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三合一”能否破解蔬菜销售怪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民种菜像赌博,蔬菜烂在地里难卖出”这样的消息近年来屡屡见诸报端,但收购价不高、运输有困难等原因似乎只是浮于表面的客观因素。位于产业链两端的蔬菜生产和市场消费能力间的平衡度,对整条产业链起着重要作用。“公司+农户+数据”三合一,或许是未来的一条出路……
位于云南昆明滇池南岸的晋宁,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云南省主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也许通过对这一实例的层层解析,能发现“菜贱伤农,菜贵伤民”这一怪圈背后的些许端倪。
司空见惯的“怪圈”
段宝刚的这个年过得并不太顺心,年前损失的近两万元让他有了压力。正月十五刚过完,和妻子一边修整着自家的蔬菜大棚,一边商量着种什么菜才能尽快补回损失。
早在春节前,外地的冷库老板都回家过年,晋城的蔬菜交易市场无人收菜,段宝刚地里已经成熟的4亩生菜无人问津。若是自己拉到昆明出售,时间、运费和人工要支出一笔,市场行情也不太理想,注定是笔赔本买卖。“索性打烂了就那么放着,每亩成本4000多元,4亩损失将近2万元。”段宝刚说,附近村子里和他一样受损的还有好几户,大概有二三十亩。对于这次亏损,他总结的原因是选错了品种,没注意计算蔬菜上市的时间。
他的遭遇,只是近年来,类似“某地蔬菜滞销农户受损”、“数十亩蔬菜烂在地里”这类消息的再现之一,在2013年春节后,晋宁梁王村等地也曾出现过类似的场景。
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蔬菜的旅程大致要经历“农户―――菜贩―――采购商―――批发市场―――零售市场―――消费者”一系列的环节,起决定作用的,是产业链的两头:蔬菜的产量以及市场的消耗量,两端的数字一旦失衡,必然会发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引发“莱贱伤农,菜贵伤民”。
“怪圈”怪在哪儿?
市场供需的不对称,段桂仙理解为“很正常”。
“这种情况每年都会有,十几亩到几十亩的损失很正常,现在已经好很多了,刚种菜那会儿,跟风种导致滞销的情况十分突出,但凡种过菜的,总经历过那么几遭。”她把这归结为对市场形势和时机的预估不足。根据经验,她认为,技术和信息是蔬菜种植获利的两大关键,这一观点得到了所有受访种植户的赞同。
段桂仙目前是晋宁县上蒜村委会主任,当年的“种菜热”她并未加入,却更青睐产业链的另一个环节―――贩菜。2005年至2009年间,她靠着上蒜到晋城这20公里的来回赚到了钱。到地头收菜,经过简单分拣,再拉到晋城的蔬菜交易市场卖给来自各地的采购商。但随着晋宁蔬菜种植面积越来越大,更多市场嗅觉敏锐的采购商们被吸引而来,开始大量修建冷库。冷库制冷让蔬菜“睡觉”,延长了保鲜时间,大宗收购当地蔬菜运往省外成为了可能,对于蔬菜的需求量也更大,农户增产增收得到了更多保障。
由于收购量大,部分采购商直接到地里与农户对接,段桂仙收菜的生意受到了影响,于是租了15亩地,也加入蔬菜种植户的行列。
种什么?种多少?这样的问题依旧不断地困扰着和她一样的种植户。种菜第一年,对市场的盲目让她亏损了5万多元。第二年,她从冷库老板们收菜的时间规律中逐渐摸索出一些小窍门。每年11月起,冷库就开始关库,直至次年三四月间才陆续开始做生意,而11月至第二年3月份,花价最好,一半的地可以提前留出来种花,待10月底最后一批绿叶蔬菜卖掉,另一半地可以播种生长周期比较长的小瓜或者青花,到次年冷库开库的时候,刚好成熟。由于担心天气等不可控因素造成的损失,在蔬菜收购的淡季,一些农户却选择了暂时闲置土地。
数据时代下的需求
2005年,黄元礼和其余9名股东共同出资1亿元,在富有村建起了集蔬菜交易市场、住宿、冷库仓储为一体昆明金荣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从50平方米到320平方米不等的120个冷库,常年都是租满的,采购商来自全国各地,并呈季节性迁移。“每年9月至次年5月,我们从晋宁发货到西北的银川、西宁、兰州等地,每天的发货量是20吨―30吨。6月到次年8月则转到河南收菜发西北,发往东部沿海的采购商会接替我们继续租用冷库。”四川籍采购商张亮说,蔬菜进入冷库之后最长的储存期为20―60天,一定程度上可缓解“菜贱伤农,菜贵伤民”带来的影响。但他认为,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蔬菜产业中成本可以控制,但销售不可控,而往往又是销售的最终结果,影响了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也发生变化,信息的对称对蔬菜产业至关重要。市场的饱和,导致本地这些时段成熟的蔬菜容易出现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但一年四季丰富的品种,又是云南蔬菜的一大优势,关键就在于如何实现生产和市场需求两端的信息对称,黄元礼说,这样既能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又能降低市场风险。“当然,这是个理想模式,真正的实施除非全国都形成一个精准的信息统计网络,这只能依靠政府的推动才能实现。”
“2012年,我们‘三农通’开始每周三次为农户提供蔬菜价格信息,天气预报信息,每年也会对全县蔬菜种植做参考性的规划,并提供技术培训和帮扶,但对于全国市场的掌握,企业比我们更加敏锐。”晋宁农业局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