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搜尽奇峰打草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搜尽奇峰打草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引申“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含义,通过解释当代山水画写生这一环节来论述山水画创作怎样来进行。通过论述写生的重要事项及写生在整个创作及艺术家艺术生涯的重要性来阐述写生的重要性。

关键词:自然;生活;写生;创作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027-01

一、山水画的创作为什么要经过写生

现当代的许多著名画家如李可染、石鲁、傅抱石等都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山水画家,他们都在写生的生活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对大自然山水的感受,只有在生活中,艺术家的精神、才华才能得到表现和发挥。中国画所谓的“写生”,就是写其生气,生动,生命,写其“神”而不是写其“形”。

黄宾虹主张“学者画师今人不若师古人,师古人不若师造化。师古人者,化蛹之时代。师造化者,由三眼之起,成蛾飞去时代也”。他的意思是师古人是必要的。但那只是一个过程,要经过师造化才能脱茧而出,成为一个成熟的画家。黄宾虹和潘天寿大师的言论都是讲画家与自然,主观与客观,写实和写意的关系。石涛周游很多地,他的作品也是经过了他自己对“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提炼概括,画出了中国的神韵。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必须以写生作为基础法门。

二、中国山水画的写生怎样进行

中国山水画要将自然中的树木、山石转为笔墨。我在写生时,先是把山水转为速写,然后创作就由速写演变而来。所以,学习中国山水画,一般都要先开始临摹,从而继续学习,进行写生,通过写生的桥梁进行创作。山水画写生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山水画写生要对景物大胆取舍,既表现所见又要表现所想

黄山作为中国名山,一直处在画家的画笔之下,画家们绝对不是站在某一个固定的地点取某一个笃定的角度画其眼所见,而是全面观察理解,加以修饰,加以表现。所以这就要求作者在打草稿时,对山川景色要大胆取舍,最后使自己的主观性很强的画面更加丰富。画家画笔下的东西都是被理想化的,所以比现实景色更为迷人。黄格胜作为现代著名的中国画画家,创作了很多发自内心的作品,他许多作品都是写生作品作品中体现了他对现实景物的取舍及对画面主体的突出。

(二)山水画写生要主题突出,构图合理

世界上任何一个画种对画面中主题的描写都很重要,因为画面要表达一个中心思想,则需要画面中的主体来呈现,要合适的表达主体则需要构图来衬托。常见的构图形式有三角形构图、S形构图、对角构图、圆形构图、C形构图等。好的构图能解决写生时远、中、近三个景深的呈现,在写生中用线条的韵律,明暗,远近的处理,就能把画面的主体加以突出,突出主题,突出作者的主观意识。

(三)山水画写生要注意虚实相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实中有虚这与中国画所遵循的原则是一样的,中国山水画画从古至今都不追求形似,而重神似。在山水画里即所谓的意境,即“贵在似与不似之间”,中国山水画的这种对待“形”与“神”的观念,对待画家和所表现的山川的观念,对待“写生”的观念,与中国人主张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有关,并且和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有关,也与中国绘画的的发展过程有关。所以我们在写生时就要注意这些虚实变化。

(四)掌握一定的内容和形式来表现画面

写生时把风景变成画面,就会用到处理的内容和形式。在中国画中,点、线、面,是基本形式,虽然在写生时不要求面面俱到,但起码有国画中不能缺少的这几个元素。线,从古就是中国画创造形式的重要要素,对于线的思考大家都见过好多,形式一定要反映内容,但复杂的形式结构产生的审美价值不一定乐观。我们平时所讲的作品精神内涵,远远不是表现在作品的内容上,在山水写生中,用笔、线、墨即色贯穿与整个作品。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写生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形式,从而运用这些手法来表现画面。

三、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关系

对于我们所讲及的山水画来说,大自然中的山水是我们进行创作的不尽源泉,从古至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思想是山水画创作的不二法门。潘天寿认为“画中之形色,孕育于自由之形色。然画中之形色,又对自然之形色也,画中之理法,孕育于自由之理法,然画自然之理法,又得画中之理法也。在中国山水画之中,写生就是写物之意,只有通过饱览山水的精神食粮才能创作出饱含气韵、神韵、似与不似的这种感觉,达到中国山水画对“神的追求”。

中国山水画是抽象与具象的结合体,讲的是“天人合一”总之,写生是画家认识生活,了解生活,抒写生活的过程,个人风格的形成需要画家有基本功,对哲学等科学的全面修养,对大自然的了解,这也是写生的意义。作为一个画家,尤其是山水画家,一生都不能脱离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画院.新时期中国画之路?1978-2008论文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

[2]王世襄.中国画论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7.

[3]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7-1.