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诗画结合,有效品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学效率一直低下,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语文老师.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对古诗词进行诗画结合,有效品读的尝试,希望可以成为广大语文老师古诗教学提供借鉴。
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历史积淀出了无数的优秀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瑰宝。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哲理。细细品读,认真体味,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思想、滋养性情、重铸民族精神。
初中语文教材的每一册书都编排了十首古典诗词,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陶冶情操的好机会。然而,由于教学进度和考试内容等因素,语文教师们一般用时颇少,用的就是传统的教学方法―熟读、背诵、翻译三步骤。这与其说是在品读,还不如说是“走马观花”,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古诗词艺术真谛的感受,束缚了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力。最关键的古诗歌语言凝练,有限的语言里表达丰富的内涵。而诗歌所描绘的形象,都是严加选择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片段,所描写的人事物景跳跃性大。所以学生对诗歌理解是存在一定难度的。
那么老师该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来理解的诗歌的内容,进而去体会情感呢?
我想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驰骋在想象,更应引导学生把诗歌中的那一幅幅画面,在脑海中构成一幅完整和谐的真实可感的画面。若把这些景物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让他们有个直观的感受,对画中的意境有一个具体的感知,就能很自然地引领学生走进诗人所创设的意境,从而更深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具体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边作画,边读诗。即在教学诗歌的过程中,让学生给诗歌配上一幅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原来是不分家的呀。以“画”来解“诗”的形式更新鲜,也更切合青少年的心理,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记得我在上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我设计了一个题目:请选择一句诗歌,为这句诗歌配上一幅简笔画。学生兴致勃勃地完成画后,我选择了几幅有代表性的图画,让学生来评析这画究竟画得好不好,配不配。如有个学生指出一幅画中的草太长了,应该画到刚刚遮住马蹄的长度,因为“浅草才能没马蹄”。也有同学说一幅画得鸟太多了,因为诗歌中是“几处早莺争暖树”。整堂课轻松愉悦,精彩纷呈。作画的环节设计虽然耗去了一堂课中的一些宝贵时间,但是作画的过程就是对诗歌解读的过程,而后面评画的过程就是品读诗歌的过程了。
2、 边看画,边读诗。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相应的图片来帮助学生构建画面、帮助理解,这是很多老师都会用的一种方法。我在教王维的《使至塞上》时:当学生读到绘景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时候,学生是没有感觉的。因为大多属的学生没有到过西北的大漠,对诗歌中雄浑壮阔的景观难于想象,对诗人那种孤寂之感更难于理解。这时,展示一系列以西北大漠为主题的画面,观赏那黄沙浩瀚的壮阔景观,让学生对大漠有个初步的认识,让学生谈谈自己面对这样的画面时的心情。再回到诗歌中,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自然就更容易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了。
3、 先看画,再读诗。即在开始该诗歌的教学之前,先播放一系列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一个诗情画意的意境,为学生进入诗歌学习进行必要的情感铺垫。如我在上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在导入部分,我摒弃了常用的吟咏有关月的诗歌,而视先展示一系列以月亮或月夜为主题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画面,用自己的感受来描述画中的情景,并可引用曾经学过的咏月名句。比如,以一幅明月当空照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举头望明月,低头地故乡“;以一幅残月西挂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出“无言独上西楼,月如沟”。再引领学生明白这一轮明月可以表达很多不同的情感,如乡愁,如思人,如孤寂,这圣洁的月亮会勾起人们很多的不同情思。到了这个时候,再导出苏轼的《水调歌头》,让学生对之后的阅读存在更多的期待。同时对情感也做了必要地铺垫。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直观的感知的过程,让学生更好理解诗歌的内容。这些方法其实也是再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当然这丰富多彩的画面,对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也起来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傅德岷. 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2、周琼. 中国古典诗歌
3、傅德岷 、卢晋. 诗词名句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