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隐者黄公望:富春山居中的绘画人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隐者黄公望:富春山居中的绘画人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347年冬,富春江畔庙山坞,几间简易小木屋组成一所名为“小洞天”的世外别院,在重重山溪荆莽间、在竹篱笆围绕中渐渐成形。小院中,一道一僧“焚香煮茗,游焉息焉”,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又“或登眺,或凭栏”,恍然已“不知身世在尘寰”。道士名叫黄公望,和尚是他的友人无用禅师。

山水隐者

1347年冬,富春江畔庙山坞,几间简易小木屋组成一所名为“小洞天”的世外别院,在重重山溪荆莽间、在竹篱笆围绕中渐渐成形。小院中,一道一僧“焚香煮茗,游焉息焉”,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又“或登眺,或凭栏”,恍然已“不知身世在尘寰”。

道士名叫黄公望,和尚是他的友人无用禅师。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所谓轻快如烟云的隐逸人生,乃至枯淡若水墨的深山别院,归根到底都不过是失意人生后半场的自醒、落寞心灵无去处的暂栖。何况,这个叫黄公望的79岁老道士,曾有过比如天籁的才俊少年时,以及举世艳羡的孤高天资、伸手可及的功名前程。

然而,他生在了不能凭科举出身的元代。

尽管“少有大志”,尽管“经史九流之学无不通晓”,常熟籍“南人”黄公望,仍只能俯下身去,从一个小书吏开始他的仕途梦想。而且,从吏到官,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转身。

从五十岁那年起,黄公望忘情畅游天下山水,一边随身携带笔墨“图之形之”,在松江通海处看激流轰浪、风雨交加,在常熟虞山望晨昏阴雾、春秋露草……写了上百幅水墨山水。

而温润如玉的富春山水,竟让暮年的黄公望有了定居描摹的想法。

《富阳县志》记载,黄公望晚年“放浪江湖,爱富春山水之胜,泼墨画大岭山图,遂结庐山于鸡笼山之稍箕泉,以终老焉”。

画中兰亭

此间,黄公望便在富春江两岸经年游走,超然于江流天地外,坐忘在山色有无中,俨然其身即山水之魂,其魂即山水之灵。而后,在“小洞天”南楼中,被称为“中国古典水墨山水巅峰”的《富春山居图》,渐渐成型。

大约是在1350年前后,82多岁的黄公望,历时多年,终于完成了《富春山居图》并题款。

这幅高30厘米,长7米的绝世妙品,“满纸空灵秀逸,气度沉雄”,画的是浩渺连绵的秋初富春山水,几十座山峰,一峰一状;几十棵树木,一树一态;“峰峦浑厚,草木华滋”,还有茂林村合,渔舟小桥,亭台飞泉……

山脉与黑色树丛之间蜿蜒迂回、令人在忽近忽远的视觉张力间神思激荡,疏密有致的布局中,却又处处可见笔墨清润、意境简远,因此被誉为“画中之兰亭”、中国山水画长卷“第一神品”。

《富春山居图》完成时,黄公望已经82岁,几近人生终点。而在他生前,无用禅师已经如愿收藏了这幅作品。然而这竟是它600多年颠沛流离的开端,其间吊诡曲折,远胜黄公望生前命运的坎坷。

此后,《富春山居图》又数易主人,到明万历年间落入画家董其昌之手,不久后就卖给宜兴收藏家吴正至。吴正至之子吴洪裕痴迷收藏,明清易代天下大乱时逃难,唯独随身带了《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

1650年,吴洪裕临终时,竟要把《千字文真迹》和《富春山居图》火焚殉葬。《千字文真迹》先焚,当烧到《富春山居图》时,其从子吴静庵“疾趋焚所,起红炉而出之”。但画卷已断裂去前面五尺许,画中被烧出数个连珠洞,并断成一大一小两段。稀世国宝《富舂山居图》,从此一分为二。所剩的两部分加在一起,大约为未损前的13/14。

1652年,吴家子弟吴寄谷将此损卷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接拼后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几乎看不出是经剪裁后拼接而成。于是,人们就把这一部分称做《剩山图》。而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的另外一段,便是《无用师卷》。

1746年,《无用师卷》成为了乾隆皇帝的藏品。但乾隆已在后来被鉴定为仿品的《子明卷》上投入了太多赞誉,竟不再承认这才是真迹,并书贬语于其上。直到1816年胡敬等奉嘉庆帝编纂《石渠宝笈》三编,才予正名。

合璧

此后,《无用师卷》一直为清室收藏,1949年运往了台湾,而《剩山图》在康熙八年(1669年)让与王廷宾,后来就辗转于诸收藏家之手,一直湮没人间,直至抗日战争时期,为近代画家吴湖帆所得,后被沙孟海劝说割爱,从此藏于浙江博物馆,成为其“镇馆之宝”。

它们重新合璧,已是分别360多年后的2011年6月。

2011年5月11日,珍藏在浙江省博物馆《剩山图》在杭州装箱启运,首次踏上跨海之旅。而后,在博物院210展厅长16.5米的恒温恒湿展柜中,横636.9厘米的《无用师卷》和横51.4厘米的《剩山图》,终于并列排开展出了――它们并非如人们设想那样重新“拼接”在一起。由于《富春山居图》烧为两截、又分别重新装裱,已经各自为画,不可能再粘在一起。

八卦墓之谜

《富春山居图》已然合璧,而黄公望自己,却悄然步入了历史的尘埃。他的少年才俊,他的中年坎坷,他的暮年隐逸,连同那身后600多年间再无人问津的“小洞天”,全都湮没在了一片未知的尘土之下。

黄公望当年隐居的庙山坞,离富春江畔尚有五里,直到现在还是深藏竹林深处,要沿林间小道步行才能到达。周围也依然山峦起伏,密林遮天。唯当推开“小洞天”古老斑驳的木门、在园中平坦处抬头望天,却豁然开朗、“别有洞天”。

小洞天中的“南楼”,正是当年黄公望的画合。走进南楼,一股墨香迎面而来。案上笔墨纸砚俨然,仿佛一代画圣少时便会跨入合内举笔作画。

庙山坞口右边的一道山梁,则被普遍认为是《富春山居图》中景致的现实观察点。步上山梁,一片三面环山一面临江、酷似筲箕的平地陡然跳入视线,这便是在黄公望相关文献中被反复提及的筲箕泉。

然后,放眼环视,只见鹳山树木葱笼,大岭峰峦起伏,鸡笼山孤峰独秀,东洲沙如水中翡翠。碧玉似的富春江从脚下缓缓而过,江流尽处,去波相接。

随行向导说,此地到100多年前,山下才有第一个村庄白鹤村。在这以前,

“小洞天”以及当年种种,便一直深藏山中幽处,以至于近年来山上连续发现三个八卦形石墓时,即便是村中年纪最大的老人,也完全没有任何印象。

而在庙山坞顶上、距小洞天步行半小时路程处的那座,则一直被当地人怀疑为是黄公望的归葬处,那里是一处人际罕至的石崖。

去年5月11日,几位富阳黄公望文化研究会人士,在当地老猎人及驴友的向导下,攀爬到了那里。石崖上的古墓靠近后山,墓周围还有一条圆弧形石垅。

站在石崖上俯视,豁然开朗,气贯群山,正前方正是“小洞天”,远处是一川如画的富春江。

考察成员之一的骆松涛,还辨别出了墓地中间一条S形界线,界线左边明显要低于右边,他由此联想到了八卦图,而墓葬的地方,正好是阳极鱼眼处。

卢姓老猎人说,这里的地名叫做“灯台瀛”。充满道教意味的地名,以及八卦形的墓地结构,显然非常契合黄公望的道士身份。

桐庐:《富春山居图》中的慢生活

桐庐县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四年(公元225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山水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从古至今,一千多位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来此游览,留下了2000多首诗文。

600多年前,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以富春江山水为蓝本,创作了不朽名画《富春山居图》,永世流传。从黄帝时期的桐君,到东汉的严子陵,再到无数现代人,无不被这里的山水人文所倾倒。走进桐庐,就像走进了《富春山居图》,忘却尘嚣,体验600年前的幽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