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亲属称谓视角对中西传统家庭文化的比较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亲属称谓视角对中西传统家庭文化的比较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家庭在人类文明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文化影响着人的认知,而语言正是这种影响最明显的反映,汉英对于家庭成员及亲属的不同称谓便是很好的例子。本文通过比较汉英亲属称谓的不同揭示中西传统家庭文化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 中西传统家庭文化亲属称谓差异

亲属称谓指“语言中用来表达家庭(可按广义和狭义理解)内部个人关系的词项系统”(克里斯特尔,2007,P195),它们能够反映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他们对家庭的理解。因此有必要对一社会的亲属称谓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更好地理解该社会的家庭文化。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汉英亲属称谓的差异揭示中西传统家庭文化的差异,并进一步阐释造成这种文化差异的原因。

一、汉英常用亲属称谓之比较及其暗示的家庭文化内涵

下表列举了常见的汉英亲属称谓,从中可以观察到汉英亲属称谓存在明显的差异。

首先,汉语母亲一方的亲属和父亲一方的亲属称谓不同,而英语则不存在这种区别。例如,汉语中,父亲的哥哥称为“伯父”,母亲的哥哥称为“舅舅”,而英语都称为“uncle”。这一差异表明中国人是根据属于父亲一方或母亲一方来给家庭成员归类的,西方人则认为这样做没有必要。该现象表明西方人对父母双方的亲属一视同仁,中国人则将父母双方的亲属加以区分。

原因何在?进一步研究汉语亲属称谓可以发现,第一,对父亲一方亲属的称谓要多于对母亲一方亲属的称谓。例如父亲的哥哥称为“伯父”,弟弟称为“小叔”,而母亲的哥哥和弟弟都称为“舅舅”。第二,母亲一方的亲属称谓前面常常有个“外”字,这表明母亲的亲属往往被视为家庭成员以外的人。可以证明这一观念的还有“堂”和“表”。“堂”是住宅的正厅,用于称谓表明该人是住宅正厅的使用者,即自家人,体现了与家庭的关系之密切。而“表”指客房,通常建筑在正房的侧翼,用于亲属称谓表明该人并非真正的家庭成员,与家庭的关系较为疏远。从这些汉语亲属称谓中可以看出父亲是家庭的核心,居支配地位,而母亲地位次于父亲,因此她的亲属也被视作外人。英语亲属称谓不存在此类内容,这表明在西方,夫妻双方在婚姻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无需区分父母双方的亲属。

其次,英语的亲属称谓没有显示年龄的差异,而汉语的亲属称谓则可以体现出说话人和被称呼人之间的年龄差异。例如,英语中父亲的兄弟都称为“uncle”,而汉语中父亲的哥哥为“伯父”,弟弟为“叔叔”。当称呼父母兄弟姐妹的孩子时,这一差异就更为明显。英语把他们都称为“cousin”,不管他们年龄多大,什么性别,与父母关系如何。而汉语则必须根据他们的年龄、性别、与父母的关系逐一加以称呼。父亲一方的男孩称为“堂哥”、“堂弟”,女孩称为“堂姐”、“堂妹”;母亲一方的男孩称为“表哥”、“表弟”,女孩称为“表姐”、“表妹”。这表明在中国不仅有“里”、“外”之分,而且人们非常重视年龄差别。一般来说,年幼者须用称谓称呼年长者,而年长者则可以直呼年幼者姓名,该规矩也同样适用于长辈和晚辈之间。但在西方社会情况却并非如此,不仅同龄人称呼彼此姓名,就连孩子也可以直呼家长姓名。该现象表明中国在家庭内部也存在等级。但西方家庭成员之间不存在如此严格的等级限制,人们彼此平等,直呼姓名被视为亲密的表现。事实上,只有在非常正式或不熟悉的情况下,人们才称呼头衔或使用正式称谓。

二、其他汉英亲属称谓的差异及其暗示的家庭文化内涵

除了上文讨论的常见称谓以外,中英亲属称谓还存在以下差异。

第一,即使在家庭成员之间,汉语也会使用头衔或敬称。该现象在封建社会较普遍。例如,在《红楼梦》中,贾政是一家之主,朝廷官员,因此全家人包括亲生儿子宝玉都称他“老爷”,这是当时对有地位的人士的称谓。而当贾政的女儿元春成为妃子以后,就连作为父亲的贾政都要称呼她“娘娘”。如违反礼仪,轻则被罚,重则杀头。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已经不再使用这些封建称谓和制度了。而在西方,人们只有在非常正式的情况下才称呼头衔,敬称也往往使用于不熟悉的人之间。在诸如英国这样历史悠久的国家里,虽然也有广泛使用敬语和头衔的时代,却不常用于家庭成员之间。由此可见,中国人比西方人对地位更加敏感,对地位尊贵的人表达尊敬不仅在公共场合,而且在家庭内部,也就是说家规与社会规范相一致。然而,西方人对待社会和家庭却态度不同,社交场合会比较正式,使用恰当的社会规范,而家庭则是私人场所,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平等亲密,没有等级差别。

第二,汉语将亲属称谓应用到非家庭成员身上,表达亲密之情,从而拉近与陌生人的距离。例如,某个人想借打火机,可以说:“兄弟,借个火。”然而,对于陌生人或刚认识的人,英语不会使用亲属称谓,而会创造其他称呼方式。例如,在美语中,口语常用“pal”、正式场合常用“Mr.”称呼男人。这表明在中国人眼中,最亲密友好的人是家人,如果他们想表达亲密和友好,则没有什么比用亲属称谓更好的方式了。但在西方国家,人们更加独立,希望在社会交往中展现成熟的形象,因此一般不会用亲属称谓称呼家庭成员以外的人。

三、造成中西传统家庭文化差异的原因

汉英亲属称谓的差异体现了中西家庭观念的不同,这源自两种社会家庭结构的差异。家庭是指“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一般包括父母、夫妻、子女等亲属”(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P626)。在中国,姻亲和血亲所涉及的人都可以被视为家庭成员,几代人生活在一起的情况也比较普遍,家庭成员之间存在亲疏、年龄、辈分、性别等种种差异,这样复杂的家庭结构使得汉语不得不创造出易于理解和区分的称谓,避免含糊不清。而在英语中,“family”一词一般指父母加儿女,即核心家庭,家庭结构简单,无需复杂繁琐的称谓体系。

此外,家庭结构差异的形成深深植根于中西不同的文明之中。西方文明就是追求民主和平等的历史。受“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影响,西方人相信男女老幼都是平等的,家庭成员更是如此。他们也坚持民主,认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大家都极力保持个性,喜欢别人称呼自己姓名,因为姓名是自身独特性的一种体现。家长也尊重孩子的隐私,鼓励他们自己做主,独立生活。所以西方的家庭结构简单,关系没有那么紧密。然而,中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都一直存在森严的等级制度,可谓根深蒂固,其特征便是父权主义,因此,人们认为结婚以后丈夫居主导地位,家庭成员中的长者应该受到尊敬,必须使用适当的称谓。

四、结语

汉英亲属称谓的差异不仅是语言问题,它还显示了人们对家庭的不同认知,这反映了中西家庭文化的差异。

汉英亲属称谓在数量和分类上均有所不同。汉语的亲属称谓多于英语,根据多重标准分类,不同的称谓适用于不同的年龄、性别、与父母的关系,而英语则不存在这样的区分。这表明中国家庭内部存在等级制度,而西方社会受到民主平等等思想的影响,赋予每个人平等的权利和尊重,家庭成员之间没有太多的等级之分,关系比较疏远。因此,在两种社会中,家庭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是不同的,中国人视家庭为生活的核心,而西方人更加重视个人主义。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长沙:岳麓出版社,2001.

[2]李行建.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朗文当代英语词典(英语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4][英]克里斯特尔主编.现代语言学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Robert F. Winch(1952)The Modern Family,New York: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