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十五载青藏情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十五载青藏情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孟华

职业新闻人,摄影记者

从事摄影工作28年。

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美国职业摄影师协会会员、

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甘肃现代摄影学会会员。

2002年4月,荣获中国艺术摄影协会“中国优秀摄影家”称号。

我生来就有极强的好奇心,总希望探询未知的世界,越是接近未知,吸引力就越大。

15年前,我第一次拜谒了这个遥远而神秘的青藏高原。现在想起那些常常萦绕在我心头的与天相接的雪域佛国,依然会荡气回肠,激动不已。

青藏高原比较内地相对原始、闭塞、物质贫乏,截然有别于大都市酒绿灯红的迷幻景象,都市的繁华与高原的苍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人会评价高原生活是原始生态,都市生活是现代化。可是,轻歌曼舞能够承载这片土地的深刻和沉重吗?

珠穆朗玛峰是人类挑战极限的丰碑,是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的最高极。1998年8月的一天,我站在绒布寺仰望珠峰,竟不敢相信自己能够在她的脚下。结跏趺而坐,与她心灵对话,目睹她的芳容!2000年7月的一天,我来到天湖纳木措旁,看着扎西岛上的七彩经幡在蔚蓝的天空下飘扬,眼睛湿润:这纯净无比、浩瀚无际的水域是概念中的湖泊吗?我突然有了一种沧海一粟的感觉,湖泊描绘了生命的渺小与人生的短暂。人存在一世几十年,这里一粒石子却已在此守候千年。雪域高原是抒感的画卷,在高山、江河的怀抱里,你会为包括藏民族在内的五十六个民族同在蓝天下而兴奋,你会为自然的纯净而动情。

随着时代的前进,各民族的文化在抵触中相互交融,青藏高原也已经接受了许多现代观念和新的生活内容。但是,从漫长的历史中积淀下来的民族品格、习俗、风情却依然深植于藏族百姓的心中,并在缓缓流逝的平静的岁月里延续。

我几乎走遍了整个中国,可在我内心深处却总觉得自己与青藏高原有着某种联系,我与这片土地似乎有着一种亲密的归属关系,心中的那份眷恋和感悟无法抹去,我在冥冥中认定,那就是天界圣境 ―― 我的第二故乡。按照常理,人们离家越远,思乡之情就会越深。头一次去,我却有了找到故乡的感觉,这个宁静纯洁的世界,使我的内心很平静。

我特别喜欢藏族歌手巴桑唱的《青藏高原》那首歌,每次进藏区我都在汽车里播放,但汽车一进入高原,我就觉得这首歌太苍白了,无法表达我的感受,任何语言都不能够表达我对这片圣土的崇敬以及高山大河慑人魂魄的壮美,只能用镜头来记录这里胸怀般的原始与辽阔、翠绿与荒凉,以及藏民族生活中比神话、比梦幻更神奇的意境,表达着自己心中通往高原的无尽的歌。

在的每一天,我总会听到一种若有若无的呢喃的诵经声,这声音从藏族老阿妈手里飞旋的经轮中传来,从紧闭的门缝里、从路上、从天边传来,这里的一切会告诉你一个个美丽的传说,让你沉浸在如痴如醉的境界之中,心界不断地开启,情绪不断地激昂,晚间却又让你安然入梦。在青藏高原,我学会了尊重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信仰。

山远,水远。走进青藏高原,就是走向了太阳。

在青藏的日子里,我每天都要起个大早,当阳光穿透云层,迸现出一片绚烂,耀眼的阳光形成视觉上的巨大反差,使光和影的辉映重叠,变得更为真切、更为坦率、更为放纵,像动人的颤音,充满着祥瑞。太阳的光辉,使我感到温暖,感到满足,我不再急于向生活索取,向社会索取。

从第一次进藏时起,时间已过去了15年了,我几乎走遍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从珠穆朗玛到横断山脉,从雅鲁藏布到江南林芝,无论走到哪里,我都犹如在人间天堂。我带着一颗朝圣的心,去探望那一支更加遥远的血脉,去举行一个更加虔诚的祭祀,去朝拜那里久别的亲人!

青藏高原,带给我苍凉而蚀骨的依恋,在这里我觉得自己幸福得不能再幸福了!

藏族女性

有朋友问我,你这么多年在青藏大地上行走,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我告诉他们,藏族女性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青藏高原,雪岭逶迤,气候恶劣。然而,生活在这里的藏族女性,真正撑起了大半边天。她们把对生活的热爱通过艳丽的服装、通过彩绘的民居,更通过情歌与舞蹈表现出来。她们爱笑,这是一天中最多的表情,她们的笑容最灿烂,更通过清澈的双眸把心底的善良与淳朴传达给所有的人。

我常常在田野地头上看她们农作,在山间小路上看她们衔枚疾走,看她们伴着歌声享受劳动的快乐……藏族女性的美不仅仅在外表,更在于她们乐观向上、淳朴善良的内心。

青藏铁路

对于青藏高原,我不是一个仅怀激情的过路者。

2000年6月29日,青藏铁路建设开工典礼在格尔木举行,我以一名新闻摄影记者的身份参加了典礼,成为青藏铁路建设大军中的一员,在青藏铁路的建设中流淌过汗水,也目睹了钢铁大道给青藏各族人民带来的幸福。

在青藏铁路的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在昆仑山隧道的开凿工地上,还是在五道梁、风火山的冻土线路中;无论是在为保护野生动物迁徙通道以桥代路的清水河特大桥的施工现场,还是在海拔骤降的羊八井隧道群展线施工的掌子面中,我都以手中的相机真实记录了来自全国10万铁路建设者的英雄风姿。

孤儿学校

200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说甘肃省夏河县有一个叫化旦尖措的僧人创办了一所孤儿学校。

面对这样一群孤儿,我忽然觉得自己有一种使命,应该让更多家庭健全的幸福孩子去看看他们,去了解他们,去看看他们和自己有什么不同。于是,我用14个月的时间关注拍摄这所学校,通过凝固的图像真实记录他们的学习生活,完成这一使命。

2010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我在兰州举办了这所孤儿学校的摄影展览 ―― 《阳光下,孤儿不孤》。参观展览的好心人和社会各界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捐物,极大地改善了孤儿们的生活状况和学习环境。

摄影曾是我的饭碗。但温饱解决之后,依然苦苦追寻、不停歇地奔命,我究竟想要什么呢?那些隐隐地藏着的比摄影比艺术更重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而今天,我终于找到了答案――通过摄影来帮助别人,这已经成为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