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中的人文课程设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中学英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就正式颁布了《课程要求》,作为各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求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地训练和提高。[1]
本校结合学校和学院的特点和优势,将本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分为基础和后续两个阶段。基础阶段基本按照传统的课程和教学模式,课程性质为必修课程,主要关注基本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传授。改革的重点主要在后续阶段。在大学三、四两个年级开设包括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多种选修性质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旨在适应时代需求,切实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
我国外语界一直盛行:英语教师研究英语永远不可能超过英语国家的人,研究英美文学不可能超过英国人和美国人,我们研究汉语又不可能超过中文系的教师,因此,英语教师的任务就只能够是研究中国人学英语。[2]因而,之前在设置语言文化类课程时,往往偏重对英语国家人文的介绍,开设如英美国家概况,英美文学选读,圣经选读等课程,而忽略,甚至可以说是放弃了对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的介绍、研究。大学作为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的机构,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这个责任。然而,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讲解和介绍国学经典鲜有成熟的案例,在教学内容以及教材的选择上都还在一个尝试的阶段。“不管是使用别人的教材还是自编讲义,课堂选材的标准是一个很难定夺的问题”[3]。
《千字文》作为和《三字经》、《百家姓》齐名的国学启蒙读本,有着其特有的语言特色和人文内涵。笔者将试着从《千字文》的语言特色,蕴含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及其所包含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知识这三个方面来探究这一经典国学启蒙读本在大学英语后续人文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作为一门语言类课程,首先要关注的还是材料的语言特色。《千字文》原文的语言艺术与特点可用字字如珠玑,句句有出处来概括。字字如珠玑,表现为: 千言不重,四言为句; 文采华丽,层次分明; 注重押韵,工于平仄; 讲究对仗,善用修辞。《千字文》句句有出处,表现为: 语句出自经典读物,频率极高; 语义宣扬儒家经典,教化儿童; 典故成语高度凝练,数量惊人; 用语用典自然天成,水融。[4]选择英汉对照的读本[5],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感受到汉语语言的神奇魅力,自然而然地增强学生作为一个汉语语言使用者的自豪感。学生在领略汉语语言美妙音韵的同时,还能切实体会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的音韵和结构上的差异。此外,读本同时也可以看作为一个翻译练习的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和欣赏的同时,对读本的译出批评性意见。在阅读的同时锻炼语言技能。毕竟两种语言的转换绝非易事,译界大师严复尚有“一名之立,旬月脚橱”的感慨。不断推敲读本词句的过程正是一个研究语言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学生们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接受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逐渐完成由“要我学”向“我要学”、“我会学”的过渡,从而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以适应社会和竞争的需要。”[6]
现在学界早已不在把语言仅仅视作为交流的工具。语言更多的被认为是思想的载体。《千字文》编者将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精心排列,组合成一篇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历史、人物典故、典章制度、道德伦理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的文章,并且在仅一千字的文章中反映了对治世的渴望,对人情的向往,也流露出了对人生、世界、宇宙的思考。其所反映的人生观,即它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人本精神、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道德修养意识。[7]笔者在这里仅仅就人本精神和人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试着做简单地分析。首先是人本精神,中国先哲认为,在宇宙万物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人在自然界中具有崇高地位,人的存在,生命的存在具有他物不可比拟和取代的普遍意义和价值。无论是孔孟思想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被认识的中心都是人。这种以人为本的精神在《千字文》中许多地方都有体现,《千字文》的第二部分重在讲述人的修养标准和原则,也就是修身工夫,这就是强调了人的作用,也就体现了人本精神。其次是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为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这种伟大的精神在《千字文》的第一节,以天地为背景,以开天辟地的气势分析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对历史的追述体现了国人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也只有这种精神的存在,和生生不息的代代相传,才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和情操,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其人文素养和思想追求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升。从单纯的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到人文素养的提升和思维模式的历练,这也正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摆脱大学英语教学单纯地以语言传授语言知识和训练语言能为目标的窘境的有效途径。
考虑在大学英语后续人文课程中使用国学启蒙读物《千字文》,还充分结合了学校和学院特点和优势。学院以学校优势学科为依托设置了“科学技术史”专业,并成功申请了硕士学位点。可见对科技技术史的了解,对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千字文》这一经典读本,除了蕴含上文所讨论的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同时还包含了广博丰富的技术知识。[8]《千字文》中出现的人造器物约50种,如:“鼓瑟吹笙”中的“瑟”和“笙”(乐器类)、“律吕调阳”中的“律吕(古代用来校正乐律的器具); “车驾肥轻”中的“车”(交通类) ;“蓝笋象床”中的“蓝笋(蓝色的竹席)”、“象床(象牙床)”(家具类);“纨扇圆洁”中的“扇”和“银烛微黄”中的“烛”(日常用具类);此外还有生产常识的介绍,如“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果珍李柰,菜重芥姜”、“墨悲丝染”等;“恬笔伦纸,钧巧任钓”用最朴素的语言告诉学生,蒙恬制造了毛笔,蔡伦发明了造纸术,马钧发明了指南车。这些都是技术发展史的一部分,不但可以让学生明晰技术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历程,同时可以增强学生对技术的情感,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创造发明的欲望。优秀的科技人才一定要对科学技术发展史有深刻的了解。现在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必将成为未来伟大发明创造的基础。课程设置的目标也恰恰就是为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做好知识、技能、思想以及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准备。
综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课程设置是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在后续课程中增加一些中国传统人文类课程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本文笔者以《千字文》这一国学启蒙经典为例,从基本的语言特色到蕴含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等和科学技术发展知识作了一些探索性的讨论,相信在未来的实践中一定能够找到更完善的方法,更好地培养社会进步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
2.张杰《公共英语教学的专业化与专业英语教学的公共化——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第11期。
3.何三宁《教无定法探为径,学海无涯技作舟》,[J],英语知识,2012年11期。
4.段全林《字字如珠玑 句句有出处———谈的语言艺术特点》[J],新乡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年4月。
5.王宝童,李黎《外教社中国文化汉外对照丛书——英译三字经.千字文》,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
6.沈春蕾,《影响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要素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7月。
7.颜佳琪,钟江华《浅论中国古代蒙学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精神》[J],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8.金春兰《中蕴含的技术类知识探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9月。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