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云端到地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云端到地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面试官走进了房间。我至今犹然记忆深刻的是他那拉美裔的面孔,

配着下巴上的一小撮胡子和偏矮但结实的身体,在笔挺的西装里显得特别干练和商业化。

在大四的第一个学期,秋末冬初之际,有十几位形形的面试官在我面前晃过,

纯正的操着圆润纽约腔的美国白人,高大严肃的黑人,短小精悍的拉美裔人,还有运动员体格的壮实亚裔。

我们的流程就是:握手、问候、自我介绍、倾听问题、反问问题、道别。

有时候在一间税法审计公司的面试上我恍惚以为回到了另一家物流企业的面试,只因为他们都问起了国际税法。

有时候道别时我已经想不起面试官的姓名了,只能用“Goodbye, sir”来带过。

这就是美国大学里,兵荒马乱的大四求职毕业季。

大四的兵荒马乱

学校可一点也不仁慈。在美国的大学里,大四并不比以往任何一年轻松。更有甚者,对于那些要写毕业论文的学生来说,大四基本就是申请工作和埋头写论文的艰难混合体。课程还要照上,没有老师会因为你要穿着西装去面试而允许你在学业上放松。因此,学生只能小心翼翼地在满得要溢出的任务列表中分配金子般宝贵的时间。

但并非所有人的大四都那么紧张。有不少人在大四的时候轻轻松松地应对着学业,悠哉游哉地等待着毕业。从他们的日程表和轻松的神貌就知道,这是一群手握return offer的同学。return offer,顾名思义,就是在大三实习获得公司直接发出的录取。手握RO,意味着少了很多折腾,和匆忙面试的大四生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但是我知道,他们的艰辛来得更早。拿到return offer的前提,是在大三暑期进入公司实习。也就是说,他们在大三开始就已经奔波于各类的实习面试中。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由于近年来美国就业市场疲弱,要想获得好的工作机会往往只能投奔大型公司,或者国际公司在亚洲的分部,只有这种公司会愿意给国际学生提供宝贵的工作名额,可想而知其中的竞争有多么激烈。在现代商业社会中,无论是金融、咨询,还是软件、设计,都要求有极强的沟通能力。商业术语用来谈判协作,职场暗号用来合纵连横,生活俚语用来建立关系,这一切都要求工作技能之外还有强大的软实力——和人进行沟通的实力。这也是最微妙、最难掌握的,却要求一个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熟练领会。更不用提各类职业知识了——好在中国学生大多勤奋刻苦,往往在这方面出类拔萃。

因此,我还深深地记得和我同届的小怡在大三初的忙碌。当大多数人还在全力应对学业之际,她已经开始早出晚归了。交际(networking)是美国所有求职攻略都会提到的技能。这里的交际类似攀关系。别以为美国不讲究关系,校友网络、共同的生活背景、甚至老乡都是和招聘者混个脸熟的上佳切入点。相互之间越了解,招聘者也就对求职者越有信心,从而增加了录取几率。毕竟,求职本身就是一个信息沟通的过程,运用脸熟来获取优势似乎天经地义。小怡一方面参加各类财大气粗的公司举办的宣讲会。宣讲会一结束,招聘者往往会被层层包围,满是热情的提问者。另一方面,小怡还通过学校的邮件列表逐个给心仪公司的校友发信件,约出来详细了解公司情况。校友往往都比较友好,会愿意抽出时间见面聊天,甚至带去公司参观,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因此,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小怡身着正装,早出晚归,在夜间继续学习职业知识以应对面试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挑战。

最后,这群实习申请者过五关斩六将,拿着企业付费的机票抵达总部,入住企业付费的酒店,在最后的几天内背靠背面试不下5轮,最终得知谁有幸进入实习项目。大四前的夏天,他们开始实习,经过三个月的考察,尘埃落定,幸运者拿到return offer,失败者从头来过。谁的求职路会轻松呢?

留学开始时我们满怀希望……

而我由于一直不确定是申请读研还是进入职场,已经慢了半拍,要在大四伊始进行迈入职场的那一跃。数来我前后有小十场面试,而不少人都有二十多场的经历。

我在十多场面试后停下的原因是一次让我始料未及的失败。当时,随着面试的次数越来越多,我逐渐意识到自己并不想在美国工作。这也是出于生活背景、家庭和职业规划的考虑。一旦进入了美国的签证-升职-绿卡体系,就要在那待上至少数年时间。我一直希望将生活的中心放在快速发展的中国。而且,面试也是一个双向交流的机会,我常常会在面试结束时感到这并不是我要的工作。这时候,面试官往往会和我取得共识。

那次失败来自于一间著名咨询公司的最后一轮面试。职位在中国区,无论薪水还是所谓的“体面程度”都正合我意。这也是我所有面试的工作中最青睐的一份,让我充满了势在必得的决心。所有的朋友都告诉我,无论是兴趣、背景还是能力,这工作都非常适合我。我也符合他们的预期,顺利通过了前两轮面试,和老外面对面交锋。最后一场设置在波士顿,哈佛大学边上。这是总部所在城市,往返路费由公司负责,面试官是专程从中国区飞来的两位高级合伙人。

面试完的第二天,我兴致勃勃地和朋友在餐厅吃饭。第一个电话来了,我漏接了。我心中担忧的是错过录取的喜讯。五分钟后,电话再次响起。昨天和我见面的面试官——她已经飞回了香港——跟我说的第一句话以“对不起”打头。我硬着头皮听完了她接下来的抱歉,平铺直叙,明白了当,没有一点容得下质疑的空间。我最后的侥幸是其他地区或许有类似的职位提供,但是被立即否决了。三分钟的电话公事公办,快捷明了。我挂上电话后和朋友继续吃饭,却完全没有谈及这个电话。吃下的食物像滑进了棉花堆,没有一点回响,味蕾也不曾记得那些美食的味道。整个晚上我都在恍惚之中度过。我强打精神,机械地回应朋友的对话。那大概就是我在美国求职经历的终结了。

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听到喜讯。特别是对于学习软件、数学、物理的朋友,他们在就业市场上是热门人选。美国每年有海量的新工程师是海外留学生。我在邻近学校的两个朋友,分别学习化学和计算机工程,一个去了哈佛继续深造,另外一个到了谷歌,和世界上最优秀的工程师为伍,当然,还享用着世界上最丰盛的免费食堂供餐。

比较让人揪心的是芸。她从进入大学起就走了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路,没有选择经济、工程等职场热门专业,而是进入了艺术史和哲学的领域。她的生活丰富多彩,去旅行,去参加展会,出书。她是留学生中的逍遥派,但我们知道她日日夜夜为了完成艺术创作付出的汗水。只是,我们或多或少都担心她将怎样进入职场。这大概是每一个留学生都会遇到的抉择吧。

留学开始时我们满怀希望,来异国追寻梦想,自由地学习,自由地发展。但每年十几万的学费在最后会把我们拉回现实。我们突然意识到只有那些高薪而体面的工作对得起付出的金钱,对得起身边人的期待。于是我们拼命回到学以致用,学以择业的轨道上。在大四,一切都从云端回到了地面上。在现实的压力面前,每个人都开始飞速地成长。

后来,我毕业回了国

后来,我毕业后回了国。幸运的是凭借着在美国认识的访问学者的关系,我在北京的国家政策咨询机构成为了研究助理,所研究的内容正是经济和政治,和我所学完全对应。有时候我在想当初的被拒绝反而给了我更好的机会。但我还是不会忘记被否定的那一刹那,那坠入低谷的难受。所幸我一直知道自己的所学终归是有用的,能够让我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有时候很难分清这是自我催眠的心灵鸡汤,还是真正有价值的心理支柱。但至少,它让我度过了大四求职季。

生活远比想象的现实。每一届毕业时,我们都会听说各种消息。比如谁是因为和某人认识获得了工作机会,谁因为家庭的关系轻松地就回国在企业找到工作,更有谁因为家庭是银行的大客户而轻而易举地在银行谋得一席之地。类似的职位往往是另一个人奋战了整个暑假,整个四年才获得的。

然而慢慢地我们会意识到,关系是一种家庭带来的礼物,有时候也是自己努力交际的结果。而职场路走到后来,个人能力、眼界、才识会超过关系本身。不过也有前辈告诉我们,事业的顶端还是关系,还是人际。或许,没有一种论断可以概括现实。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承认生活的复杂性,并一次次突破自己的局限。

我在回国很久后知道了芸的去向。她也回到了国内,在另一座城市生活,开始承办画展,并且为下一步的进修做准备。我有时候很想问她,做这样的工作真的需要在海外付出四年,数十万金钱吗?这一圈是否白走了?但后来,当我在报纸上看到评论家对她的出色大加褒奖时,我才意识到有的人的优秀和个性不需要急切地用职位来证明。大概一个人有了独一无二的才情,自然会有适合的位置敞开相迎吧。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芝加哥大学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