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孟子高龄之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民间历来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的说法。这句的来历有几个版本,其中一个是与两位圣人有关:“七十三”是孔子的年岁,“八十四”是孟子的年岁。人们认为,既然两位圣人都没越过这两道坎,常人想越过它们当然不容易,而“阎王爷”也自然会“严格把关”。
在医学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的今天,84岁也是高龄。2000多年前的孟子活到这个年龄,实属不易。那么,孟子的长寿因素是什么?从孟子的著作《孟子》和记载孟子的文章中了解到有以下几个因素:
寡欲
“修其身而天下平”,即以修养身心的道理和方法来治理国家。早期的孟子认为,人与动物只存在一点差别,就是“心”,所以“修心”是成为一个人的必经之途。
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意思是要修养内心,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方法。孟子认为人不能没有欲望,但有些欲望属于形而下,比如吃喝玩乐;但有些欲望是往上走的,比如念书的人希望成为贤者,因此应该减少的是负面欲望。
乐观
虽然孟子怀抱“如欲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之志,却不得诸侯重用,可他仍用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他举出三乐:家安康,无祸患疾病;一生不放弃自己的追求,不忘记自己的责任,做事光明正大;虽不能匡扶天下,却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他奔波游说诸侯,身心俱疲,但在精神上却很放松,尽力而为不计成败。“古人之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充分反映了孟子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
养气
孟子有句名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他在养生上最重要的就是关于“气”的培养。他重视精神意志与人体元气盛衰,承认气是人生命的根本,所谓“气,体之充也。”同时他又认为这个充体之气是要受精神意志的支配和左右的,“夫志,气之帅也”,这种意志控制着气的提法,应看作气功理论来源之一。
孟子认为,养气的根本是以精神意志为主导,只有神态安定,意志坚强,行事光明正大,胸怀坦荡无私的人,才能使气保养充盛;反之,就会亏损,虚耗其气。
常劳
孟子生于战国时代,年年发生战争。他长大后,就到齐、楚、燕、宋、鲁等国进行游说,向各国君王宣传他的“仁义”主张。当时孟子很有才学声誉,又善于言辞辩论,各国君王都乐于接见他,听他发表政治意见。孟子在长期外出的过程中,锻炼了体力和意志,为他的健康长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任何形式的运动都可能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人的筋骨需要活动舒展,人的气血需要运行通畅,这是“体欲常劳”的主旨。人的肢体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行,调五脏,通百脉,长养肌肉,强筋壮骨。孟子周游列国,从养生角度来讲,确实有健身之举。
用脑
孟子到了70岁以后,不再外出游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与著述。由于著述,勤于用脑,使之“思则必有所存,神有所归”。按现代保健学的说法,人的大脑受到信息刺激越多,脑细胞就越发达,其老化的进程也就越慢,所谓“思可延年”。当然,用脑也不能过度,古人所谓“节思”之说便是。孟子之所以长寿也说明他用脑也有节制,因此才得以长寿。
简朴
孟子的日常生活很简朴,特别是在游说各国时,旅途劳碌,常不得温饱。他从不择食,什么都吃,粗饭菜汤从不挑剔,吃了能饱肚就知足了。他对生活不奢求,随遇而安,养成的简朴生活习惯成了他长寿的又一个基本要素。
孟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战国时期,但他学有所成之后,又注意自身修养,勤于动脑,乐于动身,顺应自然规律,终于使他成为一位品德高尚、博学多才的长寿圣人。他的长寿经验是值得后人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