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生学习投入与学校制度保障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学习投入与学校制度保障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标准之一是学生知识文化及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知识技能的积累之上,而后者又是建立在教学中的教学相长之上。当前,本科教学效果堪忧,面对这一现实,教育部曾经要求教授必须为低年级本科生授课,然而这一举措没能如愿改变学生考试作弊、学业倦怠的状况。显而易见,还有更深刻的“病根”我们没有挖到。这个“病根”也许很复杂,对症下药很困难,但是我们如果不尝试去做,本科教学质量不可能有实质上的提高,质量工程也就会流于形式。学生是学校的根本,高等学校的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一样,首要的职能是教书育人,因此,总结和分析教学关键事件,研究遏制学生学业倦怠策略,就成为重中之重。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周佳教授在完成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的同时,又指导学生课题组,以此为切入点承担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生优良学风建设对策研究――以黑龙江大学为例”,从学生的视野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摘 要:“投入”一词最早出现在心理学领域,是由“倦怠”延伸而来,主要是指人们能够热情、积极,并保持充沛的精力参与到学习工作中。学校作为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它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本文从学校制度保障角度探究大学生学业投入与倦怠的问题。

关键词:学习投入;学业倦怠;学校制度;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8-0069-02

如今,倦怠一词屡屡出现在我们生活之中,原本应该青春迸发、活力四射的大学校园为什么会和“倦怠”这样消极的词汇有所关联?我们课题小组一行六人,以黑龙江大学为例,对当代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以下是我们部分调查结果的展示。

一、大学生学业倦怠的现状

针对这个课题,前期我们先后进行了两轮问卷调查,一共得到了有效问卷320份。其中包括男生153份,女生167份;大一同学79份,大二同学88份,大三同学82份,大四同学71份;文科生174份,理科生146份。根据问卷调查所展示的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学生学业倦怠首先与性别有关,男生的倦怠程度普遍高于女生;另外,学习成绩及家庭经济水平也是影响倦怠的重要因素,学习成绩名次靠前的同学倦怠程度明显低于成绩较差的同学;而且,学业倦怠也与其所在的年级有关,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倦怠程度逐年递增,大一年级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最高。同时,学业倦怠也受其他因素影响,如是否为班干部、寝室环境以及学校制度保障等。

具体来讲,我们发现有60%的大四同学表示,现在对学校及班级所组织的集体活动很少参与,经常表现出与自己无关、漠然处之的态度。而且,在对于学习的重视程度上,不同年级的同学所展示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在大一同学当中有90%以上的同学表示会主动去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教科书或教学辅助材料,并且有95%的同学都强调自己对奖学金感兴趣,这其中有63%同学表示对奖学金特别感兴趣。但是在高年级学生当中我们却发现上课迟到、早退、玩手机现象比比皆是,课堂气氛及其消沉,仅有35%的同学表示会在课堂之外与任课老师沟通。更有大部分学生,甚至到了学期末尾还不知道教自己的老师叫什么名字,更谈不上平时与老师交流了。

还有少部分大四的同学自我成就感很低,缺乏自信,面对即将迈入社会的现实,有很多人还没准备好,并没有明确的规划与方向,仍然犹豫于考研与就业之间。值得一提的是,在对于班级干部的理解上存在一些差异,70%的大一同学认为做班级干部有助于个人能力与素质的提升,但是却有45%的高年级同学认为班级干部对自己能力的提升是无利的。

二、大学生产生学业倦怠的原因

面对其产生的原因,大家更多的是从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而没有过多地关注学校这个大主体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下面将从校园制度保障方面探讨学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一)应试教育的弊端

小学初中乃至高中,我们上学只为了一件事,那便是“考个好大学”,在升学压力的作用下,我们一路踏进了大学的校园。在应试教育下,我们个人的兴趣爱好被无情地剥夺,学习只是为了机械地考试。但到了大学,这一切都改变了,再也没有人要求我们的成绩,于是便有了“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是浪费”的戏言。这时的学习早已没有了当时的足劲儿,也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失去了家长的管制,一切变得放任自由,所以产生倦怠之感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教学方式同质化

虽然也经历了几次课程改革,但是现在在我们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模式还是没有发生改变,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体。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下,学生没有自主性,很少真正地参与到课程当中。加之很多老师上课时几乎不提问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根本没办法调动,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对课堂的厌倦。这样的现象在理工科专业表现的更为明显,文科专业的思辨性更强一些,学术氛围显得活跃些。

考试方式单一,期末考试多以闭卷为主,内容为书本上固定的知识点。这给学生造成一种假象,认为平时无需学习,只要考前突击就可以顺利通过考试,使得很多学生在平时更加不关心所学的专业内容。

(三)教学内容陈旧

学校的课程设置不科学,我们所学习的书本上的内容很少能解决实际问题,大学校园里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不适应。我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大多缺乏操作性与实用性,这便使得刚刚迈进职场的大学生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学起,很多学生认为所学非所用,于是一股“学习无用论”的思想盛行。很多学生在这样价值观的影响下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这也很容易引起倦怠。而且,我们教材更新的速度较慢,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潮流。有些知识体系陈旧,使学生缺少新鲜感,学起来更显得枯燥乏味。

(四)学校管理松散

学校的管理没有初高中时候那么严格,在大学的课堂上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很普遍,学校也早已习以为常,没有强制性的措施。虽然有的学校做出过“一学期旷课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不能参加期末考试”这样的规定,但其实效性却很低,很多老师因为不想“得罪”学生,很少因为旷课而不让学生参加考试。

考试作弊现象也屡见不鲜。这里所提的作弊既包括教师在考前有意无意地向学生透露的考试信息,也包括现代化高科技的手段带来的作弊工具。很多学生因为屡屡得逞,进而更加忽视了日常的学习。学校为了保证其“教学质量与声誉”,也不能对此大做文章。这更加剧了学生的违规行为。

(五)学校缺乏对学生的支持与指导

现在很多学校更多关注的是升学率和就业率的高低,而忽视了学生的自身发展。对于学生的进步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不能做到及时的表扬与强化,这样便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而且,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与错误的思想观念,不能做到及时纠正。

(六)教师的“不在职”

到了大学之后我们没有了固定班级、也没有了初高中时期的班主任,学生缺少归属感。虽然很多学校都实行导师负责制,在学生入学初就给每个人分配了导师。但是这往往名存实亡,很少有老师真正关心过学生的学习乃至日常生活。大学课堂上老师面临的教学压力较小,他们只需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可以,在课下老师们也很少坐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而且,老师们在科研压力的影响下,很难把心思全部投入课堂教学。这会让学生对课堂产生乏味感,对教学内容更加不关心。

三、解决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对策

(一)鼓励各校自主招生,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鼓励各校自主招生,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提倡因材施教。我们老师和家长应该明白,成绩的好坏并不能决定一切,每个人的成才之路都是不同的,不管是精于哪方面都可能取得成就。所以各高校自主招生正是为学生的成才之路另开了途径,同时,脱开了应试教育的束缚更有利于学生们个人专长的培养,“读死书”与“死读书”的人早晚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

(二)构建多元化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内容

在大学的课堂上应该展现出更轻松自由的学术氛围,而不是和中小学一样仅为“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掌控课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且,学校可以适当地多举办一些讲座,请一些社会上有声望的人士来到校园,与同学们一同分享他们成长与成功的故事,让同学们在课堂之外仍然有机会学到一些宝贵的知识。

(三)规范学校规章纪律,严格监管

在学校方面要加强看管,对于学生的违规行为要做到及时指正。让学生们感到纪律的约束,这样在他们想要“实施”逃课、作弊等行为的时候想必也会三思而后行。学校要在学生面前树立权威,有些原则性的问题一旦触碰应给予严肃的处理,而不是像现在很多学校那样不了了之。

另外,对于学生成绩的构成上也应该有所调整,平时分所占的比重应该提升。对于那些平时听课状态不好的同学,应该在成绩上加以限制。而且,当旷课达到一定次数不仅不能让这样的同学参加考试,而且还要通知其家长,必须让学生们注重日常的学习。

学校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这既体现在物质上也体现在精神上。在物质上,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奖励,如奖学金等,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为学生们提高充足的学习资源,如理科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文科专业图书材料等。在精神上,关注学生的动态及进步,对于学生的点滴成长要及时进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对他的关注,以促进其进一步的提高。

高校在抓学生就业率升学率、教师科研成果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发展,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对于大一的学生,应该及时地与他们进行交流与谈话,使他们能快速地融入校园,适应新的生活。而对于那些大四的学生,针对他们面临的升学与就业的压力,要进行合理的引导,帮助他们化压力为动力,迎接新的挑战。

(五)提高教师的权责意识

首先,学校应适当开设教师工作室,分配各学科教师轮流值班,解答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弥补上课听课的不足。其次,每个班级分配相应的指导老师,协助辅导员老师解决学生们在生活及人际交往中产生的问题。另外,学校应加强导师间的评比制度,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鼓励那些尽职尽责为学生服务的老师。

这样一来可以“强制”提高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的机会,增强学生们的归属感,减少面对压力时的无助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会提高。而且,教师也要深知教书育人才是他们的使命,一位教师成就的高低并不是取决于他著作的多少,而更多的是由他的教学水平体现出来的,所以教师们应该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学生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