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信息技术与音乐欣赏教学的整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信息技术与音乐欣赏教学的整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是音乐新课标提出的最核心的教学理念之一,它告诉我们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学生的认知特点就是从兴趣出发,以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因此音乐欣赏课要以学生的这种思维特点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保证。而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直观性、趣味性,符合学生从兴趣出发的认知特点,如果恰当地应用于音乐欣赏课的结构中,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种感官综合感知音乐,定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开发。

【关键词】 信息技术;音乐欣赏;视觉信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2

音乐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通过它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而具体到音乐欣赏教学中来,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态度来欣赏音乐,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音乐欣赏教学中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就成了音乐欣赏课的重要任务。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学生的认知特点就是从兴趣出发,以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因此音乐欣赏课要以学生的这种思维特点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保证。而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直观性、趣味性,符合学生从兴趣出发的认知特点,如果恰当地应用于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种感官综合感知音乐,定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开发。在这种理论思想指导下,音乐欣赏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怎样整合,我做了如下探索:

一、通过视觉信号为音乐欣赏教学服务

在音乐欣赏课中使用表现音乐内容的投影、录像、录音、电脑课件等丰富的视觉信号,来弥补学生表象储备的不足,便于学生利用形象思维分析音乐信号的含义,捕捉音乐形象。

1、课前使用:学新课前用“视觉信号”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低年级学生上音乐欣赏课,一般采用课前先观看描写该音乐情节的“视觉信号”材料,学生会立刻被视觉信号吸引,从中了解了音乐要表达的事物,引起对新课的兴趣。这是因为在形象信息材料中,视觉信号是第一直观的,也是第一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学习材料,学生通过视觉信号了解了音乐要表达的事物后,才易感受音乐听觉信号的含义。

例:在《玩具兵进行曲》的欣赏教学中,我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了首位,以激发每个孩子的学习兴趣为最高宗旨,并将其贯穿全课。在听赏前,我借助媒体为音乐配上动画,根据音乐的不同内容制作出玩具兵行进的各种动作和各种玩具的跳舞画面来辅助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还在课堂现场引导学生自己创设了符合音乐场景的“神秘的梦境”的氛围。乐曲讲述的是作者小时候的一个梦,梦中一群玩具兵偷偷溜出来玩耍、游戏。当我提问:“玩具兵不能被打扰怎么办?”时,孩子们便纷纷自动以各种姿势“躲”了起来,安静专注地听音乐与赏动画。这样使孩子们犹如身临其境,真正融入了音乐情景之中,这对于理解音乐起到了很大帮助。

2、课中使用:学习中对音乐形象把握不准时,用“视觉信号”帮助学生捕捉准确的音乐形象。

如:欣赏曲《扬鞭催马运粮忙》教学中,学生在初听中判断出这首乐曲是ABA式的三段体,但这首乐曲表现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且每一部分又在讲述着什么,学生心里是模糊的,因为音乐所表现的形象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差距,他们无法真正体会乐曲所反映的内容及感受。于是我请同学观看了自制音乐片《扬鞭催马运粮忙》,学生立刻在“视觉信号”中了解了第一乐段描绘丰收后的农民粮满车、歌一路,喜气扬扬地向国家交售公粮的情景;第二乐段舒展喜悦的音乐描写了农民们送公粮的心情;第三部分的音乐更加热烈欢腾,一下子把运粮车队来回奔忙、农民吆喝着赶马的热闹红火场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很容易地让学生捕捉到了准确的音乐形象。

3、受阻使用:当学生在想象力训练或在自创动作表演音乐等环节思路受阻时,用“视觉信号”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又如在欣赏《单簧管波尔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环节中,我要求学生想象并表演舞蹈波尔卡,学生表演得很单调,说明由于受表象储备的限制,想象力与创作动作的思路受到了阻碍。此刻我请学生观看了外国民间渠道艺术家表演的《波尔卡》舞蹈录像,学习其中简单的动作,观后再让学生根据现有的动作进行简单编创。由于学生在“视觉信号”中受到了启示,思路畅通了,设计出了比原先更丰富的队形与动作来表演音乐形象。

4、突破重难点使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在引出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之后,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新,引起感情的升华。艺术创新是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的最佳方式。如:聆听完《在钟表店》时,多媒体表现各种钟表摆动的情景与声响,启发学生来探寻不同的钟表所发出的不同声响来表现不同的节奏,为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演力、创造力。轻松地突破了重点,解决了难点,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通过听觉信号为音乐欣赏教学服务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欣赏课就是要引导学生反复地、多角度地、在积极思考的状态下倾听音乐,最终完成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任务。因此,怎样科学合理地使用听觉信号来引导学生鉴赏音乐需要精心安排。

如:《寻找生活中的声音》一课中,我安排了欣赏曲《在钟表店里》、《野蜂飞舞》、《赛马》的片段欣赏。在这课中我并没有让同学们孤立地聆听日常生活中的声音,而是将日常生活中的声音与音乐中模拟的声音相结合着聆听,如钟表声与《在钟表店里》结合、动物的声音与《野蜂飞舞》结合、脚步声与《赛马》结合等,充分体现出音乐性。在教学时,由课件中具体的场景出发,一步步引领学生聆听、模仿、辨别日常中自然界动物界的声音,直至过渡到音乐的聆听。如果没有色彩鲜艳、形象各异的小闹钟图片和清脆悦耳的多种闹钟声来吸引学生,就难以让学生细细聆听《在钟表店里》,充分感受音乐;如果没有游戏“猜一猜”,结合着各种森林小动物的叫声与画面,就无法紧紧抓住学生好动的心,认真聆听音乐《野蜂飞舞》;如果没有媒体的帮助,播放各种生活中的声音素材,也就无法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创编各种小故事,在实践活动中检验和评价了教学效果,把音乐课推向了高潮。整堂音乐课,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平时教学中,我认为听觉信号基本可以贯穿在这样几个环节中:

1、边想边听:让学生带着问题听音乐,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如低年级阶段欣赏音乐时,可先用“视觉信号”及讲故事等手段使学生了解音乐要表现什么,然后提问:“音乐到底用什么样的速度、力度等手段表现这个故事呢?请你听音乐,从中得到答案。”学生会边听边积极地思考问题,寻找答案。带着问题去鉴赏音乐才能够引起学生对音乐的相当兴趣。

2、边动边听:

边做律动边听音乐,它可以配合“边想边听”来使用,这种活动可达到用动觉辅助听觉感知音乐的目的,能使学生在动作的韵律中很快体验到音乐的速度、力度等特点,边动边听为学生开辟出了一条鉴赏音乐的途径。

3、边视边听:

把音乐制成电脑课件,使较费解的听觉信号化为形象的视觉信号,既可以表现音乐情景,也可以表现音乐结构,如(乐段、乐句),还可以表现力度、速度、配器等,这种做法可使较抽象的听觉信号迅速转化为形象的视觉信号,使学生迅速、准确地理解所欣赏的曲目,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

三、视、听、动结合创造音乐氛围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音乐欣赏教学,不仅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使难理解的东西变为容易理解的东西,而且还可以把空间放大或缩小,把时间的间隔缩短或延长。例如:在欣赏《四季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我可以让学生在春天中欣赏冬天白雪飘飞的景色,不仅可以欣赏南方的冬天景色,也可以欣赏北国的冬天景色,更可以看一看外国的冬天景象。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视野变得更广阔,学习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点,而是从综合的知识面上学习,既发展了形象思维,也发展了抽象思维,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有兴趣。学生在这三位一体的活动中受到视觉美、听觉美、韵律美的多重熏陶,形成高超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

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音乐欣赏教学中,达到了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的学习目的,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开发。由此可知,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音乐欣赏教学,对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国忠《音乐学研究与学术规范》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陈琳《漫谈学术论文写作》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8期

3.雷燊《浅谈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中国西部科技;2005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