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小山回家》到《山河故人》,从现实寓言到未来预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小山回家》到《山河故人》,从现实寓言到未来预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贾樟柯在近20年期间其导演的电影作品有着一以贯之的主}思想,坚守着其“诚意导演”品格与“诚意作品”的品质。从《小山回家》到《山河故人》,用影像描摹中国过去与当下的现实社会,成就了一部部“贾氏”电影寓言,展现中国人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表现出来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情感迷失、道德缺失,同时预示在“全球化”进程中未来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家庭解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障碍、价值观混乱以及文化失落。我们有必要将其电影作品加以梳理并揭示和重申其主题内涵,以期给中国电影行业和中国观众一点启示。

关键词: 贾樟柯 电影 主题 现实寓言 未来预言

一、前言

贾樟柯导演在拍摄第一部电影《小山回家》起便自称“电影民工”,随后以其一以贯之的诚恳的创作态度以及其带有泥土质感并极具诚意的电影而蜚声海内外影坛。自1995年起,除去纪录片和公益短片之外,贾樟柯导演的剧情片有:《小山回家》(1995)、《小武》(1997)、《站台》(2000)、《任逍遥》(2002)、《世界》(2004)、《三峡好人》(2006)、《天注定》(2013)、《山河故人》(2015)。每当一个导演的新作问世之后,我们不禁会把它和导演之前的作品比较,都会问问这个导演变了没,比如,2015年在《山河故人》上映之后,我们都会疑问并思考:他还是不是之前的那个“假科长”?而通过对比发现,贾樟柯导演坚持表达的“东西”并没有变:在这前7部作品中贾樟柯导演一直坚持的主题创作元素已经十分稳定和统一,而从第8部作品《山河故人》中这种主题思考更加明显,原来以现实主义风格著称的贾导对于社会现实的客观展示的背后其实是其从未停止过的反思。而这种反思和对未来的忧虑都集中体现在《山河故人》中:在追求物质和金钱、摆脱贫困的过程中,中国人最终到底失去了什么,中国社会未来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危机。而这样的主题内涵其实一直渗透在贾樟柯导演的每部作品里,只是前面几部作品以更加含蓄和客观的方式展现,而在后面的作品中导演的意图表现得更加明显和刻意。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后期作品的解读也能使人更加深刻地理解其前期作品的主题内涵。通过梳理这8部作品我们发现,导演一直在关注中国底层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情感迷失、道德缺失,只是前期作品关注生存困境多些,后期作品关注精神困境多些,并且家庭解体、交流障碍等问题渗透其中,而到了《山河故人》已经将二者融合并且上升到价值观混乱和文化失落的高度。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贾樟柯导演的作品中,由于其人物设置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并且在许多年来一直启用固定的演员出演其电影,导演、演员与电影中的角色一起经历时间的洗礼,一起经历青年时期的《小山回家》、《小武》、《站台》、《任逍遥》,中年时期的《世界》、《三峡好人》、《天注定》和老年时期的《山河故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山河故人》更加有对过去的总结、告别和对未来的预示的意义。从1996-2015年这近20年间,我们熟悉了王宏伟、赵涛、梁景东、韩三明、“郭斌”的面孔,这20年间,戏里戏外,他们都从青年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经历人生琐事、悲欢离合、生老病死,我们一起听过的那些流行的华语歌曲、外语歌曲,一起见证国家和社会的大大小小的新闻事件,一起感受着我们中国人的变化,他们和中国每位普通人一样,他们就是我们。从这个意义上讲,贾导在给中国人和中国做电影、做记录。这种坚持带我们的感受不亚于提名了“奥斯卡奖”影片的《少年时代》带给我们的震惊与感动。这同时是导演在用电影与中国人谈话。

二、过去与当下中国社会的现实寓言

在过去90年代社会转型之下的中国和当下正在快速发展的中国,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底层人民面临着巨大生存困境与精神困境,而这种困境需要有人替他们表达出来,形成一个个影像寓言,用以警醒世人。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经常用隐喻蒙太奇来展现――将展现动物的生存状态镜头与展现人的生存状态镜头剪接在一起,达到了讽刺与渲染的效果。对于贾樟柯导演为何总是喜欢用动物的状态来隐喻人的状态,也许可以从2001年拍的5分多钟纪录短片《狗的状况》里找到答案。短片有5分多钟,其中有整整5分钟是在注视小狗在卖狗人的袋子里挣扎、最终只能露出头来、无奈地等待被卖或者被宰命运的,伴随着的是狗狗绝望的声声惨叫。导演用一种悲天悯“狗”的情怀去注视一只狗以及旁边被拴着的狗,他担忧它们的命运,从而联想到人的状况,本是同个世界的生灵,相煎何太急呢!于是在纪录片《无用》里,服装设计师马可与狗狗和自然的亲近让人能够领悟其“o用”品牌具有自然泥土气息的风格。在《世界》里,在假沙漠、假金字塔前拴着的骆驼与犯错被哥哥扇耳光的“二小”置于一个画框中,其意义不言自明。而“成太生”幻想骑着自己巡逻的白马与情人相会的段落也具有隐晦意义。在《天注定》里导演更是用多组隐喻蒙太奇将当下苦苦挣扎的底层人民镜头与各种处于困境中的动物镜头――被农民残暴鞭打的马、被割喉的鸭子、游过马路的蛇以及离开河水的金鱼相剪接在一起,在结构影片的同时产生了悲剧的力量,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山河故人》里的“梁建军”凝视的那只在笼中上串下跳的老虎也如他自己一样,在生活的困境中作困兽犹斗状,他也产生了跨越物种的同病相怜感。而三条陪伴着“沈涛”的狗,似乎比爱人、家人陪伴得更长久、更忠诚。世间万物都是一样的吧,谁也别小看谁,尽管它是一条狗,因为在当下中国很多贫苦的百姓的生活状态也许悲哀到还不如一条狗的呢。用动物隐喻人类,使电影更加具有一种寓言味道。

贾樟柯导演正是这样用影像纪录现实,将这种小人物的命运的悲剧性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方式予以展现:

(一)卑微理想之后绝望的平庸

在贾樟柯导演的作品中,他更加倾向于表达底层与边缘人,比如无业青年和民工的迷茫的理想与最终不得不接受的令人绝望的平庸。《小山回家》中的“小山”厌倦厨师工作却不知所从,《小武》中的有“情义”(用自己“赚”来的钱给母亲买戒指、爱护歌女“梅梅”)和“道义”(将偷来的钱包里的身份证投进公安信箱)的并自称“手艺人”的小偷“梁小武”并无正当“手艺”而整日游荡街头、无所事事,在歌厅工作的歌女“梅梅”在给母亲的电话中谎称自己在北京被导演启用,《站台》中不愿意“走穴”的文工团演员“尹瑞娟”想通过考进省艺校为人生寻找更大的舞台而最终却放弃理想、直接结婚生子,《任逍遥》中想赚“快钱”的“小季”和“斌斌”最终尝试去抢银行,《世界》中“成太生”想要给“赵小桃”美好的生活却抵不住来自外界诱惑与现实压迫最终险而双双自杀,以及到北京赚钱的“三明”的弟弟最终死于工地事故且其父母只能得到一笔薄薄的赔偿金,《三峡好人》中“小马哥”死于斗殴再无法展现“江湖气概”了,《天注定》中四位主人公本来都是心怀美好愿望但最终却被逼上绝路,《山河故人》中因感情问题与作为男人的尊严而选择外出打拼而最终却带着病痛回归故里。

(二)情感迷失之下的道德感缺失

现实生活中,悲哀小人物是同时面临情感迷失,甚至极端化为道德感缺失。而事实上,从心理学角度讲,情感需求的无法满足确实常常会引起个人尊严受损而导致的道德滑坡或者说道德感缺失,所以说虽然情感、尊严和道德这三者没有明显和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是有时的确会相互影响。而在贾樟柯电影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类缺失。在《小武》中,影片的三个段落就是分别以“梁小武”的友情、亲情、爱情的迷失来划分的,同时他作为朋友、爱人、亲人的尊严受损,对于“三只手”的习惯他没法“浪子回头”。同样地,三种主要情感(亲情、友情、爱情)的迷失让《站台》里的“张军”对女友不负责任,让《任逍遥》里的“斌斌”与兄弟合伙抢银行,让《世界》里的“成太生”抵不住情人诱惑甚至犯法,让《三峡好人》里的“斌哥”抛弃妻子和家庭,让《天注定》里的四位主人公没有了温暖的包裹而走上绝路,让《山河故人》里的“张到乐”对着父亲不礼不敬。

(三)物质与金钱追求之下家庭瓦解悲剧

家庭是情感寄托的地方,没有了感情,家则无法完整;没有了家庭,感情也就四处飘荡,无处安放。在贾樟柯电影里,尤其是在中期作品《世界》、《三峡好人》、《天注定》和《山河故人》里,“丈夫或者妻子去外地打工,后来抛弃家庭和原配”的情况经常出现――例如《世界》里“成太生”的情人“廖姐”、《三峡好人》里的“沈红”,《天注定》里的“小玉”的情人以及在大年三十那天“三儿”遇到的牌桌上斗殴的“留守”男子、《山河故人》里“沈涛”和“米娅”等等都是家庭不完整的代表人物,而主人公们就是在这样的不稳定的家庭环境中生存。而通过影像文本分析背后的原因,不难看出在90年代社会变迁、人们为了生计或理想而形成的人口大流动的背景下,许多家庭在某种必然性中被迫瓦解。随着中国经济腾飞与社会转型,贫富差距继续加剧,社会阶层固化,腐败现象严重,城市向农村进行拓荒,生活在小城镇里的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由辛苦的“农民”变成了更加苦命的“农民工”,由“种田者”变成了“打工者”。他们在与他们格格不入的城市花花世界里挣扎着,有的继续走向平庸,有的甚至被迫走向绝路。《世界》里的主人公们依然是“农民工”,他们也只能在自己的“世界”里继续生活着,真正的“世界”不属于他们,等着他们的依然是平庸;《天注定》里的主人公们也依然“注定”是命运悲剧的承受者,不得不走上绝路。

而以上所述关于中国人的“物质需求”、“理想需求”、“情感需求”等需求缺失,对应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而言,人类的从低到高的各层次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中国人尤其是底层人身上都是没有得到满足的。古语言:“仓廪实而知礼节”,如若“仓廪不实”、“不知礼节”,那么这个社会常常出现《天注定》里的现实状况也是“注定”的。

不难发现,贾樟柯用8部剧情电影向世人讲述了这样一种“现实寓言”: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只讲求GDP的国家,只追求物质和金钱的社会是无法稳定的,人们的各种需求――物质与精神,都是需要被满足的,否则中国人是不幸福的,习惯遗忘的中国人的“mountains”终将会“depart”的。

三、中国社会的未来预言

而通过前7部电影的“现实寓言”的铺垫,在最近的第8部电影《山河故人》里,导演对中国人、中国山河的未来进行了大胆地预示:“mountains”may“depart”。贾樟柯导演用电影向中国人提出一连串的疑问:中国是不是一个有未来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不是一个有未来的民族?如果继续当下中国发展现状,未来的中国和中国人将会怎么样?中国人有钱了之后呢?

在《山河故人》里导演设置三个叙事时间段落,用“1999年”回顾中国社会的过去,用“2014年”审视中国社会的现在,用“2025年”预示中国社会的未来。值得注意的是,在“2014年”段落里,电影展现的中国社会的某些方面虽然是中国当下的不算普遍的现实状况,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现实状况将不会是个案,而会成为普遍现象,所以也算是一种对未来社会普遍状况的“预示”。

(一)发达传媒之下的交流障碍与孤独个体

在贾樟柯电影里经常出现的一种文化意象便是“传媒”。因为传媒的飞速发展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在信息快速发展的社会节奏中,人们由开始的“节奏不适”和“目不暇接”到“逐渐适应”,再到“学会遗忘”,“学会孤独”。从《小山回家》到《山河故人》导演始终关注着“传媒”对人的影响――传媒越来越发达,交流越来越方便,但是交流障碍却越来越严重,人们却越来越孤独。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无奈的孤独感比过去简单的情感缺失更严重,越来越多的交流工具使得人们似乎放弃了“不必要”的面对面交流。换句话说,如果过去的情感缺失是人们自身不主动面对面交流,那么交流工具的便捷更加重了面对面交流的不必要性和多余感,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冷淡,人们也都等待着对方的主动而越显孤独。

在研究传媒对人的影响方面,贾导可谓电影里的预言家:“在飞速发展的传媒面前,人们被各种各样的媒体包围进而瓦解,这也许就是人变得越来越冷漠的原因。我们越来越缺乏自主的思考和面对面的交流,我们传达思想的方式已经被改变。”①

从《小山回家》开始,导演就用不断切换的电视频道音响来挑战着观众的听觉、用随时分解的屏幕挑战观众的注意力,从而让人们反思自己当下的交流生活。对于这种生活方式,我们身在其中,跟随与适应其变化的步伐是不知不觉和不知反思的,而导演却用电影提醒了我们:要及时反思这种变化与影响。在他的其他电影中,广播、电视、电影、call机、手机、Ipad等传媒工具无时无刻不在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对于信息不发达的小城镇来说,这些传媒工具所传达的信息,他们是信的,其接收也是不加选择的,于是大家接收一样的新闻、听一样的流行歌、看一样的电影、用一样的社交工具。他们被这些传媒工具所包围,沉醉其中,模糊了现实与视听幻想的区别,忽略了与周围人的交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人们变得越来越孤独和不愿意思考。在《天注定》里,真实枪杀事件新闻里周克华的原型――杀人不眨眼且沉默寡言的“三儿”杀人抢钱之后乘车逃逸镜头与正在播放《放逐》里枪战镜头的移动电视机剪接在了一起;《三峡好人》里最终“火拼阵亡”的“小马哥”则是《英雄本色》里人物的翻版,在对“小马哥”模仿者这一角色的可爱之处会心一笑之后,不禁让人反思其悲剧行为与结局的原因。也许有时人们更愿意和电影电视交流,宁愿沉醉于真真假假的影像世界里,也不愿意和周围人交流,宁愿变得与电影里的人变得冷酷也不愿意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是否道德。

而到了《山河故人》,导演则直面传媒对人们交流能力的负面影响。“2025年”段落所展示的手机越来越高级,可是人们连打个电话联系的勇气都没有、连面对面静心交流的可能性都不存在,精确的谷歌翻译始终没法将“张晋生”父子的常年矛盾、代沟问题解决,靠的还是“米娅”这个活生生的人。

在电影里,导演用讽刺与幽默的手法十分细致地展现了新媒体中“谷歌翻译”的无能:

“张到乐”给父亲发的信息是:

Just wanna tell you that I plan to quit college.

Don’t even know what I wanna do.

Maybe just live for the moment,simple as that.

I mean,nothing really interests me right now.

I could be doing anything.

翻译过来意思应该是:“我只想告诉你,我打算离开大学。我甚至不知道我想做什么。也许只是暂时这样。我是说现在没有什么东西真正吸引我,做什么都一样,都可以。”

而高科技的透明手机屏幕的大特写的细节镜头中显示谷歌翻译结果却是:

“我要向你告白,我想退出大学。我进而了解自己不需求什么,一段时间,生活简单,做什么都可胜任。取决于我的兴趣。”

懂英语语法和语义的人不难发现,因为这种机械翻译忽略了英汉翻译之间技巧性问题和语句之间微妙的关系,导致翻译的结果与“张到乐”短信的意思大相径庭,甚至令人啼笑皆非。而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张到乐”对父亲提出的所谓的“I need to talk”的“talk”方式竟是“发短信―谷歌英译汉”,而大特写的细节镜头展现父亲“张晋生”短信发送者都是与“银行”、“售枪”、“旅行”等有关的,唯一一个“山西同乡会通知”体现了其作为一个异乡人的孤独,而父子之间常年的交流障碍更凸显两人的孤独。

在夜深人静之时,手机、pad游戏丰富多彩也没办法化解“沈涛”的孤独与忧伤。

“沈涛”母子的生活里随时都有Ipad的干扰――与Ipad里“继母”的对话时间挤占了生母与儿子的亲情互动,而“到乐”对生母的陌生感更让其选择了与熟悉的“继母”的舒适交流。这种情况正如你我的生活里随时都有个叫“微信”的人。这样的场景时常出现:

――你等下我先回个“微信”。

――好的。

――好了,你刚刚说什么来着?

――额,我也忘了。

――好吧,那我们直接去吃饭吧。

就这样,我们失去了我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当然我们也不会太过感伤,因为我们有了更多交流对象和交流方式的选择,于是少了面对面交流的“不得不”的“必要性”。

于是,对于“沈涛”的愤怒,观众也是深有体会的了;在以各种眼花缭乱的传媒为伴的“张到乐”与父亲之间的交流障碍也是可以找到原因的了。而这也正体现贾导的忧虑:交流工具的发达并不代表人们之间的交流能力的增强,往往是交流工具的发展使得人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远,而这点值得我们所有人反思。

(二)全球文化融合下的价值观混乱和文化失落

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融入了世界发展大潮。一方面,中国经济腾飞,人人高唱GDP,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文化生活多样性得到了发展;而另一方面,在人人向“钱”看,人人抛弃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苦乐主义”和“道义精神”而标榜西方的“快乐主义”和“自我主义”的同时,中国本土的文化与传统却被抛弃在了时代大潮后面,被善于遗忘的中国人所遗忘。

影片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未来可能性状况,在西化的大潮中,中国失去了她本来的面貌,中国的“mountains”都跑向了世界各地,在作为“遗忘主体”的“张到乐”身上,我们看到了多种可能:忘记了自己的祖国,忘记了中国几千年传统美德,忘记了葬礼上要给逝去的祖宗磕头,忘记了中国式传统的婚礼应该是什么样的,忘记了过年是要吃饺子和团圆饭的,忘记了中国话怎么说,忘记了中国字怎么写,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名和姓,换句话说就是忘本,忘了老祖宗。

影片中“张到乐”忘记了自己的中文名和姓,只记得他父亲当时为追求金钱而为他取的名字“Dollar(美元)”,也忘记了自己的生母,那句玩世不恭的话“I have no mother”令人深思,耐人寻味。也许当所有人都向往外国的月亮,都“Go west(影片插曲)”后,中国就真的不存在了,那时候的中国山河就真的破碎了,影片片名意味深长,至少代表导演想用影片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表层所展现的“乡愁”和“怀旧”,而更发人深省、值得深思的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未来。

四、结语

自1995年《小山回家》起,贾樟柯导演一直坚持其в腥宋墓鼗澈蜕缁嵩鹑胃械奈囊掌创作,并且在娱乐片大行其道的当下中国市场,逐渐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2015年一部《山河故人》带来了2600万的票房,是贾导迄今为止票房最高的影片。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票房中绝大部分是贾樟柯导演的影迷支撑的,而普通观众更愿意去看“爆米花电影”。但是从2006年的《三峡好人》300万元票房到今年的《山河故人》2600万元票房,在票价差不多的情况下,可以说9年观众增长9倍,那么可以乐观地讲中国的文艺电影是有希望的,电影类型的格局会有所改善,至少电影院里并不全是“爆米花电影”。在贾导监制的短片《语路》中,被采访者昆曲艺术家张军说:“很多唱昆曲的现在都转行去唱歌跳舞了,但是我想,唱歌跳舞的多我一个不多,而唱昆曲的少我一个就真的少一个了。”这句话如果用在贾导身上可以这么说:拍商业片的多他一个不多,但是拍具有人文情怀的艺术片少他一个可真就少了。中国现在正缺这种能够让观众反思的影片,因为一个国家的国民不能缺少思考的能力。

国内文艺片的市场培育也需要时间,毕竟中国人被压抑了这么多年,刚脱掉“以苦为乐”的包袱,刚刚学会了享受,学会了快乐的能力,学会了大胆表达对快乐的追求,让大众勇敢面对生活、勇敢面对现实以及其中黑暗、残酷的东西也是需要时间的。或者说,吃惯了“爆米花”,懂得了养身之后,也会想吃点清淡的、有营养的东西,也会想品茶、品人生。正如刘恒在谈到鲁迅时说的“鲁迅文章里面无边的黑暗,照亮了我们的黑暗。”所以艺术电影或者有艺术气息、人文情怀、社会反思的电影是十分重要的。而贾樟柯导演的前7部剧情片的坚持以及这次《山河故人》的成功,或者说在中国市场方面比他之前的电影成功,是一次极具意义的事情,也是值得具有“文人思考”的人们所值得庆幸的。

注释:

①贾樟柯.贾想1996-2008:贾樟柯电影手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0.

参考文献:

[1]贾樟柯.贾想1996-2008:贾樟柯电影手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顾峥.贾樟柯的钥匙――评影片《山河故人》[J].艺术评论,2015(12):62-66.

[3]万静.从《山河故人》看贾氏电影的探索与创新[J].戏剧之家,2015(22):110-111.

[4]陈雨露.自觉的写实精神与高度风格化的艺术显现――论贾樟柯电影的美学特质[J].电影文学,2008(11):80-82.

[5]李九如.《山河故人》:创伤、怀旧与乡愁[J].电影批评,2016(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