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引证分析与评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文章利用《中国引文数据库》,以《中国社会科学》为统计对象,从载文量、作者发文、篇均引文、基金论文比例、作者机构论文比例等方面对《中国社会科学》进行较系统的统计分析,评价《中国社会科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地位及学术影响力。
关键词:《中国社会科学》 引文分析 期刊评价
中图分类号: G250.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4-0118-06
文献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各种定量方法,对信息的组织、存贮、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1]。科学文献间的引用说明了研究的继承性和对知识信息的利用,反映着科学发展的循序渐进。学术论著之间的引证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揭示出研究活动的继承与发展,显示研究课题甚至学科的发展历程。美国著名情报学家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创立了引文索引系统和引文分析理论体系,这一体系作为科学文献计量学的主要理论基石,深刻地影响了科学研究成果评价领域。通过对一种期刊引用和被引数据的具体分析,可得到许多有关评价该期刊研究成果的有价值的信息和结论,如发现核心作者、核心机构、核心期刊及刊物的学术影响面。引文分析以后的被引用信息作为数据来源,奠定了其客观反馈性基础。论文被引用,说明它包含的信息或知识被人利用了,被引用的多少则可看作是对论文学术价值和水平的测度。对于学术期刊来说,被引用的多寡可以反映刊物论文的总体质量,因此,引文定量分析也给期刊评价一个客观尺度。当然,引文分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引文具有不确定性,即作者有时并非将所有参阅过的文献全部列出,出现漏引;有时还会列出未参阅的文献,出现伪引。尽管如此,但它毕竟是客观、科学的国际通用的文献计量评价方法,其客观反馈性和定量分析弥补了人为定性评价的缺陷,成为评价期刊的多种方法中极为重要的评价方法之一。
本文根据统计数据从文献增长、作者学术影响、引文信息、基金资助发文等多个角度深入分析,对《中国社会科学》的论文及引文进行较详细的研究,评价《中国社会科学》在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及学术影响力。
1 数据来源
《中国引文数据库》是我国目前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引文检索数据库,是进行引文分析的主要情报源。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中国图书数据库中的文献和书目,实现了与期刊、图书、论文、报纸的引用文献和被引用文献的链接。本文选取了《中国社会科学》2000~2009年的数据进行各项指标的统计分析,文中部分指标中的数据是通过纸本期刊手工统计的。
2 载文统计
载文是期刊进行学术交流和知识传递的信息基础,期刊载文量,即来源文献量,是指一定期限内期刊刊登全部正式论文的总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期刊对科技信息与知识的传播能力,因此载文量是测度学术期刊信息量大小的重要指标。
《中国社会科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并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1980年1月创刊,系双月刊。主要发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新和最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统计《中国社会科学》2000~2009年的发文情况,十年合计发文1016篇,年均发文101.6篇,期均载文16.93篇(见表1)。
3 引文内容的分析
引文索引是科学研究与文献的关联度,可以用来考证科学知识的源流,发现学科间的交融度,追踪学科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也可以借助其进行学术资源、学术机构等评价。本研究主要是通过引文索引中有关数据,深究学科特点,并分析其在社会科学中应有的学科地位。
3.1 引用文献数量
引用文献数量指标是表征期刊情报吸收能力的测度指标,也是反映期刊论文理论来源和学科动向的基本线索。引用文献数量是论文的学术基础,它反映出论文对国内外最新信息吸收和传递速度的快慢。2000~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引用文献数量情况见表2。
统计《中国社会科学》2000~2009年的引文量,总引用文献达29757篇,篇均引用文献数呈逐年上升趋势。2009年引文量最高,是3435篇,篇均引文38.17篇。说明《中国社会科学》作者的文献需求量在逐年加大,并时刻关注学术发展动态,善于捕捉学术前沿的各种信息,具有很强的文献吸收能力。
3.2 引用文献类型
研究引文的文献类型分布可以了解相关论文的文献来源和构成比例,从而确定各类型文献载体的情报价值。将引文的载体分为几种类型,即期刊、图书、报纸、汇编文献、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分别统计各种引用文献类型的数量及在引文中所占比例。这项分析结果可反映出本领域中科研人员的阅读范围和科研工作中的主要情报源,2000~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引用文献类型见表3。
通过分析引用文献的类型,发现不同类型的文献在引用量上存在差异。表3给出了2000~2009十年间《中国社会科学》引用文献类型的统计,表中数据表明:(1)在社会学领域,图书是研究引用量最大的文献类型,它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重要的学术资源,对社会学领域产生着极大的学术影响力[2]797;(2)期刊论文已经成为仅次于图书的引用文献来源,占全部引用文献的48.9%;说明随着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逐渐繁荣与活跃,期刊论文也得到学者的更多关注。(3)《中国社会科学》的文章对其他类型的文献引用率较低,汇编文献、报纸文章、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及标准文献其引用率只占全部引用文献的0.89%。
3.3 引用文献语种
引用文献的语种分布情况可以反映一个学科的学者对国内外文献的获取阅读情况,了解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吸收引进与研究接轨状况[2]754。对《中国社会科学》2000~2009年引用文献的语种数据进行统计(详细数据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中国社会科学》论文引用文献的语种以中文为主。中文文献占74.16%。从中文被引用文献的年度变化来看:2000~2009年间大部分年度中文文献被引数量呈现增长趋势。英文文献的被引在波动中增长,说明社会科学的学者越来越关注国外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国外的学术著作对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的学术影响也越来越大。
4 作者学术影响力分析
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不断发展壮大且相对稳定的论文作者群是办好刊物的必备条件,也是拥有丰富高质量稿源的重要保证。核心作者是刊物的中坚力量,要办好刊物,从其创刊之日起就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核心作者群,核心作者越多,素质越高,高质量的稿源自然就越丰富。
4.1 学者发文统计分析
统计2000~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的作者(第一作者)发文数据,共有记录1016条,发文3篇以上的有33名作者,共139篇文章(见表5)。
在科学研究与交流中,作者的学术影响力主要是靠发表论著呈现,衡量标准是发表数量与被引频次的综合评价,本文选取每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在2000~2009年的《中国社会科学》发表3篇以上论文的作者有33位,说明这些作者是该期刊的核心作者群。通过分析发文作者,能够发现:(1)发文排名前33位的学者发文总篇数为139篇,涉及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其中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的发文量分别为53、23、22、16、10、9篇;(2)其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在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及历史学领域享有盛名, 95%以上为大学和研究所的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例如,哲学领域的俞吾金(复旦大学)、郭贵春(山西大学)、孙正聿(吉林大学)、陈先达(中国人民大学)、吴晓明(复旦大学)、杨国荣(华东师大)、王南湜(南开大学)、樊浩(东南大学),社会学领域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郝大海(中国人民大学)、边燕杰(香港科技大学)、郭于华(清华大学),经济学领域的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王绍光(香港中文大学)、韦森(复旦大学)、沈坤荣(南京大学)、吕炜(东北财经大学),政治学领域的郁建兴(浙江大学)、秦亚青(外交学院)、阎学通(清华大学)、胡鞍钢(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法学领域的苏力(北京大学)、强世功(北京大学)、白建军(北京大学),历史学领域的桑兵(中山大学)、罗志田(四川大学)。这些学者都是本领域的核心学者,都在不同程度地推动着本学科的发展。
4.2 学者被引统计分析
同发文量相比,一个人在其研究领域文献中的被引用数量更能够反映其对本学科的影响力,它表明了某一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受关注的程度,以及对学科发展的影响程度[3]852。表6给出了2000~200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论文中引用100次以上的28位学者。
通过分析表6可以发现:(1)在十年间,经济学领域被引量为2109篇次,其中被引量最高的三位学者分别是沈坤荣(被引337篇次)、蔡昉(被引289篇次)、耿强(被引283篇次);社会学领域被引量为1232篇次,其中被引量最高的三位学者分别是李培林(被引303篇次)、贺雪峰(被引160篇次)、仝志辉(被引160篇次);政治学领域被引量为316篇次,被引量最高的学者是胡鞍钢(被引188篇次),法学领域被引量为651篇次,被引量最高的两位学者分别是夏勇(被引151篇次)、苏力(被引133篇次),哲学领域被引量最高的学者李强(被引177篇次);(2)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的被引量位居其他学科之前,说明这三种学科引起的学术和社会关注度远远高于其他学科。加菲尔德的研究表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大都有着最高的被引次数[4]。作者总是希望把自己有分量的在本学科的优秀期刊上,而期刊也正因为刊载优秀论文,赢得更好的学术声誉,从而就更能吸引优秀稿源,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5 论文的基金统计
近几年,社会科学研究有了较大发展,各类基金的资助也在逐年增加。在社会科学领域由基金资助完成的数量也在逐年上升。
5.1 基金发文统计
通过对基金发文统计得知,《中国社会科学》2000~2009年共发表基金赞助的论文235篇(多个基金资助的一篇论文以第一个基金作为统计对象),基金赞助具体情况见表7。
由7表看出:(1)国家社科基金发文74篇,占基金发文31.49%;自然科学基金发文29篇,占12.34%,这两项占基金发文的43.83%。说明国家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对社会科学的研究支持力度较大。(2)一般说来,期刊刊载基金论文的比例越高,说明期刊与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研究领域、国家所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愈加密切[5]820。《中国社会科学》十年的平均基金论文比为0.2313,接近社会学中CSSCI来源期刊的平均基金论文比(0.24)[5]821。
5.2 高被引基金统计
基金被引频次研究是评价期刊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其他期刊和该刊本身引用的总次数,可表明该期刊在科学交流中被使用的程度,即对周围的影响能力。借助《中国引文数据库》得知,《中国社会科学》有23个基金被引(被引频次20次以上的基金名称见表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被引的频次最多,其次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说明以上两种基金论文在我国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影响;另一方面说明《中国社会科学》很注重基金的发文。
6 期刊的影响分析
期刊是学术知识和研究成果的重要传播载体。通过分析学术期刊引用和被引用的情况,可以揭示这些刊物在学科领域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6.1 引用期刊分析
一种期刊影响力的大小,能够通过其所发表文章的被关注程度获得反映[3]838。2000~2009年间《中国社会科学》论文的引用文献中,涉及期刊576种,表9列出了引用最多的20种期刊。
从表9能够看出:(1)所引用的前20种杂志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多个学科,其中包括综合性社会科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哲学、管理学、文学,这体现了社会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相关关系,也说明了综合性社会科学杂志是社会科学和引用的重要期刊。(2)前20种期刊几乎都是社会科学的核心期刊,说明社会科学的学者比较关注本学科领域前沿的发展状况和最新的报道信息,各核心期刊是学者们参考文献的首选。
6.2 高被引期刊分析
一种期刊所发论文被引用的多寡,是对其学术水平和价值的极好测度。期刊被引频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种期刊被引用的绝对次数,这是最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加菲尔德在研究文献引用情况后得出的结果表明,大量(75%左右)被引用文献出自少数期刊,而其余少数被引用文献则分散在大量期刊上,这就是学术期刊的聚类规律,即著名的加菲尔德引文集中定律。他将期刊被引次数按从多到少的次序排列,以期刊累计被引数占期刊被引总数75%左右的期刊确定为核心期刊[4]。表10列出了被引用100次以上的期刊。
通过表10能发现,《中国社会科学》的被引用次数高达239次,居于领先地位。说明《中国社会科学》在我国社会科学领域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它作为社会科学领头刊物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7 机构学术影响分析
一个学术机构的发文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机构的学术实力和影响力。表11给出了2000~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发文20篇以上的12家学术机构。
可以看出:(1)位列前三甲的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159篇)、北京大学(106篇)、中国人民大学(77篇),它们是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的主要生产者;(2)中国社会科学院发文最多,共159篇,占总发文的15.65%,说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重镇之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篇均引文高,基金资助比例大,并且拥有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权威作者以及权威机构的学者,它形成了独特的办刊风格与特色,是反映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窗口,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起到了极大地推进作用。它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张洋,邱均平.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兴起及其哲学思考[J].情报杂志,2005,(1):3-6.
[2]苏新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苏新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2000-2004)[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Garfield, E. Citation Analysis as a Tool in Journal Evaluation[J].Science, 1972, (178).
[5]苏新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2009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王彩(1967-),女,兰州城市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