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例谈微课在通用技术实践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例谈微课在通用技术实践教学中的促进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中是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动脑思考能力为目的的。如果还是采取“教师做、学生看”的模式,将会使学生操作性的实践转变成教师演示性的实践。并且教师实践教学过程中容易忽略学生的层次性,从而导致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跟不上节奏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针对此问题,采用微课的形式来促进通用技术的实践教学。

关键词:通用技术;实践教学;微课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生活中的教育,主张教育要回归社会,要把学生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通用技术实践教学不仅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并将通用技术课堂与课外活动进行了有机的联系和融合,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通用技术知识进行实践和应用。但是在我们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通用技术实践教学的高效性。

一、通用技术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操作演示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让班级内的所有学生都参与并投入演示教学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进行感受、品味、归纳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增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但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学生不能参与课堂的现象,特别是有很多学生注意不到教师的演示细节,从而影响了课堂的效率。

(二)通用技术实践课程忽略了学生的层次性

在我们的通用技术实践教学过程中,班上的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在通用技术实践教学时,教师实践操作演示,学生观察演示步骤,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学生领悟速度较快,他们能较为清晰地记住教师的操作步骤和制作原理,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即使观看很多遍也不能理解通用技术实践教学的原理,这就是我们在通用技术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层次性所导致的。

对于以上通用技术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利用微课的方式来促进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例析微课对通用技术课程的促进作用

高中通用技术微课实际上是一种利用多媒体平台的多媒体技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一个知识点,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效果极佳。

(一)利用微课促进通用技术实践教学课堂效率的提升

对于通用技术实践教学课堂来说,很多学生不能明确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会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这个时候,我们的通用技术实践课程的微课首先会呈现给学生一个学习任务单,这个学习任务单上面将学生应该明确掌握的学习目标详细地呈现出来,然后微课可以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并对要完成的任务单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并布置相关的练习,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和评价,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成倍提高。

比如,我们在学习《常用木工工艺》这一节的时候,对木工锯的使用介绍时,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台上进行演示,左手压住木条,右手拿锯,起锯时,左手拇指挡住锯条,锯齿垂直于木条,刚刚开锯的时候,动作要轻,幅度较小,当出现一个较深的锯槽时,才能正常锯割,整个的推拉过程要有一定的节奏。可是这些细节学生在台下根本无法观察到。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微课制定一个任务单,让学生明确其任务,然后在播放微课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能认真观察微课的展示,而对于学生发现不了的细节问题,教师再着重讲解。

(二)利用微课来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员提升

我们在通用技术实践教学过程中,班级内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不一样,对于这样的一群学生,我们如果用统一的方式去引导他们,他们中有的学生就会出现“吃不饱”的现象,而有的学生则会出现“消化不了”的现象,如果利用微课进行教学的话,这种问题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比如,我们讲解壁挂式简易书架的制作过程,其过程为首先设计一个思路:画线―下料―锯割钻孔―组装,这个思路在演示教学中,无论教师怎么演示,就是有那么一部分学生,他们看不明白,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微课加以解决。因为微课有一个好处就是可暂停性,当教师在展示到重难点的时候,或者是看到学生感觉迷茫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微课暂停,然后对学生进行指导。另外微课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可重复播放性,对于接受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学生可以重复播放疑难点,这样课堂效率会成倍的提升。

总之,在我们的高中通用技术实践教学过程中,利用微课能很好地提升课堂的高效性,并且利用微课教学能兼顾学生的整体性和层次性,能让每一个学生在通用技术学习过程中动手,并且动脑,以提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胡洋.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微课资源开发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2]杨荣良.用微课解决通用技术疑难问题的实践研究:以《控制与设计》疑难问题解决为例[J].浙江教育技术,2015(3):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