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当沙尘暴遭遇暖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沙尘暴遭遇暖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6年是我国有系统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是台风登陆时间早、滞留时间长、破坏性强的一年,是春季森林火灾重、沙尘暴天气多,夏季伏旱强(尤以四川、重庆为重),暴雨、高温热浪、大雾等灾害性天气频发,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年。

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全球性重大现实问题,不久前刚刚问世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主报告《气候变化2007:自然科学基础》向世人揭示出“冰山一角”。气候变暖对我国的威胁尤甚。人们最直接的感觉就是气温升高,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如干旱、洪涝、高温热浪和低温冷害等出现频率增加;使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区域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所造成的灾害可能更为严重。

如果说2006~2007年之交,我国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引人注目的是暖冬、干旱,那么,每年春季的沙尘天气会是多是少呢?尤其是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沙尘天气会以怎样一个趋势发展呢?

沙尘天气如约而至

沙尘天气是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天气的统称,它是一种由大风将地面沙尘吹(卷)起或被高空气流带到下游地区而造成的一种大气混浊现象。它们的差别在气象上是以能见度加以区分的:水平能见度在1-10千米之间的为浮尘或扬沙天气。出现浮尘天气时,风力不大的空中弥漫的是尘土、细沙,浮游在空中的沙尘多由外地而来。风力较大的扬沙天气卷起的地表沙尘是一些较大颗粒物,它们基本是本地产生的,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就是沙尘暴天气,水平能见度在500米以内的称为强沙尘暴,它是时常发生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一种灾害性天气,所带来的危害最为严重。

2006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先后出现18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强沙尘暴5次,为2000年以来同期最多。2007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先后已出现4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2次局部地区出现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天气。今年第一场大风沙尘于1月26日上午在四大沙尘暴发源地之一的甘肃省民勤县发生,内蒙古中西部、甘肃中部、宁夏北部、陕西西北部出现了扬沙,局部出现了沙尘暴。2月27日中午至傍晚,我国内蒙古、甘、宁、陕以及新疆中南部部分地区出现今年第4次沙尘天气,局部地区出现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天气;受其影响,28日凌晨2时左右,从乌鲁木齐驶往阿克苏的5806次列车遭遇局地特大沙尘暴,车窗被飞沙打碎,11节车厢被吹翻,4人死亡,上百人受伤。列车被吹翻地点在乌鲁木齐以东120千米左右的珍珠泉附近,这里是全国著名的风景区,新疆最大的风力发电厂就在这里。

三大原因影响沙尘

根据3月初中国气象局的《2007年春季沙尘暴趋势预测》,预计今年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天气过程有11~15次,较常年同期(19.2次)偏少,比2006年同期(18次)也偏少。北方各主要沙尘多发区的沙尘暴天气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少,但不排除在较强冷空气配合下出现强沙尘暴的可能性。其中,华北区域(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的平均沙尘暴天气日数可能为10~14天,比常年同期(16天)偏少,但华北北部的部分地区沙尘暴天气日数可能较常年同期略多;西北区域(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的平均沙尘暴天气日数可能为20~25天,比常年同期(34天)偏少;新疆区域平均的沙尘暴天气日数可能为30~35天,比常年同期(49天)偏少。

据专家分析,今春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偏少有三大原因:首先,2006年8月南太平洋上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一般情况下,这一现象的发生都使沙尘暴日数少;其次,今年春季,中国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大部地区温度偏高,降水偏多;另外,今春中国北方冷空气活动较弱,这样的气候有利于中国沙尘整体偏少。

暖冬与沙尘

受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现象影响,2006年全国平均气温9.9℃,比常年偏高1.1℃,是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是否暖冬,要看整个冬季的全国平均气温是否高于常年值。今冬(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全国平均气温为零下2.4℃,较多年同期偏高1.9℃,仅次于1998年至1999年冬季的零下2.3℃,为历史同期第二高值。其中,2月气温偏高最为明显,全国平均气温为0.7℃,较常年同期偏高3.5℃,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北京、山西、辽宁、新疆等19个省(市、区)的月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天津等6个省市为次高值。这也标志着我国出现新世纪以来连续第7个、1986~1987年冬季以来连续21个暖冬。

沙尘暴之所以多在春季发生,在于沙尘暴形成的必要条件是沙尘源、强风和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在春季冷空气和气旋活动比较频繁,与之相伴形成的大风是沙尘暴的启动因子;春季干旱少雨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大气候特征,持续干暖的气候又造成了土质疏松,这又具备了沙尘暴的物质基础;在晴空少云的情况下,受太阳强烈辐射,中午前后近地面气层受热,处于热力不稳定状态,十分有利于空气对流发展和上下动量和能量的交换,使大气中带起的沙尘粒子卷扬得更高,传播得更快。若遇上冷暖气团交绥的锋面过境,锋区附近强烈的抬升作用以及能量和动量的交换,加上气层的热力抬升作用,很易形成强沙尘暴天气。所以春季,特别是春季的午后到傍晚,往往形成沙尘暴天气。

冬天天气持续偏暖,并且降雪很少,温暖干燥的天气使沙土松动,春季一遇大风很容易将地面沙尘吹(卷)起形成沙尘天气。春季沙尘的强弱多少与冬季天气有相当大的关系,因此有人预言“今春北京有可能面临严重的沙尘污染”。但是,冬季偏暖、干旱只是春季易形成沙尘天气的前期条件,真正决定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多少的是当年春天北方地区及上游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还是偏多。根据今年春季(3月~5月)降水预报,华北及上游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这也是《2007年春季沙尘暴趋势预测》做出了“2007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天气过程较常年同期偏少”这样预测的原因。

预测刚刚发出,人们就欣喜地看到,3月2日至5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的雨雪天气,陕西中部、山西中南部、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辽宁大部地区、吉林东部、黑龙江东南部的降水量有25~50毫米。辽宁大部、吉林东部、黑龙江东部、内蒙古中部和东南部出现大到暴雪。其中,辽宁中东部、半岛的局部地区降水量有50~100毫米,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大降雪。对缓解旱情、减少沙尘起了巨大作用。当然,这场降雪对工作生产、交通运输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很大不便,这也正说明任何一个天气气候事件都不是孤立的,对人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和长期的。

沙尘暴更多时候是一种自然现象,就像降雪、台风,很多因素是人类控制不了的,很难完全消灭,但并不是说人类在沙尘暴面前就无能为力了。除了要加强对沙尘暴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工作,特别是在前期比较干旱的情况下更要加以重视并及时沙尘暴预防信息,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最根本的还是要改善生态环境。每位公民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真正做好植树造林、扩大植被覆盖率,开源节流,合理利用水资源。如果破坏生态环境的人祸渐趋减少,沙尘有望在未来的春天里不再席卷我们的城市、乡村、大地、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