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40年,我们可以期待什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40年,我们可以期待什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System/360)是我所作的最大的、也是最冒险的决定。我曾有好几个星期辗转反侧,最后我相信没有什么事是IBM不能做的。”这是小沃森在回忆当年的情况时所说。

许多人认为,IBM 主机System/360(简称S/360)是IBM 历史上最大的商业豪赌。曾经的IBM总裁小沃森(Thomas J. Watson)当年投入了50亿美金用在研发、工厂和设备等方面。为了完成这项巨大工程,IBM还雇佣了6万多名新员工,建立了5座新工厂。

不是所有的豪赌都能成功。但是一旦豪赌成功,它必将为赌者带来巨大的收获。走过40年的大型主机S/360,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商业上,都为IBM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S/360的研发过程中,共产生了300多项技术专利,其中包括了很多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的技术,如微循环、交易处理和数据库技术等,以及技术方面的理念,如兼容性、开放性、整合性等。

从兼容性起步

谈到兼容性这个词,我们已经司空见惯、甚至由于被默认而很少再提及。但在计算机发展的早期却很少有人注意它。不难理解,人们考虑更多的是整机的性能。在S/360之前,IBM也研制了很多计算机,他们各自有自己的一套配套设备,但彼此间却互不兼容,即无论是程序代码、还是外设,如打印机、存储、输入输出设备等,都自成一体,彼此毫不相干。S/360的主要设计师们看到了这种各自为政、资源浪费并不断招来客户报怨的局面,在S/360设计之初,就非常有远见地力求:

1 为产品家族中的最小成员所写的程序代码能够向上兼容更强大的产品家族成员;

2 所有的外设都要与产品家族中的所有成员兼容。

这两条要求在现在看起来没什么惊奇,但在当年,却对计算机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决定性意义。它奠定了计算机技术的一大发展要素――兼容性。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兼容性成为选择计算机产品的重要条件之一。人们开始力求服务器的兼容、PC的兼容以及数据格式的兼容,并且为达到计算机系统的兼容,还发明了很多兼容工具,如为了让各个数据库之间可以有效连接,产生了ODBC格式;为了让所有的外设能够对所有的PC兼容,市场最终选择了PCI总线。90年代至今,为了降低兼容的成本,产品的制造越来越注意遵循行业标准,也由此产生了标准之争,标准成为计算机厂商占领市场的敲门砖。这种新的兼容性的代表――标准,甚至超越了产品本身的性能和技术领先性,正在由市场这个捉摸不定的看不见的手所操控。

从客户那儿学习

如果您在今年经常参加IT界的活动,或者经常阅读有关IT的文章,就不难发现IBM以及其他IT公司对“创新”是多么的推崇。罗马不是一天造出来的,创新也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技术累积的进步,它是实践中磨砺的精髓,它是征服挑战的结果。按照IBM的定义,创新是发明和对客户深入了解的融合。S/360能够坚持走过40年,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4个大型项目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为它铺就了通往IT圣殿的道路。

SAGE,全称Semi-AutomaticGround Environment,是美国政府为防御前苏联所研制的防范警告系统,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实时、联机的广域网系统。投入了7000名IBM员工的SAGE工程促进了磁芯存储、大型实时操作系统、输入/输出功能和通过电话线进行数字传输技术的发展。

SABRE,全称Semi-Automatic Business Environment Research,利用SAGE中获得的大量技术和经验所开发的联机航空订票计算机网络系统,它使得美国人在1964年就可以用横跨2万公里的高速电话线实现网上订票。

Space,在与前苏联较量飞向月球的竞赛中,美国利用IBM计算机系统跟踪太空飞行轨道,计算月球运行轨迹并帮助宇航员登陆和返回。在这一过程中,IBM开发了多程序(multiprogramming)和多处理(multiprocessing)技术,为后来的S/360操作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Stretch,之所以被称为“延伸”(Stretch中文的意思),是因为该项目在计算机的各个方面拓展了IBM的技术能力。这个项目是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在阿拉莫斯的实验室要求IBM建造一个超级计算机(事实上,该实验室目前仍然使用着IBM各种各样的超级计算机),而IBM为完成这一史无前例的挑战,催生或完善了许多新技术,如铁氧芯存储器、固态晶体管逻辑电路、内存保护技术、内存总线和8位字符(即一个字节)表示等。

4个大项目让IBM的钱袋迅速地膨胀起来,能够在客户出钱的项目中开发自己的新技术,其实这头大象并不像看起来那样憨,它将技术的执著和商人的精明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这一点上再理解周伟火昆先生在庆祝会上的话:“对IBM来说,我们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同事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客户的成功才是我们的成功。”你会得到额外的收获。

从失败中站起

大多数IT人都会了解20世纪90年代初期,IBM曾经病入膏肓,一位业界分析家甚至在1991年3月刊的美国《InfoWorld》预言,IBM最后一台主机将在1996年3月15日停止工作。

今天我们把这看成是个笑话,可在当年,IBM的处境的确岌岌可危。PC和分布式系统的兴起让几乎每个人都认为主机的时代已经过去,所有的IT架构都应该是分布式的,分散处理一时成为追求的目标。由于主机是集中式处理,也常常被人们冠之以封闭、专有、不开放等名声。面对如此凄惨的情景,一位救星来到了IBM,他就是郭士纳先生。但郭士纳不是万能的,至少在具体的产品和技术方面。是什么真正挽救了主机的命运?

从S/360发展到S/370、S/390,再到eServer z系列,IBM主机的名字改变了;

从Bipolar芯片改成更便宜更通用的CMOS芯片,IBM主机的核心处理器技术变了;

从只支持主机专有的操作系统到支持代表开放的Linux,IBM主机的操作平台更多了;

从后台传统的交易和数据处理领域走出来也要支持Web服务,IBM主机的应用也时尚了;

……

是随需应变挽救了IBM主机?当记者追问IBM主机全球总裁Eric Clementi,这位来自一个意大利小城的绅士,集中式体系结构和分布式体系结构各自的优势时,Clementi先生回答得很简单,“如果客户的业务模式是集中式的,最好采用集中式的IT体系架构;如果客户的业务模式是分散型的,最好用分布式结构。”这是不是又一个满足客户需求随需应变的策略体现?

中国人爱说“坚持就是胜利”。在IT圈里,我们不禁会问:坚持什么?在这个时代如果是坚持不变,恐怕要自取灭亡。IBM说“随需应变”应该不是随口道来的,主机 40年的风风雨雨似乎就在向我们证明着这一点。

后记

40年,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也许是弹指一挥间,但把它放在计算机的发展史来看,如果我们可以从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之日算起,计算机的历史不过有58年,而40年就占去了2/3多。可想而知,40年对计算机来讲显得过于厚重。因此当我了解到IBM主机要过40岁生日时,竟有一种惊讶的感觉。在步履匆匆的IT行业里,新的“东东”可以很快替代还不算旧的东西,以至于人们必须要求自己学会很快地忘记。当IBM大中华区系统部总经理陈良忠意味深长地说:“我祝福z系列再来一个40周年,再来一个40周年,再来一个40周年,……”竟让我想起了那首卡彭特的《昨日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