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建立学样一体化德育教育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建立学样一体化德育教育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诸育构成学校教育的完整体系。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主导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以及心理教育的统称。德育包括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德育就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但在规格、内容、途径、方法和管理等方面则体现不同的层次和不同要求。笔者认为,道德教育是把人引向希望和幸福的教育,其本质在于锻造人格、美化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使学生自由、和谐、文明并富有创意地生活,为他们的终生幸福奠基。因此,道德教育应沿着“活动———体验———领悟———内化”的基本路向,实现由接受道德到体验道德、发现道德、建构道德的飞跃。

1小学阶段:通过情感教育接受道德,培育好孩子

情感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实施情感教育,即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品质,提高其自我调控能力,促进其对自我、环境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特征。小学阶段的学生是情感波动起伏比较大的时期,也是情感品质和能力形成的时期,特别是社会性情感,并非是自然形成的,他们有着本来的基础和源泉。如道德感的基础和源泉就是日常生活人与人交往中得到的体验,理智感的基础和源泉就是儿童天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美感的基础和源泉就是秩序感和杜威所说的“艺术的本能”。但是,这些基础是很薄弱的,一点小小的力量就可以摧毁他们,这些源泉也不是常流常新的,一些杂物就可以污染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帮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第二:帮助学生宣泄不良的情感体验。第三: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在小学阶段,学校可以通过创设道德情感教育情境,开设专项活动课程及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情感教育等途径和方法,让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促使其在情感领域发生特定方向上的变化,导致新的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原有不健康情感的消除,从而培育出好孩子。

2中学阶段:通过体验教育领悟道德,培养好公民

道德教育中的体验,对于转变道德教育理念,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有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体验有助于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由单一的社会取向转变为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的统一。②体验有助于道德教育的核心由提高道德理性转变为培养道德情感。③体验有助于道德教育过程由封闭走向开放。在中学阶段教师应通过生活体验、情感体验、认知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充分置身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和自然世界之中,并对他们的学习、交往和日常生活方式以及各种生活境遇作出具体导引,让体验者感受到在书本上很难感受到的鲜活的世间乐趣,以实现学生道德境界的实质性提升,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

3大学阶段:通过践履内化构建道德,锤炼好角色

践履即美德论。其主要涵义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道德的标准,不在于他懂得多少道德知识而在于他能否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诚心实意地去进行践履(不是简单地去模仿某一道德行为)。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实践,实践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通过实践可以加深对道德规则的理解,为道德的真正获得提供依据。从整个社会道德来看,道德实践是道德意识产生的基础,是道德发展的直接推动因素。也是衡量社会道德状况的标准,从个人的道德品质来看,道德实践的作用表现在:它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是品德提高的动力,是品德评价的依据。社会实践对人品德的形成、修养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是品德形成、修养完善的根本途径。人们正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最终使自己的品德合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由此可见,在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德育功能。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通过激活、唤醒等方式来发掘、弘扬人的潜能中积极的、善良的、美好的、建设性的因素,引导学生建构美好的精神世界,促成学生在内心深处生成对正义与光明的向往,培养高尚的道德。学校德育的任务是通过“行———知———行”使学生从“学校人”过渡为“社会人”。“学校人”,是指在特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者使用特定的教育教学手段、灌输特定的德育内容而被模塑成为符合某种特定德育目标的“学校角色”。而“社会人”则是指按照社会公民及其基本规范的标准来要求并能够实现某种社会期望和目标的“社会角色”。“学校人”的德育目标和“社会人”的德育目标应该是统一的。遗憾的是,在德育的现实运作中,“学校人”的德育目标和“社会人”的德育目标存在着脱节和裂变。“学校人”的德育目标和衡量尺度是“好学生”,而“社会人”的德育目和衡量标准则是“好公民”,这两者本来也应是统一的。但是,在德育实践中,很长一段间只注重“好学生”的培养,而忽视了“好公民”教育,而事实却又往往证明“,好学生”不一定是“好公民”。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的德育要“教之以事”,到大学阶段的德育要“教之以理”,青少年道德品格的教育要形成体系,体现一体化,要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在规范中养成,在活动中发展,在生活中体验,在参与中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