读懂老年教师的落寞。在逐渐理解别人的同时,也逐渐理解了自己,理解了教育,理解了自己从事的职业。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