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不是来演讲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不是来演讲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浮华与冲动都会扭曲一个人乃至一个时代的思维模式,我们能给你的也许就是静下心来,思考眼下与未来。这就是“蓝色青岛大讲堂”最想给予大家的。

还真是费了不少功夫,才有了现在的成果。记者编辑们重新把过去几年邀请的九位专家学者在“蓝色青岛大讲堂”上的演讲录音又反复听了几遍,方有了这九位学者的演讲稿的整理篇。

现在把这些掷地有声的文字集在一起,形成了一本集子,取名曰:《者论中国》。当我们打出样稿,置于书桌上,反复咀嚼品味时,还真的能够感受到专家们传递出的“思想的力量”,此时此刻,心里还是充满了些许激动和些许成就感。

读这本集子,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过瘾;如果用成语来概括,那便有两个:醍醐灌顶和高屋建瓴。

宛如春风,如沐春风,品茗恰似与九位大师促膝交谈。从头翻阅,从头回忆,聆听每位专家学者的每场演讲都历历在目。大约两年的时间,邀请了九位在全国可以算作是顶尖的学者,来到海滨城市青岛演讲,这在青岛还是第一次。

“蓝色青岛大讲堂”因为近乎固执地坚持,几年下来之后除了有着很好的影响力和很好的美誉度之外,其背后也隐藏着不少故事。也许这些故事是大家感兴趣的。在这就梳理一下,来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

有必要回答为什么要办“蓝色青岛大讲堂”?就像所有的新闻都有一个由头一样,筹办“蓝色青岛大讲堂”的起因,该说青岛这座城市有着强烈的学习市场需求。青岛这座学习型城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学习的欲望就没有住歇过,从上个世纪的“学上海、赶大连”,到现在的“寻标、对标、达标、夺标、创标”,始终在坚持着以不同的形式学习着。

学习力(Learning Capacity)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一个综合体。学习力的具备,意味着城市的激情活力和未来竞争力的强化。基于青岛的文化市场与青岛的经济地位要吻合来考虑的,各个层面的人士在开放的大背景之下,释疑解惑,解放思想尤为必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思想解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解放思想不仅是解放生产力,甚至是对生产关系的突破。可以说,一座爱学习的城市是有希望的城市。

其次,源于媒体转型的话题。商周刊作为一份财经杂志,从创办就在传统媒体的轨道上前行,采写、编辑、发行。这样的模式在不断地重复着,其影响力也在不断地浸润着。源于商周刊的办刊定位的“高度、深度、品质、品位”,注定了我们对时代前沿的关注。创刊之后曾经尝试过一些论坛,但大都是群体效应,一次邀请几个专家学者,每人讲个十几分钟,如行云流水,不够过瘾。为此同仁们集思广益做了调整,每次邀约一位专家,且必定是行内的旗帜性人物,其次每讲约3个小时,讲深讲透。

就这样因为媒体的社会责任使然,就有了讲堂的雏形,恰好国家要在山东半岛打造蓝色经济区,就取名“蓝色青岛大讲堂”。“蓝色”既可理解为配合青岛的蓝色经济建设,又可释义为“开放”的含义。

接下来就是“蓝色青岛大讲堂”怎么办的?这可是最有故事的部分了,这些故事大都聚焦在请专家的戏份上。其一是邀请什么样的专家,其二是怎么邀请的问题。关于第一个问题,编辑部自然有了一致的认识,那就是邀请最好的专家学者。第二个问题则是个难题,怎么请?怎么能请到?好多人都会问这个问题,而且很纳闷这么大牌的专家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被邀请到,回答这个问题其实还真不难,答案:真诚。

邀请余秋雨先生的时候,我们曾经被他的助手金克林先生拒绝了三次,但我们并没有气馁,乘车赶赴上海,真诚地登门,真诚说明来意,最后,金克林先生也许因为让我们这种真诚所感动,答应了我们的请求,余秋雨先生也就真的来了。余秋雨先生没有手机,所以在流亭机场接机时需要紧盯,当余秋雨先生一身黑衣,提着一个小包走出大厅,金克林先生介绍我时,余秋雨先生急忙向前跨了一步,紧紧握着我的手,用着他那特有的上海普通话说:“谢谢你,老胡。”

邀请林毅夫先生,我们追逐了约两年的时间,期间先后到北大去了三次。但是,因为时间的不凑巧,档期一次次地推迟,还好在2014年的10月份履约,林毅夫先生如约来到青岛。

越是大家,越是谦逊;越是大家,越是率真;越是大家,越是朴实;越是大家,越容易沟通和交流。

林毅夫先生来青岛的时间,大约也就24个小时,时间很短。演讲的头一天乘机来青岛,到达宾馆已是晚上九点半了。我们本想热情地要请他吃一顿饭,但是被他拒绝了。他执意地说,吃一碗面条就可以了。将近晚上十点的时候,好不容易在奥帆中心的情人坝上,找了一个小店吃了一碗面条。我们边吃着边聊着林毅夫先生的学术成绩,聊着他去英国马歇尔讲坛演讲的话题。天南海北地聊个不停,有意思的是在海边追忆着他从金门岛抱着篮球游到大陆的故事。讲到这些,林毅夫先生总是报以微笑。第二天上午的空闲时间,林毅夫先生还特意让我们邀请了五六位青岛的中小企业家座谈了一个上午。

吴敬琏先生来时已经是84岁高龄了,但他在奥帆中心剧场开讲就是两个半小时。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吴老一气呵成,中间没有任何停顿,声音铿锵有力,那对中国经济转型的点拨,让人听来如数家珍。

周其仁先生更有意思,记得那天演讲结束后,我们一起在情人坝上散步,然后在坝上找了一个露天小吃店,要了一盘蛤蜊,一杯啤酒,相对而坐。从坝上透过奥帆基地看青岛的夜色,很美很美。他兴奋地说,这不是东京湾吧!青岛的夜景真的很迷人。

这些年一直在吵吵着媒体转型这样一个概念,各个媒体也都根据自己的媒体特点,在作出一些相对应的应变。对于商周刊而言也不断地在“摸着石头过河”。

有一句大家能耳熟能详的话:“青岛是文化沙漠”。总有人把青岛这座城市比作是文化的沙漠。这是一个真命题,还是一个伪命题,倒不是我们要探究的。这其中的确有青岛自身的历史不够久远,缺少了很多积淀,同时,还有青岛的文化高点总是高不上去,点不高,面不开阔。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建一个文化青岛的品牌就显得很有必要。也许就是基于这些理由,创办了“蓝色青岛大讲堂”。

浮华与冲动都会扭曲一个人乃至一个时代的思维模式,我们能给你的也许就是静下心来,思考眼下与未来。这就是“蓝色青岛大讲堂”最想给予大家的。

正如任何事情都有其多面性一样,认死理也有其积极的一面,积极地解读那是执著。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能够坚信文化的力量、思想的力量,释放正能量也实属难得。精神可以变物质,也不难理解,因为,解放思想就是解放生产力。在移动互联时代,碎片化的阅读虽然有时也很励志,但是我们更多的需要在经济新常态下,那些大格局式的思考。这种思考既利于对宏观的判断,更利于对时代的尊重与超越。

《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一部最新作品的书名很有意思,书名是《我不是来演讲的》。书里他说:“感谢大家对知识的尊重,这令人震惊的现实在人类史上曾经只是个乌托邦式的空想,而我们这些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的寓言创造者有权相信:反转这个趋势,再乌托邦一次,还为时不晚。那将是一种全新的、颠覆性的生活方式:不会连如何死,都掌握在别人手里,爱真的存在,幸福真的可能,那些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也终于永远地享有了在大地上重生的机会。”

也许,这些专家学者们不是来演讲的,他们告诉我们的恰恰是“一种全新的、颠覆性的生活方式,在大地上重生的机会”。正是来传递思想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