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拇指的焦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拇指的焦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3年7月22日上午,拥有4亿用户的微信发生了上线以来的最大规模故障,多地的微信服务大面积瘫痪。在5个小时的修复过程中,网友的焦虑情绪集中爆发,甚至有人发出“我和小伙伴们都失散了”的慨叹。

这次微信故障对不少依赖“信生活”的人来说,好比起床后突然发现自己口不能言、耳不能听,不少人因此备感焦虑,感觉和小伙伴们“失散”了,与组织“失联”了,在社会“失语”了。

微信"挂了"更需反思

微信如今已经成为许多人不可或缺的移动应用。有些做生意的依靠微信搞营销,微信停摆意味着利益损失;有些部门主管使用微信部署工作,微信失灵导致了执行“卡壳”;有些网友依赖微信沟通互动,微信罢工影响了信息和感情的有效传达。即使有替代工具,但是用顺手的东西一旦失去,总会出现短暂的不习惯、不适应。

然而,有人认为“一个APP倒了就恐慌成这样,这个世界不会好了”,显得过于悲观;有人从“微信挂了”引发的热议现象出发,放大社交媒体依赖的负面效应,显得过于武断。实际上,这是把少数网友的情绪误判为主流,把局部的恐慌传导夸大成趋势。毋宁说,这是不是网络“放大镜”症候群呢?

社交功能已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基本配备,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重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流程。依赖也好,不依赖也罢,它都在那里。

微信若真的“沦陷” 影响有这么大吗?

其实,微信即使真的“沦陷”了,影响有这么大吗?绝大多数的“小伙伴们”的手机号码都躺在电话本里,打一个电话,便能寻回他们;有的“小伙伴”甚至近在咫尺。为什么我们的人脉关系这么依赖虚拟网络?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的区别,这一刻有点“庄周梦蝶”。有些“朋友圈”里的“小伙伴”,现实中可能从未谋面,却感觉亲密无间,几小时不见,如隔三秋;现实中一些亲人、同事,平日朝夕相处,却常常沉默以对,无话可说。这是为什么?

有两个近年的新闻令人印象深刻:一是一家人难得一起吃饭,但子女一边吃饭,一边各自玩手机,与自己的“小伙伴”打得火热,整顿饭不说一句话,老人实在看不下去,愤然离席;二是一对相亲的男女,相视无语,场面非常尴尬,最后只有“互加好友”,通过网络通信工具进行聊天,这样才能勉强沟通。

我们进入众声喧哗的虚拟世界后,却陷入另一种困顿之中。我们迷恋于虚拟的,却忽视了现实的生活。网络社交只是一个方面,比如有些人在网上风光无限,一掷千金购买装备,成为“顶级法师”,但在现实中却消极应对工作与生活,以致活得很失意;有些人热衷于在网络上购物、“砸钱”的感觉,买回来东西后堆在那里看也不看一眼;有些人喜欢在网络上“窥探”他人的生活,感觉“生活在别处”,却没有在现实中努力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有时候,我们倾向于通过网络追求刺激与满足,却忽视了自己真实的需求――拿刷微博、刷微信的时间,陪一陪家人,多出去走走,锻炼一下身体,读点书,写点字,闻一闻花香,感受一下真实的生活。不要成为虚拟世界的“奴隶”,真实的生活不在别处,而在我们眼前。

社交媒体权力不能"无需负责"

“我没有武器、没有袭警、没有进商店,但是我在社交媒体上的留言却引发了一场暴乱。”英国一位“通过社交媒体煽动暴乱”罪犯与学者对话反思社交媒体“负能量”的视频,近日被不少网站转载主推。这段发人深省的视频出自采访者、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教授戴雨果的个人微博。他在对“一句话引发一场暴乱”案例的反思中提出:“今天,科技赋予每个人传递信息和观点的能力,但是如果使用不当,社交媒体很可能失控,变成一种不负责任的权力。”

网络社交让“媒体”不再是一门“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对全世界发言的社交“自媒体”。不过,媒体学者指出,网络情绪、网络暴力正在影响现实社会,正在成为全球性的焦虑。

戴雨果说:如今,新兴的社交媒体正在改变这样的生态平衡。一方面,社交媒体为所有人提供了“说话”的工具,比如,在美国80%的人上互联网,全球的推特和Facebook注册用户加起来将近10亿;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案例也让社交媒体备受指责:不负责任的“表达权力”,如果不加约束,还将引发更多全球性的焦虑。

(哈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