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案例二:沉溺死亡体验,少女在卫生间自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案例二:沉溺死亡体验,少女在卫生间自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一天,对于整日忙碌在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老范和他的妻子来说,无疑是人生最灰暗的一天。上午10点51分,老范的手机响起,电话那头,是女儿晓梦的同学阿芊焦急的声音:“叔叔,晓梦在学校自杀了,你快和阿姨来医院吧!”

撂下电话,老范和妻子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

是的,女儿晓梦自打一出生,就有着优越的物质条件,以及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况且,在老范夫妇这对开明知识分子的教育下,晓梦不仅形成了十分开朗乐观的性格,学习成绩也一直是出类拔萃的。高考时,更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华南一所名牌大学。从小到大,可谓是一帆风顺,从未遇到过挫折。再怎么说,这样无忧无虑、前途一片光明的孩子,也不可能和“自杀”二字有任何关系啊!

单纯少女难抗异类网站诱惑深陷泥沼难自拔

那年秋天,是晓梦走进大学校园的第一个年头。徜徉在校园大道上的晓梦,不禁用她那双充满了好奇的眼睛打量起四周的新鲜事物。脑海中,这个年轻女孩或许在好奇新的环境,或许在幻想将来会有一位大男孩和自己牵手。然而,她万万没有想到,好奇心带给她的除了美好,也会有灾难。

有一天,在宿舍里打电话的晓梦,无意间在桌上的公用便笺上看到了一个网址。坐到电脑前,一向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的晓梦,顺手就把便笺上的地址敲进了浏览器。几秒钟后,网站呈现在晓梦眼前。在晓梦当时的日记里,有这么一段:

第一眼看到它的名字,和它数以万计的注册会员,我还以为是一个交友的网站,于是就往下看。结果,第一篇文章的题目居然是“一个人临死前的笔记”。不知道为什么,我以前在中学的时候,也偶尔会设想,人死了到底去哪里?人死前是一种什么感觉?一想起这些问题,我就有点莫名其妙的亢奋。看了这篇文章,“那个”思想好像又出来了。可能,我就是这么一个好奇心重的孩子。

后来根据她同窗好友的推测,她日记里所说的“‘那个’思想”,很有可能就是轻微的“自杀情结”或者“死亡情结”。只是当时的晓梦还没有意识到,她这份好奇心,最终会把她引上一条不归路。

在看完“一个人临死前的笔记”之后,晓梦又陆陆续续看了那个网站的许多文章,绝大部分的文章内容,都是描写人死前的感受,无不以咽气告终。更有甚者,在文章中鼓吹“想知道死亡的滋味吗,你也来试试吧”,或者“作为美丽的少女,我宁愿在青春美艳的时刻死去,也不让人们看到我老去的容颜”等等反人类反生命的思想。她越看越投入,直到把自己幻想成那些自杀小说中的主人公。随后的几天里,每晚来到这个网站看文章,成了晓梦必做的功课。文章中的刀刺、割腕等自杀方法都像魔障一样,深深吸引着这个单纯的女孩。她曾经在日记里写道:“我也知道这样不正常,但我就是没办法控制自己。”

聊天室里遇“同好”沉迷“模拟死亡”的游戏

在论坛里,大家把共同有着此类怪癖爱好的人称为“同好”。晓梦来的时间不长,却和同好们打得火热。大家时不时聚在论坛,用发帖子的形式交流着对死亡的看法。其中不乏一些极端分子,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自残的特殊经历。这些人在浅尝辄止后,还会把疼痛的程度等等感受写成帖子,到论坛,并美其名曰“同好间的交流”。

晓梦看着这些不知是真是假的“亲身体验”,内心的躁动仿佛又升级了。

出于对这类怪癖的狂热着迷,晓梦渐渐的已经不满足于阅读其他人的文章,她也开始学着一些哥哥姐姐那样,在聊天室和素不相识的人玩起了“模仿杀人”的游戏。出于某些女性自虐的心理,一般都由男性扮演“杀手”,女性扮演“受害人”。在聊天室一个个私密的小房间里;“杀手”和“被害人”便开始了一次次的死亡幻想游戏。

晓梦自从迷上这种不正常的游戏之后,曾不止一次地在日记中表示出对自己的厌恶,她讨厌这种病态的心理,却又苦闷地抱怨无法解脱。在网站的一篇帖子里,她写道:“我怕见阳光,总觉得周围的同学会一眼就看穿我内心病态的思想。妈妈爸爸还不知道我的这个爱好呢,他们要是知道了会觉得我是一个怪人,我不敢想象那种结果。我自己也奇怪,我怎么会这样呢?我不讨厌生活,相反我倒很热爱现实中的一切。可以肯定地说,我不是真的想死,我追求的可能就是一种体验。”

死亡体验少女刺腹酿悲剧

晓梦参与这样的游戏没多久,一件对她来说犹如晴天霹雳的事情发生了:由于这个网站涉及了大量、反人性的嗜血内容,并且有引诱他人放弃生命的倾向,因此被有关部门依法查封。

可谁知道,一旦上瘾,要戒除掉简直比登天还难。在网络十分发达的背景下,他们当中的积极分子,又利用网上的免费论坛开辟了新的大本营。并且,由于免费论坛不计算费用,他们更是学会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战术。一个论坛被查封了,可以随时另开一个新的。到后来,他们当中的某些人不满足于只有一个论坛用来活动,而是在同一时间开了十几个类似内容的论坛。

不仅如此,论坛管理者和几位领头人发现大家已经不满足于文字上的刺激,于是他们利用身在国外的语言优势,大批量地搜罗国外异种爱好网站链接,并提供视频下载。晓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下载并观看了著名的几部电影。

日复一日的深陷,终于让晓梦在一个艳阳高照的午后,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在她在论坛的帖子里,这么写着:“再见了各位同好们,以前都是大家体验过把感觉写上来,这次轮到我了。嘻嘻,我会尝尝刀刺的滋味,我不是想死,不过刀剑无眼。人要是能多有几次生命就好了,我还想尝试其他死法呢。如果这次我还能活着的话,就把感觉写上来,拜拜!”如此轻松玩笑的口吻,让人很难想象到,这真是一个准备尝试死亡的女孩子留下的。而她,在键盘上敲击这些告别的文字时,难道就没有回头看看窗外,那些翠绿的植物和午后温暖的阳光?难道对这个美好的人间,就没有一点留恋?更可悲的是,论坛上被晓梦亲切地称为“哥哥姐姐”的人们,对于一个女孩子这样明显的自杀意图,不仅没有阻拦,反倒都跟帖留言“一路走好”之类的话语。翌日,当晓梦旷了课程,躲在宿舍公共洗手间的小格子里,手持妈妈给买的水果刀,猛地刺向自己腹部时,她是否也曾回想到妈妈给她水果刀时说的话呢?

“晓梦,在学校多吃水果,别上火了,这刀快,用着小心啊……”

很快,晓梦在刺腹后由于剧烈的疼痛开始,其他宿舍的同学听到后,马上把她送到医院抢救,但最终还是没能避免悲剧的结果。

晓梦就这样走了,是什么让一朵正在盛开的花朵过早凋零?是什么让两位老人饱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肝肠寸断?又是什么让许多年轻人痛失了这样一位出类拔萃的同窗好友?此事发生后,有人议论说,这类正在互联网上如恶之花般疯延蔓长的网站,就如同曾经猖狂一时的一样,荼毒着人们的心灵。然而,除了归咎于另类网站之外,我们是否也要思考一下,为何一位接受了大学教育的优秀学生,会被这类非正常事物蛊惑心灵呢?

肖峰点评:

在我国,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在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这点上,都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正是我们生命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然而,“死亡”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人在任何时候都可能面临着死亡的现象,所以应当把死亡做为一个教育的主题,引导孩子探求生与死的意义,正确地对待自己与他人的死亡。特别是在目前有更多的青少年对死亡的接触已大大提前的情况下,由于他们阅历浅和意志发育的稚嫩,而相对显得薄弱,相应的教育就更显得迫切而不能缺少了。

中国有句古语说得好“不知死,安知生?”有人说,人的一生,大概从知道“死”才算懂事的开始。给孩子进行正确的生命教育,帮助他们认识、理解生命的意义,以生命的视野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确认生命的整体性和人发展的主体作用,进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凸显生命之重。这种教育不是简单地重复生命的生理知识,而是让孩子在体验中感悟生命的社会属性,获取珍惜生命、善待人生、积极进取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