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博物馆缺失“地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博物馆缺失“地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中国各地大兴土木,修建了许多博物馆,不少博物馆的硬、软件或新潮尖端,或美轮美奂,藏品之丰富,多媒体和光电器材之炫目,都令人眼花缭乱。在有关政策的扶持和热心单位、个人的资助下,博物馆的公益性“短板”也一天天得到了弥补。

尽管如此,许多人还是隐约觉得,和国外相比,中国的博物馆似乎总还缺少些什么。

在加拿大,有许多纪念日,其实基本上是属于孩子们的,每年5月18日的博物馆日也不例外,被许多家庭当作“亲子活动日”,父母带未成年子女去博物馆共度半天时光,成为这一日里最常见的一道风景线。

在加拿大,最热衷举办博物馆日或其他互动活动的,是那些几乎遍布每一个社区的社区博物馆。这些博物馆通常规模很小,藏品也不多,但有个别社区博物馆的规模也会很大,如卑诗省列治文市海滨的史蒂文森社区,就有个面积达几千平方米的大型社区博物馆,这是因为该社区历史上曾是大温哥华的渔业加工中心,社区博物馆的馆址,正是早已废弃的昔日渔业加工重中之重――鱼罐头厂。

“博物馆”的“博”,意思是“很多”“博物”的意思,自然是馆藏丰富,应有尽有。但加拿大是个建国历史并不悠久的年轻国家,包括温哥华、卡尔加里等知名都市,开埠至今也不过一百多年历史,许多社区的历史就更短,以介绍社区掌故、文化为特色的社区博物馆,所藏之“物”也往往并不怎么“博”,以本人所居住的卑诗省素里市弗里特伍德社区为例,不大的屋子里,点缀着社区创始人(一名希腊移民、一战老兵)的半身铜像、事迹简介,一些社区不同时期建筑、名人的图片,几件表现社区创建前当地原住民文化、风俗的工具、服饰和手工艺品,这些就构成了一座社区博物馆的基本展品。平时这里大门敞开,在图书馆读过书,或在活动中心玩累了的孩子,往往会被家长带到这里,休憩之余,重温一下社区开辟的艰辛,了解一点儿社区的历史、人文和特色。加拿大虽然年轻,却十分重视对社区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正是在这种看似冷清、乏味的“随便逛逛”中,潜移默化形成的。

博物馆日或其他活动日,社区博物馆会一下子热闹起来。有时是本社区知名人士的“绝活”表演或成就展示,有时则是带领孩子们绘画、做手工,所做的内容,则和博物馆展览或活动主题有关,奖品并不值钱,却很吸引孩子们。

并非每个国家都是文明古国,博物馆也未必非得“博物”才吸引人、才有价值,敞开大门,突出特色,强调互动,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形成逛博物馆的习惯,使长大后的社区居民对本社区文化了解、有归属感,中国最缺的博物馆,或许不是“高大上”的大型馆,而正是加拿大这些并不“博物”的社区博物馆;中国博物馆文化所最缺乏的内涵,或许也不在藏品之丰富,馆舍、设备之豪华现代,而在这种渗入社区日常生活中的“地气”吧?

(摘自“陶短房网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