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的前置性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的前置性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前置性问题,对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置性研究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的学科视野,从而学会正确地了解历史,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关键词:前置性研究;教学情境;主动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2-0097-01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三国鼎立”是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主要阐述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的形成有着它的历史原因,军阀割据混战是造成三国鼎立的必然结果。但从另一个角度说,三国鼎立的形成实现了局部的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期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封建社会大融合的时期。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对一定的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但他们的抽象思维以及概括能力还比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和评判还停留在表面,具有单一的片面性。《三国演义》是历史名著,三国中的故事家喻户晓,网络游戏也把三国故事中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对课本知识学起来并不困难和陌生,并且还会有浓厚的兴趣。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出现的知识串并起来,降低了学习难度,同时根据知识体系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达成目标

依据新课标以及教材的编写意图,需要达成以下目标:(1)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表演,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充分理解和感悟历史中学会分析古代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2)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的情节描述进行比较,学会把真实的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区别开来。(3)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学会客观、公正、全面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四、前置作业设计意图

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让学生畅所欲言,用他们的眼睛去看历史,用心去体验当时的历史,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前置性问题的设置,对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前置任务,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同时,能使学生感受到发现的快乐,从而获得自我心理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肯定,既给他们搭建了一个张扬个性和锻炼的舞台,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前置作业设计

(1)搜集有关三国的故事,并讲给同学听。

(2)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你最喜欢的或敬佩的人物是哪一个,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你喜欢他或敬佩他的原因。

(3)观看电影《赤壁》,听歌曲《曹操》,探讨三国的历史是否和歌曲、电视中演绎的一样。

(4)收集曹操的有关诗词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六、前置作业的应用

(1)课前指导学生如何在网上搜集材料,如何筛选资料,如何在课堂上展示所收集的资料。

(2)课前3分钟历史小故事展示。

(3)介绍你所喜欢的或敬佩的历史人物,把这些人物按照所属国家进行分组,完成教学任务中魏、蜀、吴三国成立的史实。

(4)介绍电影《赤壁》,完成赤壁之战这一教学任务,同时说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5)通过对歌曲《曹操》的演绎以及对曹操诗词的展示,使学生对这个人物有了全新的认识,让学生体会到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6)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引导学生讨论、自主合作探究。如何看待文艺作品中的历史,如何正确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更切实的感受,从而学会正确了解历史,培养他们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七、对前置作业的总结与反思

(1)收集有关历史人物的故事、熟悉的历史人物,利用影视再现,让学生走进历史,拉近了空间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前置性作业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学习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这不仅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还扩展了学生的学科视野。

(3)对于《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应引导学生多讲,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的力度,调动学习的气氛。

(4)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可让学生作一个归纳性总结,谈学习这一课学到了什么,有何启发,以进一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5)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如语文课本中学过的曹操的文章、学过的有关三国时期的课文以及诗词等。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同时,注重了学科之间的整合,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兴趣。另外,学生的组织语言的能力、表演能力也得到了锻炼。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感到要想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但要注重落实课前准备,还要强化课后的延伸与拓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深入地钻研新课标,挖掘教材编写意图,精心设计前置作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

参考文献:

[1]沈秀萍.《三国鼎立》教学设计[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02).

[2]申福成.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三国鼎立”这一课的教学谈起[J].中学课程资源,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