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学相长辨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学相长辨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Analysis on the Idea that Teaching Benefits Teachers as well as Students

Zheng Dianbing;Tian Fuhu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Yan'an University,Yan'an 716000,China)

摘要: 教学相长是《学记》中提出的重要教育思想,本意主要指“生生”相教,随时代变迁人们对它的理解逐渐发生变化。本文对其本意进行澄清,理清其历史演绎过程与原因。从教师、学生、教学过程等方面探讨其对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启示意义。

Abstract: The idea that teaching benefits teachers as well as students is the key educational idea of Learning, whose meaning mainly refers to mutual learning. With the times changing, people gradually changed its understanding. This paper is to clarify its intent, the process of the history and causes, discusses its enlightenment on modern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from teachers, students,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other aspects.

关键词: 教学相长 生生相教 学记

Key words: teaching benefits teachers as well as students;mutual learning;learning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241-02

0引言

《学记》是我国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性著作,对先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作了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论述了教育的地位、作用和目的任务,尤其对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作了系统而精辟的阐述。其中提出的教学相长的思想为历代教育者所推重,当代有些教育学教材甚至把它作为有中国特色教育理论的教学原则[1],其影响之大可见一斑。由于《学记》言简意丰,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历来见仁见智,理清其本义及演绎发展的过程,吸取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重新审视它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1教学相长的本意

要理清教学相长的本意,我们要从《学记》原文入手,分析它所描述的教学环境,尽管它是一种理想化的描述[2]。“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这段话以嘉肴和至道作比,指出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两个种矛盾,且引古书为证,然而由于古文尚简,略去了句子的主语。教的主体是教师还是还生,给后人的不同理解留下了空间。笔者在这里尝试作以下澄清:

1.1 《学记》中的教师《学记》对教育作用给予高度评价,“三王四代唯其师”,意即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教师的作用。“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当时的教师的社会政治地位是很高的,教师往往也是国家行政事务的顾问、军事战略中的谋士,在学识、智慧以及品德方面通常都表现出很高的水平,能在普通人心中建立起极高的威信,是与他们自身的高超智慧和渊博学识分不开的[3]。因为教师是教人学习为政的,必须懂得治国安民的道理,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人“为长”、“为君”之道,即培养具有治国平天下之道的统治者,又把“为师”作为“为长”、“为君”的条件,能为师也就能为长、能为君。所以当时择师的标准很高,“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是不能为人师的,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所以“择师不可不慎也。”

1.2 《学记》中的学生《学记》中描述的学生与我们今天理解的意义是不同的。“官先事,士先志。”这里的学生既有现时为官者,也有将来为官的普通学生。“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他们年龄不一,相差多者有八九岁甚或十几岁,智力发展水平及本身的知识结构也有相当大的差别,他们在跟同一个教师学习,但没有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当时并没有班级制教学,所有学生相处一室,教师只能采取个别教学或是小范围的团体教学。对于那些年龄小理解能力差,知识结构尚不完善的学生,则采取“幼者听而弗问”的策略。年长的学生请教教师,年少的学生要注意听,而不要插问,因为“学不躐等也”,学习应循序渐进,不能越级。这样做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以免课堂总纠结在解决年幼者低水平的问题上。但这样做同时也在教学中产生了空白,这部分年幼的学生既听不懂,又不许提问,他们要向谁学习,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呢?抑或采用复式教学法,一拔一拔轮着来?他们的年龄跨度太大了,况且又要对为官和普通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仅让教师一人来承担这样的教学任务在理论上是行不通的。1.3 《学记》中的教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未卜E不视学”可以看出,这里的学习环境是相当宽松的,不像现在一些学校的学生每学期都要应付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甚至有的学校实行月考周考,学生准备考试尚不暇顾,哪有时间和心情给小师弟们答疑解惑。在学业评价中有“敬业乐群”、“论学取友”两项标准,学生之间没有和谐融洽的相互关系就不能从这里顺利走向社会,就不能为长,不能为师,更不可为君的。教之困有两种,一是传授者知识欠缺或相关知识虽已掌握但尚不熟练,没有达到“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的程度,能力不足以完成教学任务,需要进一步学习、思考,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二是传授者教学方法或是教学手段未经历练,虽满腹经纶但苦于无法表达,这种情况则需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学习相关教学技巧方法,不断磨砺才能克服。如前所述,《学记》里所指的教师不会出现第一种教学之困。当时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比较少,教者或有方法不当,以致学习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的现象当时是存在的,而且较为常见,但它能否引起教者之困,我们不得而知。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教育并不普及,是属于少数王公贵族的特权,所以很少有人能给教师做出客观的评价,教师即使教学方法不得当,教学技巧不成熟相对于其渊博学识及崇高的社会地位来说也只是白璧微瑕,他们也没有足够的压力和动力去“自强”。这也是后来“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重要原因。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其中之‘教’,非限于教师之‘教’,其中之‘学’,亦非单纯向师求教,尚存在弟子之间的互学互教。因‘亲师’、‘取友’同为求学之道。故‘教学相长’,主要不是为师之道,而属求学之道。”[4]对于“学学半”的注解,郑玄注曰:“学(教)乃益己之半。”郑玄在向马融求学的时候,曾三年没有见过老师的面,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向马融当面求教,郑玄问了几个问题之后就卷铺盖离开了,马融叹曰:“吾道今往山东矣”。郑玄的学问主要是通过生生相教的方式得来的。姜兆锡谓:“教人与教于人皆相长益。”[5]明王恕则谓:“师友之所及,学者止得其半,毋专恃师教也。”[6]可见“教”的主体由“学生”逐渐向“教师”过渡。

2教学相长意义的演变

教学相长的含义是随历史的发展逐渐发生变化的,且与教育环境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前秦时期的教育仅限于极小范围内,受教育是一种特权。在官学逐渐式微后,私学逐渐兴起,受教育的对象范围大大扩展,教师资源相对匮乏,一些学养不深者忝居教师之位的情况时有所见。他们是边教边学,向他人学习,向学生学习,不断提高本身素质,教学相长对他们来说是现实情况,则此时的教者多指教师,已非昔时多指学生了。唐代韩愈在《师说》中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之所以这样强调,是由于当时的“师”被理解为前者,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教师的理解已与《学记》上强调的“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的标准不相符合了。

“后来,人们在师生相互学习的意义上把‘教学相长’作为表达师生关系的成语”。[7]至近代资本主义兴起,1905年废科举之后,学校课程体系日趋完善,学科划分越来越精细,为师者不可能通晓所有学科。在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涉及非本学科内容的情况势不可避免,教师向学生学习已成为常有之事,教学相长就变成完全现代的意义上的“教师教”了。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把教学相长作为有中国特色的教学原则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

教学相长是通过教而学的学习方法,前提是学生要对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教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学习。我们当前的许多教学模式多是针对一部分学生,不能兼顾全体,强调整体效果,忽视个别感受,是我们教育实践中的一种无奈。教学相长的学习模式恰可以弥补其不足,它强调自主学习,关注个别感受。当前对这种学习方法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为数不多,且多有肤浅之弊,尚需实践和理论工作者进一步深入研究其机理,使这一古老而崭新的理论重放光芒。

3教学相长对当代教学的启示

理清教学相长意义的演绎之后,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它对现代教学的启示。

3.1 教师之教在信息化的社会里,没有人能以知识的掌握者自居。教师只有学会学习,学会生存,重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才在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教师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加强知识和理论学习,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承认自己的不足,勇于向他人学习,勇于向学生学习,正如柳宗原所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教师的角色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支持者与合作者转变,要重新拿起教学相长这一古老而又崭新的工具,重新认识和理解它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意义。这也是当代教学论应该认真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3.2 学生之学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而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更为重要的部分。只有通过交流与合作,才能够在多向思维中把握知识,形成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知识建构。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思想碰撞和融合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的源泉。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重在“教”,它是合作交流的主要方面。教是建立在对所学知识的初步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不会有任何教的活动产生。教的同时也是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加工,新习得知识需要在头脑中与已有经验形成丰富的联系,才能流畅地表达出来。研究表明,从不同途径获得的知识保持率是不一样的:读为10%,听20%,看30%,看听结合50%,听说结合70%,说做结合90%,教95%。[8]教的过程即是“困”产生的过程,如前所述,这种困表现为内部之困与外部之困两种情况。解决这两种困只有在交流过程中相互探讨、辩驳、争论,才能使问题趋向清晰,让每个人形成更为准确、丰富、牢固的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紧密的联系。

3.3 教学过程教学相长被异化为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之后,它的原初功能已长期被忽视,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悲哀。教师的讲授在课堂上占用了大部分时间,很少给学生留下相互交流的时间,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很长时间,直到以儿童为中心教学理论引入之后才有改观。直至今日,有些教师虽然采用课堂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法,但对这种教学方法的真正含义不甚清楚,使用不得要领,仅是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脑袋凑在一起而已,往往流于形式,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的目的。为教师不仅要有以学生为中心之“道”,还应会以学生为中心之“技”,才能有效改善教学过程。

3.4 重新审视教学相长的实践和理论意义是我们当前的迫切任务现代学校实行班级授课制,虽然同一班级内的学生年龄差别不大,但学生之间能力倾向、认知风格、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等存在不同,这种丰富的差异性是教学相长实现的前提条件。只要这种差异存在,就有可能也有必要采用生生相教的教学方式。

教学相长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它包括课堂内正式的交流和课外非正式交流两种形式,课堂内的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进行的,一般有明确的主题或内容,交流的时间有限制,课堂外的交流是以学生兴趣或问题为中心的,内容广泛,不受时间限制,学生主动性强。正式交流对非正式交流有引领作用,非正式交流是正式交流的扩展和深化。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两种形式展开教学,则可以达到“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的效果。教师在生生相教的过程中并非无事可做,而是大有可为,营造民主、积极、向上的班级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创造更多交流的机会,指导学生之间交流的技巧与方法,则非教师力为不可。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需要我们要认真反思和发掘,让这些久已蒙尘的明珠重放光芒。教学相长思想的发扬光大仅靠理论的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植根于鲜活的教学实践中才能让这个古老的命题重获生机。在当今普及中小学教育及信息化潮流的教学环境下,其适用条件、运行机制、过程方法当与昔时大有不同,要使这一思想在当代的教学中发挥作用,尚需我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萧宗六.教育改革与学术争鸣[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7-100.

[2][4]陈桂生.《学记》纲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9).

[3]赵明玉.师生关系嬗变中的教学相长[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5][6]高时良.学记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3-66.

[7]陈桂生.常用教育概念辨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40-243.

[8]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50-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