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长QT间期综合征的发生机制与临床诊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长QT间期综合征的发生机制与临床诊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了解长Q?T间期综合征(LqtS)的发生机制、诊断标准、病因和临床表现,有助于心电图诊断和研究。

[关键词] Q?T间期综合征;尖端扭转型室速;晕厥或猝死

Q?T间期是心电图的关键指标。长Q?T间期综合征(LQTS)指心电图上表现Q?T间期延长、ST?T异常、易产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尖端扭转型室速(Tdp)的一组综合征。临床上常有反复发作晕厥或猝死病史及家族史。LQTS发生机制,是心肌细胞上离子通道异常,引起心肌细胞电活动异常,产生早期后除极和触发活动,诱发Tdp。原因分获得性和先天性。获得性主要与药物如抗心律失常、抗抑郁、酚噻嗪类药物、心肌局部缺血、心动过缓和电解质异常有关;先天性属家族遗传性疾病。先天性和获得性心脏检查没有明显器质性病变。

1 LQTS的诊断标准[1]

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据1993年国际LQTS协作组的评分标准,包括家族史、不明原因晕厥和心电图的异常,见表1。

表1 LQTS诊断标准 略

2 LQTS病因

2.1 遗传性LQTS 国内遗传性LQTS的基因研究已经起步。认识典型的LQTS1、LQTS2和LQTS3的ST?T波图形,掌握这3种最常见LQTS基因类型的心电图特征,有助于LQTS基因检测工作的开展和临床诊断治疗。根据ECG ST?T波形态初步诊断LQTS基因型,有利于简化LQTS致病基因的筛选步骤,有重要临床意义。LQTS心电图表现型与基因型的相关性:T波宽大是LQTS1的特点,T波双峰或低平是LQTS2的特征,LQTS3很少出现T波双峰,但却常表现出ST段延长和T波狭窄高耸。LQTS1的遗传基因是KCNA5,它影响的离子流是缓慢激活的延迟整流钾电流Iks。Iks外流减少,2位相和3位相延长和变大。在心电图上表现出Q?T间期延长的同时,T波高大而宽长,形成所谓临床上称之为大胖T。LQTS2的遗传基因是HERD基因,它所影响的离子流是快速激活的延迟整流钾电流Ikr。Ikr外流减少,影响动作电位的2位相和3位相早期,因此在心电图上表现为T波上升支或下降支出现切迹,呈双向T波。LQTS3的遗传基因是SCN5A,它所影响的离子流是钠电流INa。INa在0位相后进入恢复期,应该完全关闭,本基因突变后不能完全关闭,形成复极过程的钠内流增加,形成了ST段水平延长的特有的Q?T形态[2]。

2.2 获得性LQTS的常见原因

2.2.1 抗心律失常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引起获得性LQTS的最常见原因[3]。

2.2.1.1 钠通道阻滞剂以奎尼丁最突出 1964年,Selzer等曾描述8例患者服用奎尼丁治疗房颤时发生晕厥,命名其为奎尼丁晕厥。奎尼丁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Q?T间期延长,约1.5%~8%患者发生Tdp。易发因素多为刚刚恢复窦性心律、血药浓度过高、给药时间间隔过短及低钾血症等。

2.2.1.2 钾通道阻滞剂

2.2.1.2.1 胺碘酮 通过2 800例患者分析,应用胺碘酮后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总发生率为2%,其中0.7%发生Tdp。

2.2.1.2.2 索他洛尔 已经发表的12个应用索他洛尔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对照分析结果表明,1 288例患者中,4.3%(56例)发生致心律失常反应,近半数为Tdp(1.9%,24例)。Hohnloser等报告在持续性室速或室颤史的患者中应用索他洛尔治疗后,Tdp的发生率可高达4.1%。

2.2.1.2.3 新型Ⅲ类药物 依布利特的主要副作用是引起获得性LQTS。Tdp绝大多数发生于用药早期,文献报告应用依布利特后90 min内Tdp发生率平均约4.3%,但多能自行缓解,加强检测则极少引起死亡。多非利特是一种高度选择的Ikr阻滞剂,能使心房和心室复极延长,不应期增加。在房颤患者中应用多非利特后Tdp的发生率为0.7%,致心律失常作用大多发生于服药的前几天。

2.2.2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

2.2.2.1 精神心理作用药物 酚噻嗪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均能引起Q?T延长和Tdp。Woosley等发现,丁苯哌定醇阻断Ikr通道,延长动作电位时程,与奎尼丁的作用相仿。Sharma等报告静脉应用氟哌丁苯剂量增加至35 mg/d时,Tdp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同时应用利尿剂致低钾血症者更易发生。在已知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应用精神心理作用药物时应加强监护,以防因获得性LQTS发生猝死。

2.2.2.2 抗组胺药 阿司咪唑可有获得性LQTS的不良反应。主要发生于肝功能不全、剂量过大、合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或抗真菌药(如酮康唑),与葡萄、西柚汁同服,以及在基础Q?T延长的患者。发生机制亦于影响钾通道使动作电位延长有关。50岁以上的用药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机会是年轻人的6倍。

2.2.2.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多种抗感染药物均有引起获得性LQTS的报道,其中相对较多的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报告表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静脉应用红霉素后可导致Q?T间期明显延长,在先天性LQTS患者应用红霉素后心电图复极改变亦可进一步恶化。动物试验业已证明红霉素可使动作电位时程延长,在M细胞比心内膜和心外膜细胞更明显。

2.2.3 脑血管病 各种脑血管异常,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卒中、脑炎以及颅内损伤等均可引起获得性LQTS,但Q?T间期的延长多为一过性,在数天或数周内趋于恢复正常。在一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3.8%发生了Tdp,应当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3 LQTS的临床特点

晕厥和猝死是LQTS最常见的症状,常在体力活动和情绪紧张时出现,但也可发生于睡眠和从睡眠中唤醒时,其触发因素因基因突变类型不同而有所不同。Schwartz等研究发现,不同基因型在不同情况下发病:62%LQTS1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在运动时,极少数(3%)在睡眠或休息时发病;与此相反,39%LQTS3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在睡眠或休息时,只有13%发生在运动时,而LQTS2患者介于中间,13%的心脏事件发生在运动时,43%在情绪激动或听到铃声时发作。LQTS的症状多首发于青年,平均年龄8岁,但也可早至刚出生的婴儿、晚至中年人才发病的,男性发病年龄较女性早,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大约有1/3的患者可完全无症状;有些患者在儿童时期出现过一两次晕厥,此后再未出现;有些患者1年之内出现多次晕厥;无晕厥和猝死的家族史并不意味着不发病。

4 LQTS的心电图特点

Q?T间期延长明显超过正常,运动可使Q?T间期进一步延长,每次记录心电图测量的Q?T间期常不相同。T波常宽大并伴有切迹,也可表现为高尖、双向或宽大倒置的T波,其形态常发生改变。多有异常U波发生,出现T?U融合,使Q?T间期延长更为明显。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晕厥多为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心室停搏所致。情绪激动、劳累易诱发[4]。

5 LQTS的治疗[5]

5.1 药物治疗先天性LQTS的药物治疗 β受体阻滞剂+补钾、补镁,积极预防治疗诱发因素。根据262例177个基因突变点研究资料,其治疗的重点是LQTS1和LQTS2,二者离子流分别为Iks和Ikr,其共同临床机制是钾外流减少,导致细胞动作电位延长,产生EAD和折返运动。强调的是心率没有明显减慢/或无明显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可以耐受时,心得安的常用剂量30 mg/d~60 mg/d,应逐渐加大剂量,以完全控制症状为目标。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3年死亡率为9%,而非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1年死亡率为20%;LQTS3应用钠通道阻滞剂慢心律(Mexiletine)治疗有效。获得性LQTS应用硫酸镁、异丙基肾上腺素、利多卡因、阿托品、胺碘酮等。

5.2 非药物治疗 欧洲心脏病协会推荐的LQT综合征的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治疗指南是植入性心脏复律除颤器。左侧心脏交感神经阻断术和永久性双腔起博器列为二类适应证。

参考文献:

[1] 吴杰.长Q?T综合征心电图和临床诊断[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4,13(2):85?86.

[2] 马奕.心电图在遗传性长Q?T综合征分型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4,13(2):83?84.

[3] 张海澄.继发性长Q?T综合征的常见原因[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4,13(2):87?88.

[4] 陈清启,杨庭树.心电图学[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66?367.

[5] 崔长琮.正确认识及处理遗传性和获得性长Q?T综合征[J].2004,13(2):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