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马年看马南京博物院举办马文物精品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马年看马南京博物院举办马文物精品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4年1月22日,南京博物院继续推出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生肖展”。此次展览选取各个时代、各种质地的马造型或饰有马图案的珍贵文物、书画共55件,展位位于“金色中国”展的前厅位置。

南京博物院所藏各种质地的马或饰有马纹的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东汉时期的陶马,昂首嘶鸣,举足奔走,给人一种超乎寻常的力量感。最具影响力的画马作品有艾启蒙的《八骏图》,所绘八匹马与真马一样大小,对景写生,神形各异。每幅皆可单独成画,八幅合一又可为一组大型联画,画幅巨大、气势恢弘。以及近代海外留学归来的画家徐悲鸿,以豪迈的笔法,画出精神抖擞、步履刚劲的奔马图,以奔马不畏艰险的精神振奋人心。展览将透过这些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珍贵文物和书画作品,介绍马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探索中国马文化的内涵,从中品味马文化带给人们的愉悦和启示,并借此寄予人们马年策马奔腾,马到成功的祝福。

最“逼真”的马

八匹骏马与真马同大,画法中西合璧

走进展览馆,您一定会被墙上的八幅骏马图所吸引,每幅图轴巨大,气势恢宏,作者是清乾隆时期的宫廷画家艾启蒙。艾启蒙是波西米亚(今捷克)人,乾隆十年来到中国,师从另一位宫廷画师郎世宁学画,后入清廷如意馆成为御用画师,是当时的“四洋画家”之一。其绘画风格与郎世宁一样,都是将西洋画法融入传统中国工笔绘画之中,也对当时宫廷绘画的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艾启蒙擅长写生、工笔画动物花卉,但最著名的还是画马,这八幅骏马图即为艾启蒙的代表作之一。

中亚各国是传说中“汗血宝马”的产地,历代都向中国皇帝进贡马匹,被珍视为宫廷御马。当时的乾隆让艾启蒙将这些宝马画下来,这八幅骏马图就来源于此。图中之马,均以真马大小按1:1比例呈现,因为是进贡的马,所以体格基本一致,都是高五六尺、长八尺的绝世宝马。而所画骏马图用的笔墨、画绢均为中国绘画工具,但不同于中国传统“写意”的绘画风格,艾启蒙在作画时采用的是西洋画中的“焦点透视方法”,将骏马的鬃毛、肌肉线条都清晰地展现了出来,画面细腻逼真,这种“中西合璧”的画法在清朝众多绘画作品中也是独具一格。

这些西域进贡的罕见名马神形各异,各有各的特点,乾隆皇帝非常喜欢,还亲自为这些骏马取了名字,根据毛色与形态,有如炯星骝、苍艾骐、曦驭黄、掣电等极具特色的“马名”。这些名字都附在每幅骏马图上,每幅图上还有乾隆皇帝欣赏过后盖下的御印,以及朝廷大臣刘墉、王杰和曹文埴的题赞。这八幅骏马图尺幅之巨大,在中同众多绘画作品中实为罕见,而且八幅图既可单独成画,也可以合在一起组成大型联画。据南京博物院陈列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袁荣介绍,此八骏图原来一直是清宫藏品,后因故宫文物“南迁”,就存放在了南京,现为南京博物院的馆藏文物。“在南博以前的展览中,只有两三幅被展出过,这次展览是首次将八幅骏马图集中展出。”

最“优雅”的马

东汉陶马“同手同脚”,如同盛装舞步

常见于奥运赛场、欧陆范儿十足的盛装舞步,展现了骏马的步伐姿态之美。而在汉代,战马也有一套独特的步调――类似“同手同脚”的对侧步。在院藏马文物精品展上,一匹1800多年前的东汉陶马,就迈着这样的对侧步,向观众奔驰而来。

陶马高约1.2米,中间是空心的。在展灯照射下,周身泛着青幽古光。马首稍稍左偏,张口嘶鸣,双目圆睁、微微颔首,风姿矫健,傲然凌人。它的四蹄,迈着“对侧步”,也就是同一侧的前后两肢,一起前迈、拖后。奔跑时,同侧两蹄一齐离地和落地,左右两侧交替进行。迈着对侧步的马匹,跑起来不减速,人骑着更加平稳,在汉代骑兵部队中广泛使用。

这是整个“马展”文物中,年代最久远的一件,出土于四川彭山的汉代崖墓群中。1941年,南京博物院吴金鼎、曾昭等考古大家,组织了“川康古迹考察团”,在四川发掘了近80座崖墓,这件陶马就是这次考古行动的一大收获。“当时在每一座崖墓中,都有一匹陶马,但这一件是最大的,出土后一直藏于南京博物院。

最“卖萌”的马

马儿会打滚,还学小狗抬后蹄挠痒

一向高大威猛的马,也是能搞怿、卖萌的。所展的清末著名画家任薰所作《八骏图》中,一匹骏马竟然“模仿”起小狗的动作,抬起后蹄,仲到脖子处挠痒。看它歪着脑袋的样子,想必是非常过瘾。“八骏”中还有一匹“耍赖马”。它四仰八叉地躺在地上,两只后蹄微微弯曲,靠在肚皮上,两只前蹄耷拉在身体一侧,张口嘶鸣,一副“我就是不起来”的神态。

这是任薰作品的特点。这位画家飞禽走兽样样精通,各种动物的神态融会贯通,‘八骏’中,还有一匹好像借川了牛身。

马能否做出这个动作?红山动物园的饲养人员表示,马其实会在地上打滚,也会用后腿挠痒痒,都是正常的情况。但非常少见,游客是一般注意不到的。最具考古价值的马

南北朝石雕马,记录了马鞍的诞生

良将配宝刀,好马配好鞍。原始社会人们在驯服了马后,却迟迟没有出现适用的马鞍。这一问题到了南北朝时期才被解决。本次展览就有一对发掘于丹阳境内的小型石刻马,其身披马鞍,神态安详,呈昂首站立姿态。与东汉时期陶马精细的表现手法不同,这两匹“马”刻画手法略微粗犷,也因为年代久远,这种石刻马已经是风化的状态。小过,马鞍形状清晰可见。

据考证,这一对马是南北朝时期的石雕作品,根据目前的考古发掘,大部分学者认为,南北朝就是马鞍最早出现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