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析《喜福会》中华裔美国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析《喜福会》中华裔美国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华裔美国文学是当今美国文坛较为引人瞩目的一个热点。华裔美国女性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包含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探讨了美国华裔女性的身份问题。小说描述了移居美国的母亲和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展现了双重文化背景下的华裔美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身份建构的重要性。

关键词: 喜福会 华裔美国女性 身份建构

一、引言

《喜福会》是华裔美国女性作家谭恩美1989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它的出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该小说曾连续八个月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曾获“国家图书奖”、“港湾地区书评奖”和“英联邦俱乐部金奖”等全美多部小说大奖。1994年《喜福会》成功改编成电影,后又译成多国语言,赢得了东西方读者的广泛喜爱和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

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国内外对《喜福会》的研究较多,褒贬不一,但身份问题的研究一直是中西主流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和热点。在小说中,谭恩美以细腻的笔触、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写作技巧,描述了四位移居美国的中国母亲和她们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展现了在中美文化的碰撞下华裔美国女性的自我认知和追寻的历程。本文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另辟蹊径,通过对文本的分析重点关注华裔美国女性在美国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之下的自我身份的危机和构建。

二、华裔美国女性的身份危机

在美国多元文化特别是白人主流文化的冲击之下,华裔美国女性的身份面临着边缘化的危机。在《喜福会》中,四位母亲在旧中国历经磨难,逃亡美国寻求新的生活,然而在美国主流文化的冲击下,固守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四位母亲依旧沿袭中国的语言、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拒绝接受美国白人的主流文化。她们严格按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贤”、“孝”、“顺”的标准来管教自己的女儿,并因女儿的成功而感到无比的骄傲。

小说中母亲吴素媛为了把女儿培养成出色的钢琴家不惜做钢琴老师家的清洁工;母亲龚琳达借女儿获得象棋冠军而登上《生活》杂志来大力宣扬女儿光宗耀祖,而她本人却对棋艺一无所知。母亲的这种行为遭到了生在美国长在美国接受美国白人文化的女儿的强烈不满和反抗。离开故土远赴美国寻找幸福港湾的母亲发现:华人在美国白人主流文化下的卑微地位和失语现象使得她们变成了边缘化的他者形象;她们原有的身份受到否定和冲击,而在美国新的环境里又找不到应有的位置,因而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

三、华裔美国女性的身份觉醒

在美国多元文化冲击下,华裔美国女性经历了迷惑中寻求自我的心理历程。面对语言、文化、种族及性别的多重差异,她们逐渐增强自我意识,建构自我主体。在《喜福会》中,生长在美国的女儿们费尽心思极力迎合美国主流文化。她们吃西餐、穿西式服装,拒绝讲中文,她们使用英文名字,长大都嫁给白人男子,以此来证明她们是“地道的美国人”。然而,在她们与丈夫的婚姻生活中,矛盾和冲突屡屡发生。露丝对丈夫的安排言听计从,丽娜的整个生活在“AA制”的游戏规则中走向崩溃。

实际上,她们无从适应自己的美国丈夫和美国式的家庭生活方式。尽管女儿们生长在美国,但是在母亲家庭教育的影响下,她们耳濡目染了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她们的潜意识里有着中国女人的谦虚、温顺和贤妻良母的形象。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在双重文化身份的影响下,她们发现无法完全融入到美国白人的主流文化中。于是,她们开始觉醒,开始寻求自我来获得多元文化下的美国社会的认同。

四、华裔美国女性的身份建构

随着20世纪70年代民权运动的发展和“族裔”热潮的出现,通过文化寻根的方式来寻求身份的建构和认同成为一种趋势。《喜福会》中,无论是移居美国的母亲还是生长在美国的女儿,都深深感受到了双重文化间的冲突给她们带来的痛苦经历和尴尬境地。母亲们在白人强势文化的冲击下,重拾记忆,继承中国文化传统,来重塑自我;女儿们在经历了事业和婚姻中的各种挫折后也渐渐成熟,开始倾听母亲的故事,体察母亲的苦心,理解了母亲对自己的爱,同时也看到了美国文化中存在的缺陷。这也是女儿们回归母亲、回归自我的一种体现。

土生土长在美国的女儿们直到中年才发现自己身上的族裔特征,她们终于意识到在白人文化主流中建构自我身份的重要性。吴精美在母亲去世后返回中国,与中国两个同母异父的姐姐见面。当她踏上中国大陆的土地的时候,她感觉自己又看见妈妈了,两个“妈妈”向她挥手,此刻她的内心涌现出了强烈的亲切感。紧紧拥抱之后,吴精美发现,自己和两个姐姐都像极了妈妈,一样的嘴唇,一样的眉目。女儿对妈妈的认同超越了时空、地域和文化的差异,这也体现了女儿们部分地认同了中国的文化,最终回归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

五、结语

华裔美国女性的主体建构离不开族裔、文化与性别的身份认同。谭恩美以明朗洒脱的笔触为现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具有现代个性的华裔女性新形象。《喜福会》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最终摆脱了社会和文化的羁绊,而且学会了如何成为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新时代女性。

《喜福会》中华裔女性去异国他乡生活的艰难经历和华裔美国女儿们的人生境遇,说明在白人主流文化下,华裔美国女性要想生存和发展,要想真正成为一个能够被接受的文化意义上的华裔美国人,就必须认识到自己的民族文化,必须深深扎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必须重新建构自己的身份认同。

参考文献:

[1]Hall,E.T.Beyond Culture.New York:Holt,Rinehart & Winston,1966.

[2]Nancy Chodorow.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 Psychoanalysis and Sociology Go Gender[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203-204.

[3]Tan,Amy.The Joy Luck Club[M].New York,Ballantine Books,1989.

[4]张京媛.新历史主义和文化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程爱民.中美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对喜福会的文化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芦海英.文化冲突与和谐趋向:谈美国华裔女性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发展脉络[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