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把握师生互动的“三个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把握师生互动的“三个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师生互动是教师组织与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师生互动的情境、提问和理答这三个层面优化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要基于学生喜好,让互动情境有“趣度”;还要基于学习内容,让互动问题有“准度”;更要基于课堂生成,让互动理答有“效度”。这样,才能让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更高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 师生互动 趣度 准度 效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1-063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是教师组织与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所谓师生互动,就是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基于学习内容而开展的互相交流、互相对话、互相反馈的过程。在“学为中心”的课堂转型过程中,有效的师生互动是打造高效数学课堂的基础。互动情境、互动问题、互动理答是构成课堂师生互动的三大要素,其中互动情境是载体,互动问题与互动理答则是主要途径。在“学为中心”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善于把握互动情境的“趣度”、互动问题的“准度”与互动理答的“效度”。

一、基于学生喜好,让互动情境有“趣度”

当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缺乏互动的积极性,造成学习低效化。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枯燥性,难以有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互动情境,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的能够引发师生互动的教学“软环境”。开展有效的师生互动,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创设一个良好的互动情境,然后通过互动情境把学生带入互动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具有“趣度”的互动情境。

1.设计故事化的互动情境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更喜欢根据故事进行角色扮演,从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据此,教师可利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创设互动情境,以达到快速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意识和兴趣的目的。

例如,教学“位置与方向”时,我创设了一个故事化的互动情境:马丁自从当上了警长后一直很高兴。他为这一座城市的安宁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有一天,马丁警长接到市民举报,说广场附近有一伙犯罪分子。于是他立刻派出警员到1号片区和2号片区进行侦查。(屏幕出示以下示意图)

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我让学生扮演1号、2号警员,并报告自己的准确位置。在这个故事化的情境下,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积极性特别高,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利用《马丁的早晨》这一学生喜欢的故事情节来创设互动情境,才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的高度参与下,教师很顺利地就能将学生引导至后续教学内容的探究中去。

2.设计游戏化的互动情境

皮亚杰指出:“儿童以游戏为生命,没有儿童不喜欢游戏。”确实如此,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与游戏是分不开的。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游戏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化,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可利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创设互动情境,激发学生互动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例如,“认识小数”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结合元、角、分来认识小数的意义及读法和写法。在教学时,我设计了“打靶”的游戏情境,游戏规则是:(1)每人6发子弹;(2)打中红色部分1次得1元,打中黄色部分1次得1角,打中蓝色部分1次得1分;(3)打完后,钱最多者为第一名。在这个游戏中,第一位运动员得了2.22元,第二位运动员得了0.51元,第三位运动员得了3.03元。然后我让学生做裁判员,对这三位运动员得的金额数目进行记录。在这个游戏化的互动情境下,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高。学生在记录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用小数表示元、角、分的好处和意义。

以上案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对三位运动员的成绩进行记录,把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读法、小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点全部融合其中,有效优化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基于学习内容,让互动问题有“准度”

所谓互动问题,是指教师基于教学内容提出的能够引发师生互动的课堂提问。有效的互动问题是师生互动的“触发器”,但目前很多教师的课堂提问极为随意,非常不利于师生互动。教师应善于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具有“准度”的互动问题。

1.紧扣教学重点,设计互动问题

互动问题的设计不能只追求数量,还应注重质量。因此,教师要善于围绕教学重点设计互动问题,促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有效地开展数学学习。

例如,教学“比的化简”时,我在黑板上写出“2U10=4U10、1U4=2U8”这两组分别相等的比和以下三个问题:(1)观察这两组比,你有什么发现?(2)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你刚才发现的规律?(3)写出一组相等的比,观察你写的这组比是不是也有这种规律。

“比的化简”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探究比的基本性质。以上案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是紧紧围绕比的基本性质展开的,其中第一个问题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数学规律,第二个问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得出比的基本性质,第三个问题则能引导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内化。在这三个互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就能够在师生互动的过程完成对比的基本性质的探究。

2.紧扣数学思考,设计互动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思考是十分重要的。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不能以获得结果为唯一目标,还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设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总之,互动问题的设计要能促进学生进行思考。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在练习环节先向学生展示了五种基本图形(如下图所示),然后让学生先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圆形是轴对称图形,而平行四边形不是。学生判断完后,我让他们画出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和圆形的对称轴。接着,我提问:“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圆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这个问题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在接下来的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深入了解到长方形的对称轴有两条,正方形的有四条,等腰三角形的只有一条对,而圆的则有无数条。

以上案例中,教师设计的互动问题颇具思考性,能够有效地引发学生对轴对称图形这一数学概念进行深入思考,让他们在相同的数学现象中发现不同的数学本质。这样的互动学习才是高效且有趣的。

三、基于课堂生成,让互动理答有“效度”

所谓互动理答,是指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的反应和处理,这既是一种教学行为,又是一种教学反馈。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正确,二是错误。对于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反馈结果,教师要善于紧扣课堂生成进行有效的互动理答。

1.正确时――逐步推进,赞扬中带启发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赞扬,还要在对前面学生的发言进行理答的同时,给后面发言的学生进行有效启迪,从而让师生互动以良好的态势进行下去。

例如,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20以内进位加法表”规律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张加法表,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1:如果将这一张加法表竖着看,每一列分别是9加几、8加几、7加几……

师(理答):你观察得很仔细,发现了竖着看时隐藏的规律。那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每一列竖着看哪一个加数是一样的。

生2:在9加几的这一列中,9这个加数是一样的。

生3:在8加几的这一列中,8这个加数是一样的。

……

以上案例中,当学生竖着观察加法表发现了“每一列分别是9加几、8加几、7加几……”这一规律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肯定后,并没有就此结束互动,而是又启发学生观察每一列加法算式的共同点,这就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向思维更深处迈进。

2.错误时――引导修正,包容中带疏导

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难以避免的。对于学生犯的错误,教师在理答时不仅要给予学生谅解,更要对学生的错误加以疏导,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数学反思。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一位教师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得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后出示了一道习题:有一个等腰三角形,其中两条边长分别为2厘米和5厘米,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在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结果反馈。

生:它的周长可能是5+2+2=9(厘米),也可能是5+5+2=12(厘米)。

师(理答):你能够全面考虑问题,并给出了这道题的所有答案,这一点非常好。那么当周长是9厘米时,这个三角形的腰应该是2厘米,底是5厘米,这个三角形能画出来吗?

学生听后马上开始思考。根据“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完成了自我纠正,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该等腰三角形的腰为2厘米时,由于2+2=4

以上案例中,当学生出现认知错误时,教师在理答的过程中并没有指责,而是先肯定学生解题时的严密思维,然后再通过疏导和反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思考,促使学生完成自我纠正,提高思维能力。

总之,在“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优化师生互动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善于从师生互动中的情境、提问、理答这三个层面优化课堂教学,使之具有“趣度”“准度”与“效度”。

(责编 吴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